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美文 > 详细内容
一滴何曾到九泉
发布时间:2010/10/23  阅读次数:5948  字体大小: 【】 【】【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在读到的清明祭扫的古诗中,我尤其欣赏宋代诗人高翥(音zhù)的这首《清明》。我不仅感动于“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那份真情,也不仅震撼于“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的那份寂寞,更从“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悟中获得很多启迪。
      我认为,“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中所谓“酒”涵盖着人生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幸福与乐趣;一个“醉”字形象地概括了尽情享受的体验。人的一生,既不能终日骄奢淫逸,也不能一辈子含辛茹苦;合理的人生,大概是既能共同创造,又会共同享受。诗人在清明祭扫的特定情境抒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慨,想必有两层含义:从受祭者的角度说,他在活着的岁月里,必须珍惜生命,应该理智而聪慧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包括品味种种磨难所潜藏的趣味;这种享受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未能享受完的幸福、乐趣带往那虚无的“九泉”世界。从施祭者的角度说,他们必须珍惜与亲朋好友同呼吸共命运的分分秒秒,让所有亲人、朋友都能陶醉于你用爱心酿造的美酒佳酿之中,深切感受到你给予的快乐与温暖;你的这种“给予”所能产生的反应也将随着你的亲朋好友的离世而结束。须知,亲友离世之后,所有“寄托哀思”乃至“救赎性”的祭奠,都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对逝者毫无意义。
     遗憾的是,而今多数人成天忙忙碌碌,追名逐利,难免有些麻木。所以,有些人直到临终时只积累着“人生是痛苦的”一种经验,有些人直到父母去世以后才产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清明祭扫是必要的,但我们更应该共同酿造好人生这盅美酒,让大家举杯畅饮,一起“醉”出快乐的笑容!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