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曾经的「欧洲第二大国」立陶宛,为什么会越混越惨?
发布时间:2021/9/16  阅读次数:1146  字体大小: 【】 【】【
今天的立陶宛领土面积仅6.53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我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6.64万平方公里)。但谁曾想过,这个国家领土面积极盛时,囊括了今天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大部,甚至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东的不远处便是立陶宛的国境。

  
今天的立陶宛位置。来源/天地图


那么,这样一个强横一时的欧洲小强,缘何在近代以来仅存一点残山剩水,这事还得从那场宣告“条顿骑士团”衰弱的战争说起。

一段姻缘


公元1291年4月5日,保卫阿卡的“圣殿”“医院”和“条顿”三大骑士团所属的总计千余名“圣战骑士”,最终不敌城外号称20万的庞大敌军和近百台重型攻城器械。此战之后,“条顿骑士团”得以在东欧地区放开手脚。“条顿骑士团”将那些投降的东普鲁士当地部族安置于东普鲁士与立陶宛之间的无主之地。此举的目的,除了是给这些原住民以土地和出路外,更重要的是,“条顿骑士团”可利用其为前锋,加紧向立陶宛的渗透。

  
条顿骑士团。来源/网络


面对“条顿骑士团”的步步紧逼,立陶宛人一度没有太好的办法。幸好同样饱受“条顿骑士团”欺凌的波兰主动递来了橄榄枝。14世纪中叶,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与匈牙利国王查理·罗伯特、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纳斯结为同盟,利用罗斯诸国陷入内部纷争之际,先后出兵,完成了对乌克兰地区的瓜分。在“条顿骑士团”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之后,波兰则在黑海沿岸获得了新的入海口。

公元1370年11月5日,60岁的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病逝于克拉科夫。在卡齐米日三世的治下,波兰国富民强,但其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却没有受到贵族阶层的欢迎,同时,卡齐米日三世虽有过四段婚姻和诸多露水情缘,合法的后裔却仅有5位公主。

因此,卡齐米日三世尚未离世,大、小波兰贵族就纷纷向财大气粗、兵强马壮的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投诚。公元1370年11月5日,60岁的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病逝于克拉科夫,仅仅两日后,卡齐米日三世尸骨未寒,他的外甥路易一世带着匈牙利的铁骑来到克拉科夫,10天后,正式加冕为波兰国王,自此开创了“安茹王朝”对波兰的统治。

  
路易一世画像。来源/网络


对于路易一世而言,匈牙利和波兰两顶王冠为他带来的,是一个领土面积不小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中欧霸权,但领土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几何级数倍增的问题。波兰贵族并不愿意接受匈牙利人的领导,他们拥护路易一世的真正目的,不过是想回到卡齐米日三世统治之前各行其是的状态。

为了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经过与波兰贵族的一年多的谈判,路易一世被迫于公元1374年颁发法令,宣布将土地税率从每1畹(1畹=16.796公顷)12格罗什降低为2格罗什,以换取波兰贵族对自己及两个女儿王位继承权的支持,王位由其幼女雅德薇嘉继承。

  
雅德薇嘉画像。来源/网络


波兰人对年仅10岁的雅德薇嘉没有太大的反感,但他们无法接受路易一世为雅德薇嘉与“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奥地利公爵之子威廉订立的婚约。公元1384年10月15日,在雅德薇嘉正式加冕为波兰女王的同时,波兰贵族暗中搭上了立陶宛大公雅盖沃。

  
立陶宛大公雅盖沃。来源/网络


立陶宛大公雅盖沃同意了波兰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条件,承诺在带领立陶宛人皈依天主教之余,还将在加冕后接受波兰议会的制约。公元1385年8月14日,立陶宛与波兰方面的特使于今天白俄罗斯境内的克列瓦签署了一份共计560字的盟约。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份仅仅为了尽快促成婚事并写明了立陶宛大公要向奥利地公爵之子赔偿20000格罗什的“克列瓦协议”,日后竟会成为长达4个世纪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起点。

彩旗缭乱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两国的实力,更对“条顿骑士团”形成了合围之势。公元1409年8月14日,“条顿骑士团”正式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宣战。他们向欧洲各国骑士发出邀请,试图将这场战争演化为新的“十字军”东征。同时,条顿骑士团大举攻入波兰北部地区,一度拿下波兰北部重镇——比得哥什。

  
比得哥什位置示意图

条顿骑士团在整个欧洲呼朋唤友,雅盖沃也积极展开外交攻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瓦茨拉夫四世站在了波兰这边,此时他正与教廷交恶,当然乐见所谓“异教徒”重创名义上效忠于教皇的武装。而身为雅盖沃连襟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西吉斯蒙德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选择与“条顿骑士团”结为盟友。

  
西吉斯蒙德画像。来源/网络


“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比得哥什一线反复争夺,始终无法取得战略性突破。眼看着长期消耗对己方不利,“条顿骑士团”只能选择在公元1409年冬天到来前与雅盖沃签署有效期至次年6月24日的停战协议。

不得不说,“条顿骑士团”此番停战是战略上的一大败笔。作为一个中欧大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动员能力远远胜过仅占据波罗的海沿岸的骑士团。公元1410年夏,波兰和立陶宛两国的各路诸侯会师于维斯瓦河畔,通过雅盖沃暗中下令修造的浮桥,由波兰骑士步兵、立陶宛人、鞑靼骑兵及数万武装民兵组成的联军,浩浩荡荡开入条顿骑士团的领地,兵锋直指骑士团总部所在地——马尔堡。完全陷入战略被动的“条顿骑士团”只能纠集所有兵力投入防御之中。

应该说,身为一名来自东欧的君主,此前与金帐汗国多次交手的雅盖沃早已学会了蒙古骑兵圆滑的机动战术。虽然深入敌境,但他并不急于和骑士团交手。而是不断向东迂回,直到认定条顿骑士团人困马乏才挥师进入战场。可以说未曾正面交锋,条顿骑士团便已经在战略上完败于进退从容的雅盖沃这只老狐狸了。

7月14日,两军终于在卢本湖畔的平原之上展开阵势。波兰-立陶宛联军以立陶宛、罗斯、鞑靼骑兵为右翼,波兰骑兵、捷克雇佣兵为左翼。与按国籍、民族编组的对手相比,条顿骑士团以“旗”为单位组成战阵。在相对注重形象的条顿骑士团治下各自治市、主教区以及雇佣兵的参战单位均有自己的军旗,也就出现了彩旗缭乱的景象。

一般认为“条顿骑士团”总兵力约为2.7万人,麾下编组为51个旗队(每个旗队的兵力不等,平均计算约有400至600人),且装备有臼炮等火器,骑士团大团长容金根将骑士团分为两线部署,一线分为左、右两翼,左翼由瓦伦罗德统率,右翼则由利希·施泰因统率,二线则以16个旗队作为预备队,骑士团还在一线部署了臼炮和弩兵,试图利用的高地优势,居高临下打击兵力占据优势的对手。

“波兰-立陶宛”联军方面则可能拥有3.9万人的兵力。编组为91个旗队,右翼为40个立陶宛、罗斯旗队,还配置有部分鞑靼雇佣兵部队;左翼则由42个波兰旗队、7个罗斯旗队和2个波希米亚的雇佣兵旗队组成,联军分为三线部署,联军阵地右翼与后方与马尔沙河相接,左翼以森林为掩护。

开战之前,“条顿骑士团”第26任大团长容金根命人给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雅盖沃送去两把剑,以示通过一场骑士之间的单独对决来结束冲突。但雅盖沃自认胜券在握,反而命令部队率先发动进攻。

面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攻势,“条顿骑士团”臼炮齐射,但无奈天降大雨,加上臼炮射速较慢,只进行了2轮齐射,并未发挥多大作用。很快“波兰-立陶宛”联军的骑兵便迅速冲入“条顿骑士团”的炮兵和弩兵阵列,为了驱逐对手,全身甲胄身披白色黑十字披风的“条顿骑士团”高喊着“上帝的旨意”展开进攻。

装备和训练上的巨大落差,使得立陶宛军团在与“条顿骑士团”的正面交锋中很快落于下风。但事实上,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谁手中握有更多的预备队。失去耐心的“条顿骑士团”大团长容金根决定投入手中最后16面战旗。但他所要面对的却是数以万计、如洪流般涌来的波兰武装农民,据说这支生力军出现在战场时,“整个田野上都闪烁着枪矛、连枷和大镰刀的光芒”。

庞大的战略预备队加上重整旗鼓的立陶宛骑兵,胜利女神的天平不可逆转地倒向条顿骑士团对手的方向。日落时分,条顿骑士团方面几近全军覆没。上午还在其头顶飘扬着的51面旗子,血迹斑斑,悉数落到了胜利者的手中。

走向衰败


公元1411年,刚刚守住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被迫与雅盖沃议和,签署了《第一次索恩停战和约》,为了维持立陶宛和波兰权力的平衡,雅盖沃并没有在领土问题上狮子大开口,仅仅收回了此前割让给骑士团的萨莫吉西亚等地区。但在经济上,条顿骑士团不得不面临一场“大失血”,不仅被俘虏的骑士需要用钱赎回,甚至连沦陷的村庄、城镇也需要用真金白银购回。为了筹措这笔巨款,条顿骑士团不得不向治下各贸易城镇和主教区开征重税,这种竭泽而渔的作法,最终激起了普鲁士商贾和骑士阶层的反弹,其秘密组织“蜥蜴同盟”开始暗中与波兰人接洽,寻求摆脱条顿骑士团统治的机会。

公元1414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借口条顿骑士团未能完全履行《第一次托伦停战和约》的相关条款。大举入侵条顿骑士团治下的普鲁士,联军所到之处,劫掠村庄、烧毁农田。元气未复的条顿骑士团不敢与对手野战。只能集中军队在库尔兰一线组织防御、坚守城堡,同时在各地采取“焦土政策”,企图切断波兰-立陶宛联军的物资供应。但这种丧心病狂的政策最终伤害的还是条顿骑士团自己。在波兰-立陶宛联军的围困之下,饥荒和瘟疫很快在整个普鲁士蔓延开来。

这场所谓“饥饿战争”只不过双方大战之后,波兰-立陶宛对条顿骑士团领地连续数十年袭扰的序幕而已。不断遭遇劫掠和围困的普鲁士人,对无力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条顿骑士团日益失望。早已暗中活动多年的“蜥蜴同盟”趁势而起,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联合雄心勃勃的波兰人,最终将条顿骑士团的铁十字战旗赶出波罗的海沿岸。

但是战场上的胜利却并没有给立陶宛带来发展的契机,在与波兰组成联邦的两个多世纪中,立陶宛一度沦为波兰的附庸,精英阶层迅速波兰化。曾经的部族公社则为农奴制所取代。经济和文化上的趋同,最终在公元1569年促使波兰与立陶宛签署了《卢布林条约》,正式废除了两国之间的联邦结构,合并为同一个国家。

  
波兰与立陶宛签署了《卢布林条约》,两国合并为了同一个国家


在波兰历史上,《卢布林条约》是所谓“黄金时代”的高潮。此时的波兰领土面积达到55万平方公里,成为仅次于沙俄的欧洲第二大国,以标致性的飞翼造型而独步欧洲的“翼骑兵”,更不断为其开疆扩土,向东直入莫斯科公国的腹地。

然而,对立陶宛来说,从属波兰的日子充满苦难。尽管表面上立陶宛人依旧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但他们与波兰人的地位并不平等,大批波兰贵族在立陶宛圈占土地、窃取高位,甚至为了换取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波兰人常常会廉价将立陶宛国王的头衔卖给法国、瑞典乃至德意志地区萨克森公国的王室子弟。而大量青壮立陶宛人则被编入波兰军队,被派去与沙俄、奥斯曼土耳其厮杀。

波兰对立陶宛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全面盘剥,最终导致立陶宛地区陷入了持久的衰退之中,更为可怕的是,其周边宿敌却趁势崛起。公元1530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与金帐汗国贵族后裔叶莲娜诞下他们的爱情结晶,这个伴随着雷鸣降生的男孩便是沙俄历史上的首任沙皇——“雷帝”伊凡四世。

  
“雷帝”伊凡四世画像

拥有部分蒙古人血统的伊凡四世并没有对他的同胞手下留情,昔日金帐汗国崩溃后,散落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先后被其吞并,伊凡四世因此自封“全罗斯大公”,而他的子民则更喜欢用“凯撒”的俄语发音称呼他为“沙皇”。至此莫斯科公国终于完成了向沙皇俄国的转身。

羽翼丰满的伊凡四世自然不会放过宿敌波兰,公元1557年,沙俄军队利用条顿骑士团世俗化为普鲁士公国,轻易夺取了这片波罗的海沿岸的膏腴之地。

先到不代表先得,同样急于扩张势力的瑞典赶来虎口夺食,丹麦和波兰也出于各自的利益加入战团。这场“立沃尼亚战争”断断续续混战了25年,才最终以伊凡四世的去世而告终,立沃尼亚大部落入了波兰之手,但瑞典也趁乱将爱沙尼亚收入囊中,并与波兰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

16世纪末,沙俄和波兰相继进入了王朝绝嗣的动荡期。瑞典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凭借自己母亲是波兰贵族的血统,一举囊括立陶宛的波兰国王。虽然由于他本人的宗教信仰,不久他便为瑞典人废黜。但是齐格蒙特三世在波兰却扎稳脚跟,和他的子孙共同见证了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的辉煌,却也一手促成其走向没落。

在彼得大帝所主导的“北方战争”中沦为主战场的立陶宛损失了二分之一的人口。此后在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立陶宛也惨遭割裂,大部被沙俄帝国夺占,小部则被并入普鲁士。有趣的是,普鲁士人竭力扶植立陶宛的文化精英,在不断洗脑之下,那些曾经对抗“条顿骑士团”的英雄后裔,更愿意相信自己是日耳曼人的盟友。

  
彼得一世画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与波兰先后独立,但他们的关系则渐行渐远。这其中固然有波兰的因素,但立陶宛同样缺乏成为大国的气度和眼光。当波兰日益衰弱,立陶宛成了纳粹德国爪下的肥肉。如果不是其历史上还有那么一点对抗“条顿骑士团”的本钱,以及苏联的及时保护,立陶宛恐怕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