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说过国人暴动,把周厉王给轰走了。 当时因为周厉王的太子还年幼,贵族就推举共伯和摄政,是为共和元年。 到了共和十四年,周厉王的太子已经成年,共伯和就把政权还给太子。 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一共在位46年。 史称宣王中兴。当然也可以看成回光返照。 到了他儿子那一代,西周终于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
总结的说,周宣王时代在三个方面努力过,军事上对外征伐蛮夷,政治上企图对诸侯国增强控制,经济上对人口普查,从来达到天子的直辖人口的增长,当然人多了经济能力就强力,也有了更多的兵力来源。做到如何呢,开始还有些回光返照,然后就一路奔向衰亡。
军事上,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 都取得大胜,划了了不少金银财宝,土地人民。 你可以说是重要了一帮贤臣,你也可以认为是贵族半强迫周宣王接受贵族民主政治。 无论如何周宣王的初期,国力确实恢复,蛮夷被打怕了,诸侯也都打仗得利,国人们也有了更多的进项,大家很满意。 但是打仗是要死人的,要花钱的,而且也不可能总打胜仗,到了周宣王的晚期,攻太原戎之战、攻条奔戎之战和千亩之战都是惨败。 尤其是千亩之战,周天子的铁杆雇佣军南国之师(据说是长江汉水一代的诸侯国的军队)全挂了,周宣王成了光杆司令。 怎么办?
周宣王的主意是满好的,他去太原一带调查人口数量。 你想这些贵族都有自已隐瞒的大量人口,当然不愿意周天子差出来,上缴国家。 其实他老爸也这么干过,不过他的威望被老爸高,大家不敢造反。但是不满的种子已经埋下,等烽火戏诸侯的时候,嘿嘿, 老子不出兵。
以前说过从周昭王死后,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下降,周宣王很干了几把大的,有的很成功,有的对方很成功。 首先是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命其带兵征讨西戎。前822年,秦仲战败身亡,周宣王召见秦仲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7000兵卒,命令其讨伐西戎。秦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又称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大夫。 这个是秦国的开始,到了东周,秦国捍卫了周朝的西方领土的安全,中原避免了被西戎的侵袭。
其次分封了一批重要的诸侯国,一个是把自己的舅舅分封到河南安阳,作为周室南方的屏蔽。 可是就是这个舅舅的儿子要了西周的命。
再次是干涉重要的诸侯国鲁国的国政,前817年春,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入朝觐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 说是喜欢,其实是为了自己找个感激自己的鲁国君主。 结果等鲁武公死后,鲁国为了继承权,一路开打,他立的戏(鲁懿公)被杀,最后鲁国把周天子给恨死了。不要忘了,西周的宗法制度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宣王的做法让其它诸侯国都心怀不满。
还有就是封自己的弟弟友为郑国,这个郑国到了春秋迅速强大,是五霸之前最强的国家。 一直是东周王室的屏障。
总结的说,到了周宣王晚年,从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给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了足够的地雷,就等着他的继承人引爆呢。周宣王的晚年其实很像乾隆, 看似中兴,强大。 只不过是执政者的威望和能力在维持,一但换上一个能力弱的继承人,王朝的覆灭不可避免。
(12)说说夏朝是否存在
对历史是否存在一定要有文献和考古证据。 比如我们说十三陵是存在的,一个是文献的证据,一个是你去北京看看就知道是不是存在13个陵墓了。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确实有相对时期的考古证据比如二里沟文化,一方面也有商周的文献, 可是二者对不上号。 这里要声明一下,传说中的夏朝存在的时期确实在中原大地有人类的文明,我们可以称之为夏时期文明。 但是不能因为有夏时期的文明就说夏朝这个国家朝代存在。 再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说他姥爷在1951年做中国国家主席,确实1951年中国政府有国家主席,但是不能因此就推出某人的姥爷是国家主席。 其实逻辑很简单,要是1000人人说他们的姥爷1951年是国家主席,一定不都是真的。 夏朝的问题也是如此。 为什么说考古和文献对不上号呢? 所有明确对夏朝的描述都是西周和以后的文献。 而商这个夏朝的直接继承者反而对夏朝没有描述。
再举个例子,一亿年后外星人考古,找到有关中国伟大领袖的有关文献,如果对伟大领袖的一生什么都提了,就是没提三大战役,那么是不是很奇怪? 对于夏朝也是这个疑问。商朝伟大的先驱成汤先生是明确的在商人的甲骨文里祭祀颂扬的无数次,可是就是没提成汤先生殷革夏命的壮举。 好比对蒋委员长的颂扬就是没提北伐。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殷革夏命根本不存在。 要是殷革夏命不存在,成汤先生也不可能打败什么夏朝。 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和文献对不上号的问题。
我本人认为,夏时期应该是在中原出现了一些了强大的部落联盟,而商不过是最后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商的创始人成汤先生是第一个开始把部落联盟转型到国家雏形的领袖。 而夏不过是商之前的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后来被商给消灭了或者削弱了。 无论是夏还是商的早期都不能成为国家。 好比魏武帝,虽然谥号是武帝,但是我们都知道曹操没有做过皇帝。 成汤也一样没有做过商王,不过他的子孙把他作为先祖追认。在盘庚定都安阳之前,中国人是四处游荡的,所有的甲骨文都是在盘庚之后才有的,最早的是武丁时代,距今3200年左右。 之前,什么文字记载都没有。 也许很痛苦,不过我们的可信的历史和文字记载就是3000多年,不如巴比伦长。也许以后的考古发现会改变这个说法。汉谟拉比法典比甲骨文早500年的样子,好比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很遗憾中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13)盘庚-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
人类社会最开始是大家熟知的原始社会,所谓有钱一起花,有觉一起睡,大家不分大小都是朋友。 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越来越趋向于以家庭为单位组成部落,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在这个时候人类时候逐渐按占有的财富或者对部落的贡献分化成贵族,平民,或许还是奴隶三个阶层。 贵族由于有足够的财富,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参与部落的管理。 这样慢慢的就形成了贵族管理部落的体系。 这个时候的部落首领更多的是贵族推举出来的军事领袖。 比如英文字king本身就是部落军事领袖的意思。 不过枪杆子里头出政权,慢慢的就进化都后来我们说的君主-国王。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部落(包括城邦)的权力是掌握在贵族议会的手里。 我们可以从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成长过程看到这个现象。 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不例外。
在盘庚之前,商朝还有据说存在的夏朝的实际权力最开始是掌握在贵族手里,国王不过是大家推举出来的领袖。这就是为什么夏朝和商朝的继承制度十分混乱,夏朝有太康失国,商朝有从中丁开始的九世之乱。盘庚本身就是贵族拥立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国王不断的企图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打击贵族的权力,而贵族不断利用废立君主来维系自己的权力。 盘庚这位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君主意识到一定要摆脱贵族的干扰,才能更有效的管理国家,使王位继承更加平稳。 他采取的办法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游击战。 当时削弱贵族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让贵族耗尽钱财,重新规划都城的布局,达到君主独裁的目的。 盘庚先生一共迁都了五次,把贵族肥的拖瘦,瘦的拖垮。 贵族当然不满,但是盘庚先生是个伟大的演说家,高举这祖先成汤的大旗,告诉大家我这么做是为了振兴国家,为祖宗争口气。最后当所有的贵族都累晕了,他找到最佳的地方定居下来。 就是今天河南安阳小屯。
光把贵族累死是不能达到君主独裁的目的的,盘庚先生第二个伟大的工作就是争取平民的支持。 一起国王和贵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平民觉得国王和贵族直接的争斗和自己没有关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国王想战胜一群贵族是个很辛苦的事情。 盘庚先生到了安阳,首先不是盖自己的宫殿,当然贵族就不好意思盖自家的房子。 盘庚在最后一次迁移之前对平民说,我成汤的继承人是所有子民的父母。 到了新都,首先给平民盖房在,安排吃喝拉撒。 等你们都安定好了,我在盖自己的厨房。 盘庚真的这么做了,自然得到平民的支持。 有了平民的支持,贵族再也无法翻天。 在这个民意的基础上,盘庚在殷邑实行新政,但限制和约束贵族的势力。他要求贵族遵守先王法度,排除内心傲慢的态度听从商王的命令,道德上要施德于民,不可怠慢老弱孤幼,经济上不可无止境地聚敛财富。 到了他侄子武丁的时候继续盘庚的治国理念,国事强势,商朝的势力推进到江淮一带。 号称武丁中兴。 从盘庚开始商朝不再迁都,一直到灭亡,一直在安阳(他们自己成大邑商)住了250年。 中国从盘庚开始进入真正的君主制度,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名义上结束。
(14) 说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以前说过共和元年之前的中国历史事件没有确凿的年代记载。 比如武王伐纣到底是那一年? 当然精确到月日就更是无稽之谈。 要不是盘庚定居安阳,也不可能能有大量的甲骨文,也就不能确定商朝是否是一个国家朝代。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上看,对共和元年之前的事件断代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过去对历史年代的主要靠历史文献和考古挖掘。 当然也要靠大胆的蒙。 这样造成中国历史断代在共和元年之前没有统一的说法,比如武王伐纣的年代有一百年以上的误差,其实这个很正常,大家可以想象,四十年前我上学的时候,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今天我们还是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不能教科书上说我们有五千零三十年的文明史。 更不能说五千零三十年又三个月。 原因是说五千年是个虚数,好比说某某大爷,意思是50岁到65岁之间。 问一个50岁差一天的男人算不算大爷,毫无意义。
困扰中国政府对国民教育的一大问题是我们开始说又5000年,可是夏朝又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和考古证明,开始慢慢的往后说,我们又四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甲骨文主要集中在商的晚期,对商前期的记载都是十分模糊,这样真正又可靠历史记录的也就是3300年左右,历史纪年从共和元年开始不到2900年。 搞得政府很没面子,想想汉谟拉比法典不是最早的法典,都又3900的历史。 好比一个中将军长最后成了中将团长一样不好意思。 这样在1995年开始中国政府搞了个夏商周断代工程。 目的就是对共和元年之前的历史事件给精确的时间定位,大致的要求如下
以半信史时代(夏朝~西周共和元年前)的年代考据为目标: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诸王,提出较准确的在位年代。 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较准确的在位年代。 商代前期,提出较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目的本身是好的,作为史学研究,国家能够支持是最幸运的事情。 但是历史研究好比哥德巴赫猜想,不可能下命令三年解决,也可能三百年都无解,也可能根本就无解。 很多历史事件从春秋时代就有争论,从来没有一致的看法。 用区区五年的时间要搞定,估计只能用菜刀逼着学者认同。 可是今天的世界不是过去封闭的世界,即使国内学者认同,也无法让世界认同。最后这个工程成了烂尾工程,其实一定是烂尾工程。当时工程除了用文献和考古,还采用和天文学及碳十四测定的方法。 本意是好的,但是就是这个碳十四测定的结果争议非常大。 原因是碳十四测定的方法要是年代误差大,可信度就高,年代误差小,可信度就低。 作为严肃的学者本应该采用可信度高(按统计学的说法就是95%),但是误差大(200年),但是工程的主持人采用了误差小(20年),可信度低(68%)的方法。 引起很多质疑。 最有名的质疑是而影响最为深广的,当属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宗教文化中心(Asian Religions Cultures Initiative, Stanford University)兼职研究员、美国英特尔公司设计技术部高级工程师蒋祖棣的这篇文章《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还有一些海外学者对天文学方面的争议。 大家可以搜索到很多相关的信息。 这里就不在多说。
我的看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本身是个好的东西,完全有必要继续由政府资助研究。 但是这个工程本身的目的不好,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政治目的。中国政府急需凝聚国民的思想意识,那么就需要另外一个东西来代表,当时最好的东西就是爱国主义。 破四旧不被提倡了,那么爱国主义最关键的就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推崇。 可是改革开放后,大家不是傻子,你说5000年,就5000年? 人家巴比伦埃及可是有明确的文献考古证据的。 总不能学棒子,搞了我们的文化和宇宙一样长吧。 可是不断缩水,从五千到三千,也太不好意思了,对教育下一代不利,总不能说我们以为是5000,结果就是3000, 比埃及巴比伦差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工程给下了时间的限制,5年。 历史研究这个东西如果给时间限制,结果一定是胡说八道。 和修路不一样。最后工程的结论没有被通过,成了烂尾工程。我对当时参与鉴定的学者是十分敬佩的,他们没有因为政府的要求,就昧良心胡说八道,没有让秽史再次全面污染下一代的心灵。
(15) 如何了解春秋以前的历史
我前面的帖子说过中国历史在盘庚以前是模糊不清的,在共和元年之前是不连续的。 但是不是说就不能读,不能学习了解。 中国历史在春秋之前实际上和其它地区的历史一样,经过从神话(盘庚以前),半信史(共和元年之前),到信史的过渡。 神话本身是源于生活的,是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比如大禹治水,一定发生过,不过是不是大禹是一个真实的人? 是不是真的治水的规模好比葛洲坝工程,显然不是。 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还是使用石器,木器,红铜。 要是劈山是没有可能的。 大禹完全可能是中原的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或者几代首领在一个乡,或者县的规模搞的水利工程。 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大工程, 后世的人通过歌谣来传颂,成为经典的神话。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也是如此。 还有在盘庚之前人们为什么四处奔波,原因是技术无法让人们完全定居下来,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就是在晚商中国开始有了犁,应该是木头的,也可能有青铜的,这样人们才能有效的开荒种地定居。 到了西周后期铁犁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大大的提高,才会出现井田制的崩溃。 如果没有铁犁,一户人家是很难独立耕种大量的土地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当时的技术发展有本质的联系。
对于喜欢历史的朋友,了解春秋以前的历史,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上古神话演义》开始,不过神话就是神话,应该关心的是过程,不是细节。 尧舜时代的宫殿不会比今天落后地区的乡政府好,兵器也不会比文革的时候流氓打架的家伙更好。其次就是要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有关的本纪和世家。 如果想深入了解,就给看四书五经了。 白话本的也行。 不过不会读文言文,永远也不会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除此之外,就是看看考古的成就,比如二里沟文化等等。你要是能对甲骨文感兴趣,就登入大雅之堂了。 很遗憾的是,共和元年之前的历史就是支离破碎,没有完整的地理分布和时间顺序,这就是现实。 没有必要纠结于中国历史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我们的历史成活下来,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16) 我们从哪里来
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从哪里来的? 是在中原大地自发的产生的,还是从其它地区的部落来到中原,征服了当地的部落,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主体。 这里特别要强调是文明的主体。 好比今天的美国文化是新教徒建立以英国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当然也包括欧洲的其他文化,亚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 但是我们不能说美国文化是本土文化,是印第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只要不是脑子进水的人绝对不会说美国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 美国文化是一种入侵的文化。 是西方文明的延伸。
对中华文明(文化)可以问同样的问题。 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的侵入文化? 首先我们有个前提,就是今天的中国文明的主体是从西周开始的文明。 是周公孔子孟子建立起来,到了汉武帝时候完全开始统治中国的儒家文化。 虽然也有道家,佛教,基督教的成分,但是我们是儒家文化。 也就是说中国今天的文明和文化是从西周开始的文化,我们可以称为周文化。 虽然商文化也被周朝吸收继承,但是商文化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主体。 周文化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主体。 至于夏文化,至今没有可靠的记载,只能当神话(不要和夏时期的文化混为一谈)。 那么本节要讨论的问题是周文化是侵入式的文化,还是在中原大地土生土长的文化? 这个就要说说周人是从哪里来的。
据周人的传说,祖先起源于甘肃宁夏一带(正好是后来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再往东,就到了中国的管辖范围), 然后迁移到陕西彬县一带,然后又慢慢的到了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一带。当然最后入主中原,把势力一直扩张的中国东到海,南到长江。 那么再之前,周人是从哪里来的? 正统史书说是在中原的部落,为了逃避战乱往西面跑到狄戎的地方定居,后来又放弃绿卡,回国了。 当然也是一种说法,可是根据考古,我们可以发现周朝的文化和商朝的文化实在是格格不入,很难说周文化是从商那里继承下来的。
为什么当时的周文化和埃及文明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是巧合,还是周人的先祖是从埃及或者两河流域逐渐东移,从后来的丝绸之路慢慢的来到东亚? 换句话说是不是我们和中东欧洲人一样都是走出非洲的那一些人的后代? 而且有好几拨到了东亚,最后一拨就是这个周部落。 当然迁移过程中势必和当地的其它部落混血,不是纯种的非洲人。 好比匈奴西迁,不可能一路洁身自好,不近女色! 势必和草原上其它的民族通婚,等到了匈牙利,阿提拉早就不是他们祖先在蒙古高原的样子。 但是我们不能说阿提拉是在匈牙利土生土长的吧? 同理周人是不是从小亚细亚这个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出来,一路走走停停,繁衍后代,N年后到了东亚? 我们知道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DNA有很大的区别,南方人有很多南岛民族的基因,而北方人则没有,要是真的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按说南北应该基本一样才是。 显然中国人一路是从北边过来的,一路是从海上过来的。 而中国文明的主体黄河文明恰恰是北方人建立的,而北方文化的主体是从周开始的。 本人的看法是我们的文明有极大的可能是从埃及或者两河文明传承下来的,不是本土文明。 当然不是说中国没有本土文明,但是到了周朝完全被周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给替代了。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夏文化的,原因是夏时期的文化没有形成国家形式的文化就挂了。
(17) 他们吃什么,怎么吃
人类的基本生活行为是衣食住行,而食最根本。 你可以光着屁股到处乱跑,也可以无家可归,也可以不动换,就是不能不吃喝。 要是不吃不喝大多数人七天就挂了。 这个真理至少在本世纪还是真理。 那么春秋以前的人吃什么? 怎么吃?
首先估计是没有麻辣肚丝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野外,给你一把钝刀(好比石头刀,或者青铜刀),一个石头锅,或者很厚的铜锅,然后一袋子小米,一些盐,和一只完整的死羊。 你怎么做出一家人的晚餐? 首先你给找水源,这个是为什么早期的村落城市都在水边,有个水源,你给清理这只羊把? 想象一把钝刀子,加上石头,估计你无法切成涮羊肉的薄片。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羊分成大块,然后烧烤。 那个锅子用来煮小米。 其实麦子和稻子很早就有,不过在北方是麦子。 没有磨成粉的麦子,不是很好吃的。 想吃烙饼? 给等一千年以后了。 当然也有别的粮食比如高粱。 想吃蔬菜? 很遗憾,除了秋葵和韭菜,没有其他的。 想吃水果? 枣,栗子,为主。 苹果,您给再等个小三千年。 当然可以吃鱼,一个是不好抓,一个是没有葱,姜,蒜。
春秋以前的古人,主要是靠烧烤和煮。 炒菜要等薄铁锅出现才有。当时的人吃的是五谷杂粮,基本靠煮, 有钱有势的人吃饭的时候加些青菜,除了野菜也只又秋葵了。 至于肉,那个是要到祭祀的时候,才又机会吃。 不要以为天子就天天吃肉。 当时天天吃肉可以个原罪。 我们的先民真的过的很辛苦,不是像封神电视剧一样,山珍海味,这么说吧,葱炒鸡蛋都没有可能享受。面粉和大米要等N年之后,比如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