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春秋以前的历史(1--10)
发布时间:2019/11/3  阅读次数:1687  字体大小: 【】 【】【

(1)武王伐纣

中国虽然据说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西周以前没有能够从时间和二维空间形成连续的证据。 最有说服力的也只有甲骨文。 甲骨文也是在盘庚定居安阳后才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 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好比今天的蒙古族也无法保留下来多少当时的典籍和遗迹。  

历史的传承必然要来自于定居,而且给是有相当长时间的定居。 从这个角度讲西周才是中国历史正式粉墨登场。所以从历史角度,尤其是信史,中国的历史记录在3000年左右。 在之前更多的是格萨尔王传类似的史诗,而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历史。 而西周的建立就是从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时间开始-武王伐纣。

周朝的建立者是从今天的甘肃一带为了躲避一些草原民族的侵扰迁移到陕西岐山县附近。 当然自己要很吹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至于实际如何,只有天知道。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个部落来到陕西,逐渐强大,到了武王的太爷爷(太王)这一辈开始发家,所谓谁发家谁光荣,谁不发家谁狗熊。太王时代,开始有宫殿的雏型,也开始有祭祀的完整制度。 这个可以从先周遗址周原看到一些当年的风光。 到了武王的祖父(王季)一代就开始从富二代到了官一代的转变。 王季和文王父子两代高举着捍卫商王的大旗,自己开始拼命的捞钱捞地盘,而当时的商朝正好赶上政局不稳,无暇对付周。 到了武王的时候在姜太公的辅佐下终于撕下面具,问鼎中原。 这样武王伐纣就正式开始。  

上面说过中国的历史是从西周开始认真写的,所以纣王这个家伙到底怎么样,我们也只能听西周的建立者说,反正就一句话,他不是东西。 所以武王是奉天行事,吊民伐罪。 后世王朝兴替也是一幕幕的重演。 故事的大意就是我们正义在手,以少胜多,纣王的七十万大军阵前倒戈,纣王有种,不当亡国奴,自焚而死。 其实想想也没有可能有七十万,到了八百年后的王翦伐楚的时候也不过六十万。 当时能有七万就不错了。春秋末期的晋国大会诸侯,倾巢出动才兵车4000乘,也就是三十万人。 无论如何纣王是完了,他的历史评价就靠周朝来写了,以后还有类似的写法,一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至于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只能猜猜。 也许纣王的主力都去做其它事情了,比如征讨东夷,正好被武王偷袭,纣王没有办法,只好用奴隶来抵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段历史后来包含了两个著名的东西,一个是军事上的牧野之战,一个是神话小说“封神榜”。 很多人都十分熟悉。 我记得封神榜的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对商人到底穿什么衣服争论的喋喋不休。 很遗憾俺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一定不是赤身露体。

(2)分封诸侯

牧野之战后,周朝建立,也学了伟大领袖的战略,所谓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开始四面出击,扫荡商的地方势力,绝对是金子,车子,房子,女子捞了一大票。 所谓第一桶金。 这个时候周朝的统治者作出了一个对中国形成历史深远的决定,就是分封诸侯。 商朝(和传说中的夏)都是中央政权独大,地方主要不是自己的子弟功臣的封国,而是归顺了的部落和小国。 这样的地方势力和中央无论从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不是有很紧密的联系,造成商和夏都城被攻占,就亡国了。  

周朝的分封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王室子弟比如卫国,晋国。 一类是功臣,比如齐国,燕国。 一类前朝的后代,像陈,宋等。 还有一些当时认为是小虾米的国家一般都是所谓的蛮夷。 其中的楚国N年后让中原伤筋动骨。 周朝的分封和后世的分封很不一样,后世让你当武平侯(曹操), 那个地方是什么都有,城墙,宫殿,人民,赋税,警卫。 你去到那里享福就行了。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海昏侯墓里头有多少好东西,就知道后世的诸侯多么有钱。 可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可不是这样,周朝分封的诸侯除了在王畿里头还好, 其它的都是给你些金子(估计是铜),士兵,奴隶,生活物资, 然后告诉你东面1000里有个地方叫营丘,据说是鱼米之乡,你去那里养老吧,可是没说那里不但没有城池,连茅坑都没有,而且周围都是不怀好意的其它族裔。 时时刻刻要割你的脑袋。 想想,哪里是去享福,根本就是偷渡去创业。    

这个还真的不是我瞎编。 姜太公被封为齐侯,让他建都营丘,他带着自己的陪臣,士兵,家属,和奴隶一路上风餐露宿,快到营丘了,实在是累的连上床的力气都没有了, 就下令今晚露宿休息。 当地的一个土人知道是去封国的,就说不太像,哪有这么懒的。 姜太公一听,赶紧吧钓鱼的精神拿出来,连夜赶到营丘,太阳出来了,就让大家一边睡觉一边砍伐木材建立简单的城池。 结果木板城刚搭好,东夷的部落就来偷袭。 当然没成功,否则历史上就没有小白什么事了。 这个例子说明当初的分封其实是派子弟重臣到各地埋下革命的种子,十分的弱小,但是这些种子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从小村邑到大都城,从一个城池到城池村落连城片,从一个一个的小红点,到占满整个中原,就是这些周朝先民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中华文明,否则中国是不是会成为西欧一样的国家林立很难讲。我们作为后世子孙记住祖宗创业艰难,一定要奋发图强,才能让后世人敬仰。 动不动就让父母操办一起,是很丢脸的事。

当然分封诸侯也有弊端, 就是这些诸侯到了西周晚期个个可以抗衡天子,一旦周天子实力大损,就会纷纷独立。 春秋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姜太公到了营丘三个月就把事情办好,回来和周公说齐国操持的完备了。 周公说老先生也太快了, 太公说我一切从简,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打鱼晒盐,发财大大的。 周公说好好好。 后来周公的儿子伯禽替周公建立鲁国,三年才回来,周公问怎么这么慢,伯禽说我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每一样都细细的教导国民,对国民采取天天道德教育,人人知道八荣八耻,所以才慢。周公听后说好好好。 转头就私下和召公说,以后鲁国一定会被齐国欺负, 一个什么都快,一个慢腾腾的。 但是齐国也不要得意, 什么都简化了,不搞八荣八耻,到时候一定会有陪臣造反,替代公室。 当然那个是6百年后的事情了。

总结的说西周分封诸侯是中国历史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这个事件直接造成了华夏文明永远在东亚占统治地位,我本人认为可以作为周朝做的第一件大事。 下次说说第二件大事周礼。

(3)周礼

西周影响中国的四件大事: 分封,井田,宗法,和礼乐。 其中井田在西周末年就已经开始消亡。 分封汉朝七国之乱后也逐渐被废止,但是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先说说周礼-礼乐制度。

中国有一句成语: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很好理解。 礼不下庶人不是说对庶人不能有礼貌,而是说周礼的规范只是用在贵族身上。 这里的贵族指的是士,卿大夫,诸侯,和天子。  

周礼本质是对贵族的成人教育。 今天对周礼的描述主要来自《礼记》。  

礼记是西汉的学者戴德把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及学生和其它儒家子弟有关周礼的文章总结起来(有一种说法是刘向首先收集了130篇)一共86篇,后来称为大戴礼记。 他的侄子戴圣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玩笑), 然后加上几篇缩减成46篇,称为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到了隋唐已经散失大半,今天只有39篇。 小戴礼记完整的传留下来。 今天说的《礼记》是小戴礼记。  

礼记为什么这么重要原因是它贯穿了整个当时对贵族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 下面是列表。

曲礼上 曲礼下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 月令 曾子问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明堂位 丧服小记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杂记上 杂记下 丧大记 祭法 祭义 祭统 经解 哀公问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 中庸 表记 缁衣 奔丧 问丧 服问 间传 三年问 深衣 投壶 儒行 大学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射义 燕义 聘义 丧服四制其实你就是不去读,也知道要讲的是什么。 比如丧服,一定说的是各种地位的人在丧礼时候的服饰。 奔丧,问丧显然是说人在外面,自己亲人死了,怎么做,朋友的亲人死了,你该怎么做。乡饮酒义显然是开派对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作为一个贵族你在社会上的行为都可以从这里查到。   其中的两篇《中庸》《大学》后来被朱熹挑出来和《论语》《孟子》组成中国后世最基本的知识分子的启蒙教材-四书。

为什么说周礼是西周最大的贡献之一,原因是周礼不仅仅是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也贯穿于整个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 比如有关丧礼,我们都知道参加葬礼应该做什么,如果你看看《礼记》有关的篇章,会发现很多地方是惊人相同。形象的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典范规则要求。中国人从来不是按血缘划分的,而是在于你是不是按中国的文化约束自己,而周礼就是这个文化的基本内核。 这也是为什么元朝算不算中原的正统王朝是有争议的。 但是没有人对清朝有争议。

(4)西周的宗法制度

西周的另外一个对中华文明影像深远的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目的是如何分配权力财富的问题。 西周的宗法制度可可以说是嫡长子继承法。 中国从周朝开始一直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度(有极少数多妻的制度,但十分凤毛麟角)。 妻子的儿子称为嫡子,妾的儿子称为庶子。 继承的顺序是嫡长子,嫡二子,。。   然后是庶长子,庶二子,。。。 比如诸侯,嫡长子继承国君的位置,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大夫。    

承袭国君的这一支就是大宗,其他的是小宗。 继承国君位置的不仅继承政治权力,主要财富,还有一个重要的是祭祀权。 就是讲只有继承国君位置的才有权利祭祀祖宗。 其他儿子没有权利祭祀祖宗包括自己的父亲。 当然这些儿子被分封为大夫后,开创了自己的新的分支,他们就是自己分支的开山祖宗了。 大夫也是嫡长子继承大夫的职位,其他的儿子就只能当士了。 不过士有功是可以被封为大夫的,大夫再有功也不可能成为国君。 从士上升为大夫的例子有管仲,鲍叔牙,孔子等。  

西周的宗法制度解决了商朝时候兄弟儿子争立的问题。 当然也不是完全解决了。 比如国君没有嫡子,这个时候虽然说是庶长子即位,但是从春秋看经常出现其他庶子继承的。比如齐襄公被杀后,按说应该是公子纠继承国君, 可是公子小白先到了临淄,被立为国君,结果公子纠不当没有继承国君,还丢了性命。 齐桓公有五个庶子,结果也是争立,搞得齐桓公饿死。 我想当时嫡子对庶子的优先被人重视,庶子之间谁更长不是大家关心的。

西周的宗法制度贯穿了整个中国以后的历史,深入每个普通的人家。 N年前我去过福建一个县城,当时一户人家就是父母住在进门左面的一个房间,长子住在又面的房间。 老二住在父母一边后面的房间。 我问过,这个是习俗,那家的老二自己也知道不能住在哥哥的房间了。西周的宗法制度从另一方面也造成政治斗争的血腥, 地位不利的儿子必须从血腥的方法才可能继承父亲的,唐太宗就是好例子。 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的问题, 唐高祖完全可以因为李世民有功,立为太子。 但是顾虑宗法制度不能废了太子,又不忍贬黜李世民,甚至想让李世民统治陕东, 结果他最不想看到的火并发生了,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嫡子,无可奈何的立唯一活着的嫡子当太子。 明朝万历一朝为了争国本,也是因为立太子的事情朝廷纷争几十年,元气大伤,直接导致明朝的灭亡。 也许君主制度永远无法解决继承人的问题,权力太可爱了。 近代各国的君主立宪就避免了血腥的纷争。

(5)西周的军事

中国的统一王朝几乎都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维系的,而且长命的王朝没有一个是和平崛起的。 莽新和隋都是和平权力过渡,也都没熬过第二代。 只有血腥起家的才有可能长治久安。但是血腥起家未必长治久安, 比如秦朝。 西周的军队有一下三部分组成,虎贲, 成周(殷)八师,宗周六师,及诸侯的军队。虎贲是天子的禁卫军,那些师是天子直辖的军队。宗周六师指的是在陕西起家地方镐京的中央军,成周(殷)八师是指洛阳的中央军。西周对诸侯的军队有一定的控制,通过派出亲信贵族到诸侯国做卿(上大夫)。 比如齐国有国高两家。 虎贲属于周天子的禁卫军,都是由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来,属于常备军。 诸侯也有类似的亲军,比如宋国的门官(顾名思义,守门的官兵)。 成周(殷)八师,宗周六师不是常备军,应该是平时做其它的事情包括生产,需要的时候服兵役。 由士(最低一级的贵族)和在国庶人(就是今天的城里人)组成。 一个师有多少人众说纷纭,有的说6000,有的说10000. 我还是比较相信保守的说法2500,主要是维持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不是当时的条件允许的。 这样讲周天子能够直接统辖的军队有3000禁卫军,和3.5万人的中央军。 加上需要的时候调集当地的诸侯的军队。 每次作战感觉上有一两万人的样子, 所谓十万大军给到春秋末年了。

诸侯的军备是大国三师,次国二,小国一。 就是2500 - 7500 的规模。一次出兵几百到三千的样子。 也不能倾巢出动,被蛮夷端了老巢。 老婆孩子成了别人得了。

周朝一开始有如此多的正规军是十分吓人的,对诸侯国有绝对的优势,最大的诸侯国像齐国是三师(军), 晋国是二师。 天子14师,加上诸侯国的上国和次国有天子派出的政委(守臣)对诸侯的军队有控制权。但是没有永远的强大,西周之所以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军事力量逐步的下降。 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其一是诸侯国都在经营自己的地盘,会掩盖自己的实力,该出兵的时候偷奸耍滑。 其二是各国的守臣经过几代人完全和诸侯国的贵族融合起来,所谓这里就是我的家,对周天子的忠诚下降,更愿意听命于国君。 其三是个不意外的意外,武王的曾孙子昭王伐楚地,全军覆没,不但宗周的六师被全歼,昭王自己也挂了。 这样使得周天子的实力被重创。

昭王的败死开始了西周的覆灭。 经过以后几代的努力,终于在周幽王的手里完成了这个目的。

(6)西周的大佬们

读春秋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人物众多,历史很不清白。 其实如果了解一下西周的一些著名人物,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 本节说一下西周的大佬。 这些人的后代会占春秋90%以上的篇幅。

微子启:宋国的建立者。 本来周灭商,把商的旧地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结果这位和周朝派去监视他的文王的三个儿子管叔,蔡叔,霍叔造反被杀, 周就把商朝的旧地重新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齐太公: 好多名字,最著名的是姜子牙。 齐国的建立者。 当时的天子实际上给了齐国对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东一带的征讨平叛的权力。 齐国的历史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

周公旦: 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能干的儿子。周公的长子代替父亲去了封地鲁国,周公的小儿子在都城附近得到一个封地叫周国。 这样周公的后代分成两支,一支继承了周公在周朝中央政府的职位。 一支成为鲁国的国君(公室)。鲁国虽然在整个春秋战国都是被欺负的角色,但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没有之二。 而且后来出来孔圣人。

召公爽:周朝的宗室,灭商的功臣,和周公一切治理周朝。 北燕的建立者(就是战国时期的燕国)。这哥们十分长寿,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四个君主  

熊铎:楚国的建立者,虽然他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师,但是因为是少数民族,被瞧不起,居然在诸侯大会的时候让他去生火。 后来奋发图强,整个春秋楚国让中原吃尽苦头。

唐叔虞:武王的小儿子,晋国的始祖,最有运气。 他的哥哥和他一起过家家,给了他一片剪成椭圆的叶子,说封你。 周公一听,天子无戏言,就成了诸侯。  

康叔封:文王倒数第二小的儿子,卫国的创立者。  

郑桓公: 建国最晚,是末代周王幽王的叔叔。 郑国的建立者。  

赢非子: 养马成功上位,秦的建立者。

春秋如果你能记住晋,齐,鲁,楚,宋,卫,郑,秦的来龙去脉,基本上对春秋的历史不会太糊涂。

(7)井田制

大家都知道西周的土地分配叫井田制。“井田”一词,最早见于《榖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具体的意思就是土地分成一块块的,一块大约是200米乘200米。 就是四个足球场的大小,差不多今天的60亩。 分成九块,每块地一户人家种地,一共八户。 中间的一块叫公田。 自己的那一块自己种,收入归自己。 中间的公田八户人家一起种,收入归国家(公家)。 土地是国家所有,不能买卖。

感觉是不是像1949年后实行过的人民公社?   其实井田制是从原始社会的继承下来的,当时生产力低下,只有共同劳动才能保证起码的收成,不饿死。 但是这个制度也只能是原始社会的制度,进入西周后势必瓦解。 一个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公社似的协助没有那么重要,人再有劲儿,也不如牛有劲儿。 加上铁制农具的出现,使得大家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事。 其次人随着智力的进步,造成更鸡贼,一定是最自己的私田尽心尽力,对公田马马虎虎。 人民公社就证明了这一点,自己的自留地都是果实累累,到了给生产队干活,根本就是出工不出力。 要不1979年后开始了承包制度。 老祖先就证明了公社制度没有希望。 由于西周的时候人口稀少,到处都是空地,不属于国家的荒地。 这些农民就开始逐步的开垦荒地,收入都是自己的,不用纳税,这样公田就更加荒芜。 到了西周末年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 开始了对土地收税和允许土地的买卖。 以后历代王朝都实行过类似的土地分配,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人是有私心的,任何主义的哼哼教导都无济于事。

井田制的崩溃有直接造成西周的衰亡, 周天子就宗周和成周两块土地,又不能像诸侯国一样可以兼并其它诸侯国和蛮夷,加上公田荒芜,没有了足够的资源,也就没有足够的兵源。 周昭王败死在汉水流域,宗周六师全军覆没。 西周再也没有实力扩张。 只能更加依赖于成周(洛阳)的土地兵源,等到周幽王的时候,镐京(宗周)被犬戎攻破,没有力量恢复,造成王室东移,中国进入春秋时代。 而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逐步的向东移动。

(8) 一句话的感想

中国的历史(不是指造几块石器的历史)都是渊源于西周。 虽然我们号称有5000年的历史,不过也只是号称。 真正延续下来的是从西周开始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包括姓氏。 之前的历史和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好比尼安德人,也史前人类,但不是我们的祖先。 今天中国人的祖先(有迹可循的)是从周朝开始。 比如刘,有刘国。 郑,有郑国。 江,蒋,蔡,胡等姓氏当初都是一个个诸侯国,被灭了,这些人就用自己当初的国号当作氏。今天的姓其实是古代的氏。

从西周开始对大统一就有一句著名的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原文应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周天子的臣民。 这句话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中国历史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分裂。 比如三国,都说自己是正统。 南北朝也是互相攻击。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即使是南宋,也是被金朝封的侄皇帝, 反正不能两个真命天子。 中国人呢,你就是跑到天涯海角都是我的臣民。  

不过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统治者开始犯晕了,突然跑出一大堆洋人来,这些洋人虽然被成为蛮夷,其实比俺们中国还中国,人家的地盘大得很,不好说那些地方都是王土了。 然后就是一大帮王臣们大量的跑到洋人的土地上,这让天子很不爽, 总是绝对虽然他们跑到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了,可是还是应该是王臣,不但应该是王臣,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应该是王臣。 当然靠“犯我强汉”的做法,不大管用了。 就开始用汉奸理论来维系这个王臣的关系。  

无论你到哪里,你都是炎黄子孙,你都是王臣,不按我的想法做,你就是汉奸。 比如2016年美国大选,你投希拉里的票,就是汉奸。 没想到川普更孙子,那么到了2020年大选,你要是投了川普的票,你就是汉奸。反之,你就是心向祖国,爱国华侨。 N年前,我们要打到苏修,你就一定要控诉俄国人侵占中国的土地,分裂中国的领土。现在中国政府和老毛子快穿一条裤子了,你要是再提俄国人做过的坏事,就是汉奸,狗粮。 这不几个月前,就有人说二战的时候皇军多么多么神勇,把美军打得屁滚尿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为什么让统治者喜欢,原因是天是统治者的,人是统治者的。 其实这里没有爱国,只有无条件的爱统治者。

(9) 共和元年之前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周厉王暴政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太子静(后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里,史称“彘之乱”。共伯和受诸侯推举,“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归政于周宣王,自己“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史称这段时期为“共和”。是以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也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和召公(不是最早的二位,是他们的后世子孙)共同执政。 从这一年,中国历史走向真实。 不再是虚无。 以前经常能算出某某的老妈93岁生他,某某在位120年之类的神话。 不要说93,就是今天39岁的女人生孩子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历史本身的含义就包括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轴。没有可信的时间轴的历史不是是神话就是半信史。 其实很多时候在没有可信的证据的时候,认可历史时间发生的误差反而比非要精确的时分秒要更客观。 好比你非要考古秦始皇他妈生他的时辰,纯粹是意淫。中国历史能够开始精确的保持时间顺序是公元前841(一说842)年。 就是大家熟知的共和元年。 据今天有不到2900年的历史了。 在这之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越来越精确,多了误差一两年,少的可以到几个时辰。在共和元年之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误差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有的根本无法考据。比如武王伐纣的时间从公元前1130年—公元前1018年,有几十种说法。 误差达到一百多年。 后人拼命的考证到底是那一年,比较突出的就是靠日食月食发生的年代来推算。 下面是抄维基的一些数据:

根据《国语》记载伶州鸠说:“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绝不会是几百年前西周在陕西的丰镐两京” 何炳棣还认为周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之说,缺乏逻辑的合理性,并且指出西周尚无二十八宿与十二次的观念。 据《竹书纪年》记载推测公元前1027年。何炳棣认为《古本竹书纪年》伐纣是公元前1027年最为可信 《尸子》卷下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的日期。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 明代黄道周的戊子岁(纪元前1053年)之说。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以武王克商为己卯岁(前1062年),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1998年12月20日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武王克商是前1044年1月9日。 张闻玉等《西周纪年研究》(2010.9)推定为公元前1106年。

最扯蛋的就是那些推出是几月几日的。 推算到那一年的还有些根据。 其实我的观点是根本没有必要考察是几月几日。 无论怎么讨论都是你说我说他说。 好比你非要讨论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时间一样。 共和元年对中国历史来讲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之前的历史的碎片,有的能粘起来,大多数根本无法拼凑。 除非可以穿越时空。

我的看法是共和元年前的历史,你只需要知道成汤伐夏桀,盘庚定居河南安阳,武王伐纣,平等商朝残余的叛乱,周公创立周礼,西周的封建制度,井田制,和春秋时期的那些主要的诸侯国的来历就行了。 剩下的可以看,但没有必要深究是不是存在,发生的那一年。 原因是无论怎么考都是瞎考。 共和元年之后就不同了,中国正式进入信史的年代。

(10) 共和元年

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开始, 中国历史开始了有序的记载, 读者不会在为什么时候发生烦恼,也不会为某某君主在位100年所惊叹。从这一年开始,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了明确的年代和顺序。 不会再出现先穿鞋后穿袜子的苦恼。从史学的角度,中国从这一年开始有了真正的历史。 其实中国毕竟详尽的历史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我们动不动就说5000年的文明史,但是不是说我们有5000年的中国历史。之前的文明到底被后来的中国人继承多少,是个很大的疑问,疑问不是否定,而是对没有足够资料的犹豫。

共和元年开始于一场暴动,简略的说就是周厉王不听劝诫,任用佞臣,派特务监视人民的行动,搞得大家不敢说话。 最后人民无法忍受,开始革命,把周厉王给从国都干出去,周厉王的太子年幼,然后贵族推举共伯和(共国的君主叫和)当临时元首,等太子长大,到了第十四年还政于太子,就是后来的周宣王。也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所以叫共和。

是不是特像一场农民起义?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   当时的暴动叫国人暴动。 国人不是农民,或者我党教科书上的人民。 国人是指贵族(士大夫)和在国都里居住的庶人。 就是有北京户口的平民。 这些平民不是真正的老百姓,而是祖上也是贵族的后代,更像是八旗子弟。   周朝的等级是公卿大夫士庶人。 一代代的继承。 问题是士的长子继承了爵位,其他儿子就只能成为庶人。你可以看成八旗子弟的造反。 问什么会造反呢?这要从周厉王的祖先周昭王说起。  

周昭王攻打汉水流域(主要是楚国),结果挂了(一说是当地人造的船故意用胶水粘,结果被淹死), 而且损失了最精锐的宗周六师。 这样周天子再也没有力量对外扩张掠夺财物和奴隶。 从而造成财政方面的紧张。 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贵族的子孙越来越多,周天子的直接领地被迫不断的分封贵族子弟,造成周天子能够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 由于周天子的领地被诸侯环绕,无法再开阔更多的土地分封新的诸侯国。 到周厉王这一代问题更严重, 国人好比八旗子弟,一个个都是钱的一分不能少,力气的一分不能出。 这样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周厉王他老人家就开始想到改革,改革这个东西永远是让一部分人受损失,尤其的既得利益者。 他老人家干的雷厉风行,可是忘了他不像他的祖先有一支完全听命于他的军队。 N年后罗马的那个哲学皇帝也曾经哼哼教导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善待军队,你可以得罪任何人,但是不要得罪军队。 不知道周厉王是不是连自己的军队都开始下手改革,结果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联合起来把周厉王干掉。 这个就是我认为的共和元年的真相。共和元年本身标志这西周天子的统治摇摇欲坠。 虽然有周宣王的回光返照,但是也只能是回光返照。 下一次说说周宣王的努力,和失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