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中国史上的那几位明君,为何到晚年都变得昏聩了?
发布时间:2018/12/26  阅读次数:1830  字体大小: 【】 【】【

     毛主席认为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君主当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其实从真正的历史功绩来说的话,宋太祖他还不够格与这前三位并列,他不过是冷手捉了个热馒头,说句难听的,就是窃国为皇帝罢了。
     话说回来,并列的这四位君主中,也就只有宋太祖晚年的变化最小,其他的三位到了晚年,与前期英明神武的形象差了好远,似乎都变得昏聩了。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我国历史上那几个著名的明君到了晚年却变得昏聩的事。

一、 先从春秋说起

     春秋时期谁最威风?那答案一定是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公名唤姜小白,跟现在一款有名的酒同名,就这么普通的名字,却实实在在是春秋时期第一人,人家可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

   他的人生前半期可是拿了偶像剧里男主的剧本,一路上开挂式的打怪进级。 熬死了王位正统继承人长兄齐襄公和篡位弑君的公孙无知,他乘国内大乱之际,与弟弟纠争夺王位,结果杀死了弟弟,自己登上了王座,还顺带招降了弟弟的谋臣—被誉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

     然后就在这位名相的辅佐下,继续自己的开挂人生。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例如,率领多国诸侯讨伐不听话的宋国,宋国很快就乖乖投降;还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九合诸侯”灭了一些不听话或者听话的小国,谭、遂、鄣等,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加强了对诸国的威慑力,使得众诸侯在鄄地会盟上,乖乖的承认人家天下诸侯的霸主地位,这可是在春秋上第一个称霸的人。


▲齐桓公带领诸侯伐宋

   这下齐桓公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了。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当属于蛮夷的其他国家或者部落来游击当时的中原华夏诸侯时,霸主齐桓公可不能坐视了。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领着中原华夏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那可是威风的不要不要的。
就这么个牛人,到了晚年却独断专行,亲佞远贤。
     重用杀死自己孩子来煮给他吃的厨子易牙,宠幸与父母断绝关系的卫国人质开方,信任道德败坏的阉人竖刁,致使这三人专权,最后导致齐国内乱,而自己也被活活饿死,死后尸体无人收殓,在足足暴尸了67天后才总算是被收殓了。

二、秦皇汉

     秦始皇嬴政在他人生前期,除嫪毐、贬吕不韦,将权利收在自己手里。而后重用李斯、尉缭,灭六国,于自己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之伟业,南取百越之地,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可谓是震慑百族而气盖山河。

▲秦始皇与汉武帝
     而秦始皇到了晚年后,却开始胡来了。焚书坑儒来扼杀民智、巡游求仙来求长生、苛政虐民来追求享乐,这些导致在他死后,强大的帝国在短短几年内土崩瓦解。
     再来说汉武帝刘彻。
     我想凡是看过《汉武大帝》的人都曾经被汉武帝刘彻那雄才大略气概折服的五体投地。是的,汉武帝刘彻在他为帝的前期那可是霸气的一匹。


▲《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刘彻形象
     他16岁登基为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等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为大一统的帝国制定了当时最为适宜的思想。
     在外,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开辟了丝绸之路,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


▲汉武帝抗击匈奴的时间路线图
     然而,汉武帝到了晚年却开始穷兵黩武,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资只是为其夺“汗血宝马”,与匈奴只知打而不知恩威并施,导致与匈奴开战30年却是打而不服,造成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倒退的局面。
     更因晚年疑心病加重,宠信奸佞之人,而导致诛杀大臣、宗亲无数。史称“巫蛊之祸”。
     其中最惨烈的当属其嫡长子卫太子刘据因与其宠臣江充不和,而被后者栽赃陷害,导致卫太子刘据及其三子一女还有数十万无辜的人被杀的喋血事件。
     汉武帝晚年的这些过失虽没有导致亡国灭族的惨痛,却也给国家、人民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不幸与痛苦。

三、 三国时代的东
     曹操与辛弃疾对三国时代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可都是青眼相向。所以,与其他历史上著名的君主相比,孙权可能有些不够格,不过就冲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牛人对他的赞赏,就姑且把他也纳入此列吧!
   “生子当如孙仲谋”,纵观孙权的一生,确实也是开挂的人生。


▲影视作品中的孙权形象
     19岁继承父兄的江东基业,成为一方诸侯。而后与另一割据势力刘备建立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再派人攻袭刘备的荆州,增大了自己的割据地盘。而后采取联魏抗刘的策略,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继续实施两面逢源的外交政策。


▲ 三国鼎立形势图

   47岁那年正式称帝,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励精图治,使鱼米之乡的江南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就这么一个乱世的英主,却在晚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尤其是迷上了政治制衡的权术,这一点在选择继承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上称为“二宫之争”,指的是太子孙和与其弟鲁王孙霸因为继承权而引发的一系列争斗。
     孙权在原太子孙登死后,立他独宠的王夫人的长子孙和为太子。既然有了新太子,那太子在朝廷享有的礼遇自然该与其他皇子不同,可孙权为了防止太子的权利威胁到自己,采取扶植一位与太子抗衡的人的策略,来保障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于是太子的同母弟鲁王孙霸走上了觊觎太子之位的道路。
     孙权导演的这场制衡,引起了吴国群臣党争,致使朝局不稳。后来孙权又在其宠爱的女儿全公主孙鲁班的谗言下,废了太子孙和,为了转移矛盾,他又赶紧赐死了孙霸。
     他的这些举措虽没有立即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却为日后东吴政权更迭频繁埋下了祸根,仅仅过了20余年就被东晋所灭。

四、千古嗟叹的唐玄

     说起唐玄宗,大家马上会想到杨贵妃,更有甚者马上会联想到红颜祸水。唉,中国古代就是这样,自己的君主腐化了,不说是他自己抵制力薄弱,或许该反思是不是制度对君主的监督太少了,反而大家只是一股脑的把罪责推到君主亵玩的女性身上,实在是可恨而又可悲。



▲唐玄宗
     像玄幻小说里的男主,通过升级打怪后才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唐玄宗李隆基的帝位是通过两次政变得到的。
     第一次政变是在唐玄宗李隆基25岁的时候,他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姑侄两人共同发动了“唐隆政变”,将政权从他的伯伯李显一脉夺到了其父李旦一脉。
     三年之后,他虽登上帝位,但权利还未都攥在手心里,与当年的盟友姑姑太平公主站到了权利的对立面,他先下手为强,又发动了“先天政变”,将姑姑太平公主的党羽诛杀殆尽并赐死了其姑太平公主,自此,他终于把皇帝的权利都握在了手里。
     揽了大权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道路。勤于政事、拨乱反正、任用贤良,慢慢的开创了属于他的盛世—“开元盛世”。
     然后,不知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还是对自己满意度的增加,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李隆基变得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耽于享乐了。罢免了贤相张九龄等,任命奸佞之人李林甫等人为相。
   在他52岁那年更是听信宠妃武惠妃的谗言,在一日之内赐死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同年在其宠妃武惠妃死后,垂涎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的美色,不顾礼节,召其进宫随侍。
     得了年轻貌美的儿媳妇后,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心放在了享受上。在内穷奢极欲,沉迷于歌舞升平,耽于感官享受。对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沉醉在自己太平盛世的迷梦里。


▲唐玄宗与杨贵妃醉酒图
     后面的事大家就更清楚了,在唐玄宗晚年这样昏庸的统治下,终于在他70岁那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虽然他因为自己种下的这苦果而被迫赐死了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并且被迫禅位给太子李亨。
     但这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却还是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这场浩劫之后,国家人口将近锐减至战前的三分之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五、原因何在?

     看了上面这四位历史上出了名的君主前期英明神武,晚年却昏聩不已的事,深为叹息。细究他们前后期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大的令人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所为。
     我想原因应该有这些:他们在执政的前期因为是权利初握,故还能保持自己客观的心智。所以能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丰富自己的智慧见解,采纳与吸取更好的方法来治理天下。
     等他们到了晚年,本来就判断力这些都有所衰退,而且又在高位上坐久了,既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最正确的,又总会疑心害怕别人抢走他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所以既听不进去别人不同的意见,又总想听奉承顺应自己的话,所以就开始亲佞远贤。
     而且他们本来就因为自身是高位者,所以享受到的东西很多,做了多年的上位者后更是耽于享乐了。
     不仅想享受到这世间所有可以让他快活的东西,还特别的想让这享受的过程可以永远继续下去,所以就开始穷奢极欲、求仙求长生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