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怡情,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渊博,使人深刻。会读书,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方能养人、养心、养脑、养性、养神。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十气”吧!
一、养静气,去躁气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二、养雅气,去俗气
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爱读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三、养才气,去迂气
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要始终带着问题读书,对现实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四、养朝气,去暮气
不善读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而善读书者,“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
五、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六、养大气,去小气
毛泽东说,“读书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要紧一着,要为改变中国之命运勤奋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人为一己之利、封妻荫子而读书;有人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万世流芳,让人景仰和效仿。
七、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人的缺点和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变得完美的,社会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树立的。
八、养胆气,去怯气
胆气,指胆量和气势。所谓的恐惧、胆怯只源于未知以及对于未知的遐想,书能明智,让你更加深入到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之中,只有了解了,才能够去相信自己,也能相信外在的事物并不会时刻威胁自己。当自己恐惧时,勇敢的去面对,去了解去揭开它的面目,很多事物只有我们去真正了解了,才会发现仅仅如此。《论语》:“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九、养和气,去霸气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都讲。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人需要休养自己的和之气,读书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此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通过读书获得正气和善念的养成,也能使人看待世界和他人的眼睛,更加慈悲,更加和气。
十、养运气,去晦气
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一个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了,其结果必然是臭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刻苦读书学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必然能够赢得群众的口碑,得到信任、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