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移动的家,272家房客
发布时间:2015/2/16  阅读次数:1445  字体大小: 【】 【】【

房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家”,一直以来深受户外爱好者的喜爱。近十年,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房车族”,这种看似高端的交通工具逐渐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人们在移动的家里体验着另一种生活方式,追逐着别样的活法。摄影/葛亚琪

  2015年4月18日,来自全国的十几台房车组成车队,在杭州市区巡游。在汽车普及的今天,“房车族”却是近几年来才在中国逐渐成型的一群人,他们除了自己日常的旅游,还经常开晚会、搞巡游,向人们展示休闲自由的房车文化。

  陈旭夫妇在房车外逗狗,他们拥有杭州首台入户上牌的成品房车。去年,陈旭在一家超市门口看到了一辆青海牌照的房车,觉得很有意思,当晚就上网查资料并在一个月后下单买了一台。后来,陈旭竟然还在路上碰上了这位车主,两人成为了朋友。陈旭说,以后还要申请国际旅游护照,准备带着老伴周游世界。

  陈旭的夫人躺在车里休息,她说:“夜晚透过天窗看星星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

  陈旭将装满的污水箱从房车里取出,倒在自家庭院的土壤中,当做植物的肥料。一般房车底部都有一个污水箱用于储存粪便等生活污水,房车族需要手动将其倒掉。

  几乎每辆房车都能支起一片防雨棚,除了在下面吃饭聊天,还能在棚子上晾衣服,生活起来其实还挺方便。

  温州人陈舜勤拥有浙江省第一辆上牌的私人房车,说起这台服役10年的爱车,陈舜勤充满自豪:“07年刘德华在温州、台州、福州的三场演唱会都是乘坐我的车。”

  喜欢自驾和旅行的陈耀国夫妇在自己的车里。为了完成多年的理想,去年夫妻俩双双辞职,自己动手改装了一辆简易房车,冒险124天,驾车行驶10万8000里,周游了亚欧34国。

  连停车都不熟练的张瀛女士在房车上洗衣服,今年61岁的她去年8月5日才拿到驾照,而这辆房车也是她的第一台车。张瀛说,“我活了这一辈子,疲于奔命,没怎么玩过,所以想趁现在玩得动,多出去走走看看。”

  夜晚,暂时停靠的房车们聚集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四合院”,隔壁的车就是临时的“邻居”,领居们可以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搞音乐的年轻人在房车营地玩耍。目前,国内大多数房车爱好者买的都是20-40万的车,其价格和普通家用车差不多。

  温州商人高伟达(右)的奔驰房车价值200多万,拥有KTV、卫星电视、真皮沙发等豪华配置,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孕妇叶琳在房车里休息,她们家的拖挂式房车,一台市价差不多是25万,并不算太贵。

  杭州房车玩家“可惜哥”在自己的爱车上享受淋雨。“可惜哥”是杭州资深的房车玩家,在他看来,房车就是移动的家。“可惜哥”的房车是自己改装的,不少国内的房车玩家买到车后会选择自己再做一些改造,就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

  烧烤是房车族的最爱,毕竟在户外烧烤十分方便。但也有不少人选择把炉子拉到外面做好后,一家几口把饭菜端进车里吃,就像在家一样。

  房车族在营地收快递,虽然需要频繁变更地址,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稍作停留,还是有两三天的时间足够用来网购。

  在越野车上搭一个帐篷,这应该算是最简易的房车,对于大部分“房车族”来说,重点并不是车的豪华程度,也不是摽榜自己的身份,而是活出自己的生活态度。

  来自黑龙江的李波夫妇连婚礼都是在房车上举行的。从2012年开始,夫妻俩走遍了全国除了西藏、台湾之外的所有省份。费用大部分是靠李波在夜宵摊吹萨克斯的小费支撑。李波说,在表演时,每当听说自己是开着房车来的时候,人们的态度便会转变。“我要让他们知道,人和人是不同的,住在房车上是我的梦想,这就是我的活法。”

------------------------------------附加篇【272家房客】-------------------------------------------------------

丽新工房,始建于一九一六年,是无锡现存最老的职工家舍。光阴如梭,世道变迁,当年的高档职工住宅,在近百年的涤荡中渐渐衰老,变成潮湿斑驳的危房。不过,居住在这里的人家邻里和睦,依然故我,不经意间散发着平和与淡然。其实幸福没有固定模式,乐由心造。(摄影/姜荣法 编辑/王崴)

  江苏省无锡市的城中村——丽新工房,由无锡市第三棉纺织厂前身创始人、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的曾祖父唐骧廷于1916年建造,共六幢,可容纳约270户居住,这百年工房是无锡现存最老的职工家舍。

  现在丽新工房大多还由当年无锡第三棉纺织厂、无锡丽新印染厂的老职工和他们的后代居住,也有些已被外来打工的新市民租住。光阴如梭,世道变迁,当年的高档职工住宅,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成为等待拆迁的危房。

  已经95岁高龄的邵南度是当年的工厂劳模,因为贡献突出,厂里给分了3个房间。他和妻子孟带娣在丽新工房已居住了71年,育有7女1儿,如今,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媳还有4岁的重孙女四代同堂,仍然生活在这里。

  居住在这里的一些老职工,从小生活于此,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笃深的情感,不愿和孩子们一起搬迁至高楼大厦,选择留下,坚持传统。

  节假日,暖阳下,邻居们围在一起娱乐。邻里间相互关照,和睦相处。时代变迁,他们依然故我地生活着。

  82岁的戈大爷,最大的乐趣就是养鸟,每天清早遛鸟,忙忙碌碌,不亦乐乎。他说:“鸟是我们的好朋友,听鸟叫,心情好。”

  大清早,小吃摊就在工房楼下摆开了,油条、煎饼、豆腐花,几块钱就能吃个不错的早餐,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

  10号门楼,88岁的姚炳昌、84岁的杨锡娣老俩口,育有5个子女,但他们还是喜欢居住在丽新工房,他们说:“还是住在这里好,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大家很熟悉,互相都有照应。”

  两位小朋友熟练地捣鼓着笔记本电脑,一个敲击键盘,一个移动鼠标,旁若无人地玩游戏。老旧的工房,将留下他们最早的人生记忆。

  76岁的尤德华从20岁时就学会磨刀,退休多年来坚持免费为大家服务。每当他摆出磨刀工具,吆喝几声,便会有居民纷纷拿来菜刀、剪刀等,依次排列在地上,尤师傅会和大家边聊边磨,忙上大半天。

  闲时遛个狗,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93岁的许光明在丽新工房居住了58年,现在独居,不愿意搬到子女的高楼居住。每天早上烧香拜佛是他的必修课。他说自己身体还蛮好,生活能自理,每天自己买菜、烧饭,闲时和老邻居们聊聊天,子女们也经常来看望他。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无锡市北塘区将丽新路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工作列为了2014年城建一号工程,1148户的老房子将被征收。2014年3月,丽新工房所在丽新路地块征收工作全面启动。

  2014年8月21日,丽新路旧城区改造征收签约率高达90%以上,项目征收协议签约生效。居民们自发组织庆祝活动,举着彩旗,敲锣打鼓,高喊口号,一路欢歌。

  从2014年10月起,百年工房的“272家房客”开始陆续搬迁。居民们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既有很多不舍,也有新的期盼。

  各家都有一些旧家什、老物件,一时间成为收购古董、旧家具的闹市,收废品的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地来吆喝。连火锅也被当作废铁卖了。

  2014年10月7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邻居们聚集到一起,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各家准备了几个好菜,再来几瓶酒,大家好好热闹一番,也算是个散伙饭吧。人散了,情还在!

  由于宣传动员到位,绝大多数居民在一个多月内就完成动迁。搬离后,废弃的破旧物品被付之一炬,那依然矗立的百年老屋,似乎在倾诉着当年曾经拥有的兴旺与辉煌。

  直至2015年5月,经历了近百年风雨沧桑的丽新工房被拆除,从此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