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西藏文革时期疯狂场面罕见旧照
发布时间:2014/11/4  阅读次数:2151  字体大小: 【】 【】【
2006年9月末,西藏女作家茨仁唯色首次向外界公开了他父亲次仁多吉在西藏文革期间拍摄的大量图片,通过这些第一手的史料,揭示文革期间西藏文化和宗教信仰遭到的破坏。图为一名女红卫兵破坏大昭寺。这个正在挥动铁耙,猛挖大昭寺金顶的女红卫兵,是拉萨中学的学生,藏人。大昭寺的四座铜鎏金顶具有悠久的历史,展现了西藏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如今的金顶群为文革之后重塑。
  
曾任解放军副团职军官的次仁多吉在1991年去世以后,他在文革期间拍摄的这些照片作为遗物传给了他的女儿茨仁唯色。唯色说,当时她带着这些照片寻访的时候,每个人看到这些照片时的反应都非常令人难忘。图为大昭寺的讲经场“松却绕瓦”,传统上是举办宗教法会、传授佛法的地方,而此时此刻,原本存放在寺院里的佛教典籍却被红卫兵们堆在这里纵火烧成灰烬。
  
“他们都非常惊讶,有的相当痛苦。他们觉得这些照片揭示了他们生命中最不堪回首的那段历史,对他们来说,这段历史实在是非常沉重,他们的回忆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图为站在大昭寺讲经场上挨斗的三名藏人。
  
这个头戴圆帽、身裹僧衣、手捧宝瓶的年轻女子是批斗会的中心人物、年仅26岁,刚生孩子不久。跟她一起挨斗的老人是她的母亲。
  
大昭寺的前院,遍地堆积着被砸烂的佛像、法器、供具以及其他佛教象征物。楼上楼下都有红卫兵的身影。据当事者告知,当年砸大昭寺的除了老师和学生,还有附近居民委员会的居民和派驻寺院的工作组。事实上,“破四旧”乃是从上到下的组织行为,当地官员的指示是:那个居委会的地盘上有“四旧”,就归那个居委会去砸。
  
在藏人居住的社区帕廓街,居委会正在组织居民集会批斗“牛鬼蛇神”。这样的场面在当时的拉萨每天可见。同仇敌忾的居民们被称为“革命群众”,而那个低头弯腰接受批判的“牛鬼蛇神”在此之前都是与共产党合作的上层人士。
  
1966年8月19日,拉萨遍布红卫兵组织,最早的红卫兵组织出现在拉萨中学和西藏师范学校,很快红卫兵的成份便扩大化了,一度连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也是红卫兵。他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扛着丑化达赖喇嘛的漫画和铁锹,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宣称要破四旧。
  
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很多藏人也卷入到这场运动中。
  
在1966年8月19日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大会上,站在最前面的是西藏师范学校和拉萨中学的红卫兵。这是拉萨最早的红卫兵组织,最早走上街头破“四旧”。
  
1966年8月19日,拉萨召开庆祝文化大革命大会后,红卫兵组织遍布开来。图为1966年,拉萨街头的集会。
  
在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大会上,西藏师范学校的藏人红卫兵跑上台,为中共在西藏的第一把手张国华(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兼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戴上红卫兵袖章。但这个仿效北京红卫兵为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的举动,并不说明张国华就是西藏的毛泽东,不久,张被视为西藏的“土皇帝”和最大的“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这些“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学生红卫兵造反。
  
写决心书,是文革中的时尚。决心书越大,似乎投身于文化大革命的热情就越高。
  
“毛主席呀派人来,雪山点头笑啦彩云把路开,一条金色的飘带,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我们跨上金鞍宝马哟,哈达身上带,到北京献给毛主席。哎,感谢他给我们带了幸福来,带了幸福来……”。照片上,一位名叫常留柱的汉人装扮成藏人,正在拉萨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大会上,代表藏族人民引吭高歌。而这首曲调源于西藏民间的革命歌曲,词作者并不是藏人。
  
这种挥舞拳头的肢体动作往往伴随着呼喊政治口号,属于革命的行为标志之一,已为跨入“新社会”的西藏人所熟悉。这位藏人显然是“翻身农奴”的代表。
  
穿军便服在当时是全中国红卫兵的时尚,西藏红卫兵也不例外。而且,西藏女孩子习惯保留的长辫子已剪成了齐耳的短发,这也是“革命化”的象征。
  
这些戴着红领巾、挥动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的孩子们,看上去都是小学生,却佩有红卫兵袖章,这表明红卫兵的成分已经扩大化了。
  
文革期间,西藏红卫兵也“破四旧”。1966年8月24日,被誉为“全藏最崇高寺庙”的大昭寺遭到红卫兵破坏。菩萨被砍倒扔进拉萨河里。图为1966年拉萨大昭寺,手持红缨枪的西藏红卫兵。
  
当时全国时兴“忠字舞”,西藏山南地区有这样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们将藏族舞蹈与“忠字舞”结合起来,成为“藏式忠字舞”。图为1968年,山南地区的藏式忠字舞。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