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52岁的宋美龄移居台湾,开始了她后半生的生活。1975年,蒋介石逝世,宋美龄开始长期居住于美国。当地时间2003年10月23日,宋美龄去世,享年106岁。
宋美龄,出生于1897年3月5日,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二战前后,她斡旋西安事变、游说美国支援中国抗战、出席开罗会议,对中美关系影响深远。1949年5月,52岁的她随蒋介石移居台湾,开始了后半生的生活。图为台湾时期的宋美龄,蒋经国服侍其穿衣。CFP
初到台湾,宋美龄对外交热情高涨,多次往返于台湾和美国之间。图为1950年8月7日,在参加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会议之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亲吻戴着白手套的宋美龄。AP
1950年1月13日,宋美龄访美后回到台湾,继续影响台湾政治生态。她在台湾境内建立了中华妇女反共联合会等组织,权力渐涨的同时,媒体也频频拍摄到她的家庭生活场景。图为1953年,宋美龄在台湾的居所。CFP
1955前后,宋美龄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坐在石墙上。宋美龄与蒋介石未生育子女,仅将蒋经国作为养子。蒋经国与宋美龄年龄仅相差13岁,蒋介石一直叮嘱蒋经国孝顺宋美龄。Getty/Hulton Archive
1954年,蒋介石当选“总统”,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成为美国和台湾关系稳固的一个重要因素。图为1955年6月6日,蒋介石在主持国民党军队检阅时,宋美龄、与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蓝钦的夫人(中)随行陪阅。
1950年开始,台湾开始进行第一届县市议员选举,蒋介石夫妇每年都会参加以示重视。图为1958年1月14日,第四届台北县议员选举,蒋介石及宋美龄前往士林中山堂投票所投票。除此之外,宋美龄还经常会接见一些议员代表。
1958年,金门炮战发生,台湾岛内局势进入紧张期。图为1961年11月21日,宋美龄用望远镜观看代号“光武”的军事演习。
1961年,宋美龄与蒋介石抱着蒋经国的孙女蒋友梅。由于同爱画画,宋美龄对蒋友梅非常喜爱。晚年宋美龄曾长期居住于士林官邸,蒋友梅也在士林官邸住过6年。CFP
1961年9月1日,宋美龄在台湾阳明山举行宴会,与学者共进晚餐,宴会上宋美龄在抽烟。Getty/Time Life/John Dominis
1961年9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Getty/Time Life/John Dominis
晚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和谐相处,尤其是1965年,大陆试爆原子弹成功,“反攻大陆”再无可能,蒋介石开始更多恢复个人生活轨道。图为1964年6月23日,蒋介石和宋美龄。AP
1965年9月7日,宋美龄访问美国纽约,在卡莱尔酒店接受记者采访,这是她6年以来首次访问美国。当年,她和蒋经国访美,希望美国支持“反攻大陆”。Corbis
1969年1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一个庆典上面露疲态。这一年7月,蒋宋遭遇车祸,蒋介石身体开始每况愈下,一直到1975年逝世,蒋介石很少再出现在媒体视野中。Getty/National Geographic/Frank & Helen Schreider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去世,这在心理上给宋美龄极大打击,政治上宋美龄的影响也大不如前。图为1975年4月16日,台北,宋美龄、蒋经国及蒋纬国走在蒋介石的灵车后。AP/UDN
蒋介石逝世后,蒋经国接掌国民党主席,接掌党政军大权,宋美龄的地位略显尴尬,于是在1976年,宋离开台湾,定居美国。除吊唁蒋介石外,其余时间只在台湾做短暂停留。图为1976年4月2日,宋美龄从美国返回台湾,蒋经国登机搀扶迎接。
1976年4月4日,蒋介石逝世周年追思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宋美龄与蒋经国、蒋纬国等人一同哀悼。1988年,蒋经国去世,宋美龄以中评会主席团主席身分发表“老干与新枝”演说,这是她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最后一次发表演说。
1975年9月,宋美龄到达美国后住进纽约长岛蝗虫谷,客居11年。在这期间,宗教信仰成了她的生活重心。1995年,美国华盛顿,美国国会特意为她举办庆祝二战结束50周年的酒会,接近百岁高龄的宋美龄发表了演讲。AFP
1996年3月11日,纽约长岛,宋美龄出现在公共视野中,她刚刚过了99岁的生日。AP/Marty Lederhandler
2000年1月3日,“蒋夫人宋美龄暨书画名家千禧联展”在纽约揭幕,102岁的宋美龄参与画展。次年,好朋友张学良、陈立夫先后去世。当地时间2003年10月23日,宋美龄也在美国寓所逝世。
宋美龄年龄横跨三个世纪,但晚年一直不肯写回忆录,直到去世,都没有自传问世。图为宋美龄104岁生日留念。CFP
1994年,孔家二小姐孔令伟逝世,吊唁期间宋美龄提到,“我没有回忆录,我也没什么好回忆的:我最好的时光是年轻时候上学的那段日子。回国之后国内狼烟四起,嫁给先夫就是忙于抗战、内战,奔波操劳,都没什么好回忆的。”宋美龄认为没什么好回忆的,被大家铭记,但过后的生活,却少被人提起。REUTERS/Simon Kwong
二战时期宋美龄:中国为四大自由而战 非为己而战
本文摘自《宋美龄的外交生涯》,阳雨 张小舟著,团结出版社出版
11月间,宋美龄在成都搭乘由美国开来的波音307专机飞往美国,陪伴她的有两名护士以及她的外甥女孔令伟。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停了一晚,改换一架C—54飞机直飞纽约。
关于这一路的辛苦,蒋介石的副官陆以正有说明:
这次美国之行的艰辛是非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当时只能绕过“驼峰”,却没有夜航设备。但是为了躲过日本人,只能在夜里飞。从重庆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一共飞了8天,哪儿像现在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了。”这些对患有皮肤病的宋美龄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一到纽约,宋美龄就住进了医院,两个半月才治好。
罗斯福总统派代表霍普金斯到机场迎接她。随即,她被安排住进哥伦比亚长老教会医学中心哈克尼斯医院。在那里,宋美龄为了保守她医病的秘密,包下医院整个十二层的房间。
在去医院的路上,宋美龄与霍普金斯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她说:“我们中国人在听到日美双方在珍珠港事变前夜还在举行谈判的消息时,是十分不安的。我知道,多亏了像您一样的对日本采取了强硬路线的人在政府中坚决主张无论如何不要损害中国,才防止了这件事的发生。我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向您表示深深的感谢。”
第二天上午,经由霍普金斯的安排,宋美龄会见了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来美之前,宋美龄了解到罗斯福总统是个集邮迷,特派人从上海搜罗来一套从前清到民国各个时期的邮票,赠给罗斯福。罗斯福夫人双手接过,非常开心。
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心地善良、十分同情中国抗战的人,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抗战发展的局势,她欣赏宋美龄为抗战撰写的许多文章和演讲,这时见到身患重病的宋美龄依然风度高雅,言谈谨慎适度,立刻喜欢上了这位来自彼岸的第一夫人。
二人共谈了近一个半小时,会谈气氛极为融洽。
罗斯福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记述了她们的相见情形:
蒋夫人似乎很紧张、很痛苦的样子,她不能忍受任何东西碰到她的身体。有很长一段时间,医生无法缓解她的痛苦,我认为这是长期紧张、焦虑和中国气候所造成的后果。蒋夫人颇为娇小和纤弱,看到她躺在床上,我心里想,如果她是我的女儿,我一定会帮助她、照顾她。
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宋美龄于11月28日致电蒋介石告之见面经过:
今晨罗夫人准时到院,妹表示此次来美尽以私人看病,对美国政府并无任何要求。彼即谓美国朝野人民异口同声对妹极为仰慕,均认妹为全世界女界中第一人物,那彼与罗总统亦素钦慕,此次能有机会相晤,窃心庆幸。
谈到美国对中国抗战态度,“罗夫人遂谓应如何改变美人态度,而使美人感激我抗战对美之贡献。妹即谓中国之抗战,乃为全人类而牺牲,今罗夫人即与余不谋而合,真亦称忠。”相见甚欢。
会谈结束时,罗斯福夫人上前亲宋美龄的脸颊,并表示愿与她成为私人朋友。
此后,在宋美龄住院治疗的70余天中,罗斯福夫人常常来问候,两位“夫人”很谈得来。宋美龄从交流中获得不少信息,并向夫人表达对中国没有受到尊重的不满之情。
1943年1月14日,美、英两国在北非萨布兰卡举行了商讨对德、日战略问题的会议,因斯大林反对,故未请蒋介石参加,后斯大林亦因苏、德之间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未出席。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当罗斯福通过夫人向宋美龄转告与中国相关的会议内容,告之他已和丘吉尔取得协议,英国答应帮助改善中国缺乏飞机的问题时,宋美龄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地宣泄久已郁积在胸的不满。她指出,中国是联合国成员之一,有关全球战略问题应由联合国决定,至少应由四强决定,而不应仅由两个国家决定后再强制使其他国家实行,或是以口头通知他们,这不是同心协力的民主之道。如果在战时各国之间不能平等合作,则和平不可能企及。中国遵守大西洋宪章,并为四大自由而战,不是为自己而战。她和蒋委员长曾告诉中国人民,中国在国际上和各国皆平等相对,如今中国却受到不平等待遇,那么中国何必继续作战呢?
宋美龄与罗斯福夫人巧妙地谈论了英国人的态度与对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印象。罗斯福夫人坦率地认为丘吉尔只可为战时领袖,而不足以领导战后世界。
宋美龄与罗斯福夫人后来还就战后世界妇女问题,对苏联的态度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每次会谈都十分融洽。
宋美龄在哈克尼斯医院整整住院治疗了十一个星期。出院后,好客的主人又邀请她住进了海德公园村的总统别墅静养。园中环境清幽,宋美龄一面休养,一面开始思考主人要求的演讲的内容。其时,美国人已为宋美龄安排了密密的演讲日程表。由于这次的巡回演讲不仅仅是关系到宋美龄个人的形象、声誉,更重要的是事关中国形象、国际声望及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所以不仅宋美龄严阵以待,非常认真地做准备,据说每篇讲稿和文章都要改七八遍,让白宫的接待人员无所适从;而且从国民党公布的史料来看,蒋介石亦对此十分重视,三番五次拍电报指导宋美龄演讲应涉及的内容。
2月12日,蒋介石对宋美龄准备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特意电示说:
对美国国会演讲,照来电所述之意甚妥。此外应注意各点,略述如下:一、中美两国传统友谊过去一百六十年间,毫无隔阂之处,是世界各国历史所未有之先例。二、代表中国感谢美国朝野援助中国抗战之热忱。三、今后世界重心将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如欲获得太平洋永久和平,必须使侵略成性之日本,不能再为太平洋上之祸患。若欲达成此目的,必须太平洋东西两大国家之中、美国国有共同之主义与长期合作,否则步骤不一,宗旨不明,必授侵略者以隙,如此不惟二十年后,日本侵略者仍将为害于中、美,而且太平洋上永无和平之希望。四、战后太平洋各国应以开发太平洋沿岸之亚洲未开发之物资与解放其被压迫民族,使世界人类得到总解放为第一要务,盖如此方不辜负此次大战中所牺牲之军民同胞,乃能达到此次大战之目的。五、中、美两国乃为太平洋上东西两岸惟一之大国,亦为太平洋永久和平之两大柱石,此两国同为民主主义国家,且同为爱好和平之民族,将来太平洋能否永久和平与全人类能否获得真正幸福,其前途如何,实以此两大民主国家之注意与政策如何而定,而其责任则全在吾辈,即此一时代两国国民共同之肩上也。
此后,蒋介石仍不放心,又在13日连续给宋美龄发来三封电报。在第二封电报中,蒋介石强调宋美龄在演讲中应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国会演讲,语意切不可使听者有训示之感,亦不宜有请求之意,只以友邦地位陈述意见,以备其检讨与采择态度。”他还认为:“应使听众能够移其目光,留心于太平洋问题之重要”,“认定日本为中、美两国共同之敌人,非根本打倒不可。”
宋美龄于2月16日给蒋介石的回电:
所告卓见非常感佩。妹向国会及各地演说,当予分别遵照电示,总以维持我国家尊严,宣扬抗战对全世界之贡献,及阐明中美传统友好关系为原则。私人谈判,当晓谕美国当局以我国抗战之重要性;公开演讲,则避免细节,专从大处着眼,以世界眼光说明战后合作之必要性。
宋美龄日后应邀在美国国会及各地的演说基本遵从了上述要点。
同时,宋美龄也根据自己与霍普金斯及罗斯福夫人交流的情况及对美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电告蒋介石,其中不乏远见。一个电文如是说:
妹恐战后英、美、俄又将忙于己身利益,将置我国于不顾。妹意如善为准备,仍可在和议席上争得重要地位也。哀我国家民族徒赤手空拳,亦为兄所怅叹者,惟凭应付得当,或有所成。
1943年2月17日,宋美龄一行自海德公园搭火车前往华盛顿。下午5点抵达华盛顿联合车站,站内站外人头攒动,挤满了欢迎的人群。让宋美龄受宠若惊的是,罗斯福总统把她迎进座车中,把她接往白宫。并且,这一住就是11天。
宋庆龄不止一次假设宋美龄返抵大陆后的接待程序
这张照片被誉为宋庆龄最美丽的照片之一,广为流传。它原本就是黑白照,发棕红色。照片的右下角还打有外国照相馆的钢印,一直被悬挂于上海孙中山的故居。(资料图片与文无关)
新华网上海1月11日电(记者许晓青)曾长期担任北京宋庆龄故居主任的何大章在最近撰写的一文中披露,据宋庆龄晚年的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宋庆龄曾不止一次假设过宋美龄返抵大陆后的接待程序。
今年1月27日是宋庆龄诞辰120周年,距离宋美龄逝世也将近10年时间。记者11日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获悉,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双月刊《世纪》杂志10日刊发组稿,邀请专家系统解读了造成宋氏三姐妹晚年最终未能团圆的多重因素。
京沪两地宋氏研究领域专家近期公布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曾长期担任北京宋庆龄故居主任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顾问何大章撰写的《晚年隔海相望的宋氏三姐妹》一文披露:1969年至1971年间,宋氏三姐妹的“团圆之梦”曾两度出现曙光。这期间,恰逢宋氏兄弟姐妹中,宋子安、宋子文相继去世,两人的葬礼分别在旧金山和纽约举行,这曾一度成为宋氏三姐妹重逢的好机会,但是碍于海峡两岸当时的重重阻隔,三姐妹团圆之事并未如愿。
何大章在文中分析,子安与庆龄一向感情最好,但是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宋庆龄无法去美国参加弟弟的葬礼。
文章透露,到了1971年,在“是否出席宋子文葬礼”的问题决断上,宋氏三姐妹再次失之交臂。这一次是宋美龄在抵达夏威夷后接蒋介石急电又折返台北,而宋庆龄经有关方面安排拟搭专机经伦敦赴纽约,但最终也未成行。宋霭龄也是在最后时刻临时宣告不参加葬礼。
何大章还首次披露,宋庆龄、宋美龄身边工作人员及亲友的部分回忆细节,从一个侧面证明宋氏姐妹晚年虽未团聚,但依然互相牵挂。比如,两人晚年都彼此珍藏着对方的照片,以及早年的宋氏全家福。
文章介绍说,宋庆龄因思念妹妹,曾委托陈香梅、廖承志等人与宋美龄方面联络。宋庆龄晚年的身边工作人员还曾回忆,宋庆龄曾不止一次假设过宋美龄返抵大陆后的接待程序,无奈最终未能如愿。宋庆龄病重期间还曾对看望她的熟人表示:“我牵记美龄,现在能来就好了。”
而宋美龄对自己的姐姐也是“越老越惦记”,收悉宋庆龄病危的电报,宋美龄方面曾回复电报称:“把姐姐送到纽约治病。家。”宋美龄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到了临近百岁大寿时,宋美龄还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如果我姐庆龄还在的话……”
专家认为,当年海峡两岸隔绝、对峙的气氛和“政治沟坎”是宋氏三姐妹自上世纪40年代之后再难团圆的最大阻碍。
少女裙装的两姐妹——宋庆龄(左)、宋美龄(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