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走天下 > 详细内容
欢乐晋陝行之三 云冈石窟、雁门关
发布时间:2021/6/29  阅读次数:4172  字体大小: 【】 【】【

6月12日的的行程比较紧,游览完恒山和悬空寺后,我们又赶往下一景点: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出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大厅,就进入 “昙曜广场” 。广场中央是北魏高僧 “昙曜大师” 的全身塑像。

历史记载在北魏时代,就是在高僧昙曜主持下,最先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从昙曜广场过来,就到了佛光大道,佛光大道两侧,有13对 “骑象四棱神柱” 夹道耸立。

“四棱神柱” 由象征吉祥的六牙小象驮负,“四棱神柱” 柱身上,整齐雕刻着盘膝而坐的小佛像。

佛光大道终点,是一棵硕大的菩提树,枝繁叶茂。金色的树叶下面,挂满了祈福的红丝带。

菩提树周围是两面相对的园形皇家礼佛浮雕墙。车马浩荡、旗帜飘扬的现场气氛,充分再现当年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

再往前行,两尊菩萨手托博山炉,矗立在七孔桥前俯视众生。

站在七孔桥上,望北面山崖旁,是一座现代铸造的“浮图铁塔”。

走过礼佛大道,过七孔桥,前面就是灵岩寺了,灵岩寺坐落于景区的湖心岛上。

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

山门建筑和千佛殿建筑之间,有一座汉白玉的石塔。据介绍,该塔高23.66米,塔基宽敞,塔刹高耸,令人仰目。这座佛塔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云冈石窟中的方塔,共有五级,四面开龛造像。

新建的 “灵岩寺” 规模宏大,寺院虽然是按照北魏时期盛况推想而复建的,但表现了堂殿灵秀、佛塔高耸的佛国世界。

亭台楼阁,庄严雄伟,屹立在湖心岛中央,与周围的群山,构成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卷。

上面介绍的是最近几年景区新增的景点,走到观光桥才是通往石窟的路,远见一座石牌坊。

走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来到云冈石窟的入口“昙媚石壁”前。 这块石刻的原件,是1956年在整修云冈第20窟(昙曜五窟之一)时,在窟前的积土中发现的。据说,书体是魏碑早期的风格, 中国魏碑书法的源头。

过这座北魏式山门,就开始“穿越时空”的石窟之旅。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余尊,最高为17米,最小仅有2厘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首先看到的是第一窟和第二窟,也称为“石鼓洞”和“寒泉洞”。两窟像一对“双胞胎”,在构造和表现上相似。



这孔石窟可能是晚期民间所凿,经过1500多年的环境变化,石刻风化严重。有的只见窟而无佛影, 真担心再过若干年,这座人类文明历史瑰宝从地球上消失。

从第一窟和第二窟出来,中途距离第三窟、第四窟较远,但途中岩壁上有大小不一的佛龛。

路旁有一景观,走近一看,有一古代车轮石雕,刻着四个蓝色的隶书大字:古道车辙。

还有甘甜山泉水,游客可一尝解渴。

这有一个石窟,没有标号。偌大的石窟,就孤零零的一尊小石佛“驻守”在里面。


这是第三窟灵岩寺洞,主像高十米,两侧有二尊菩萨守侍。据说云冈石窟共有五万九千尊佛像,无论大小佛像,它都是面带微笑的,这是一大特点。

第四窟塔庙窟,一门两窗,呈倒品字型,该窟属“烂尾工程”,窟内风化严重,属晚期石窟。


过了这道门,就进入重点窟群了。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石洞,不计其数。这些石窟佛龛,都是北魏迁都后,民间凿制的。里面的佛龛、佛像都风化严重,面目全非了。

接下来就是有楼阁的第五窟、第六窟,是一组双窟。第六窟最雄伟壮丽,雕刻精美,洞窟周围雕刻着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一生事迹。(主要窟内禁止拍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窟主像为三世佛,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坐佛像。

第七窟和第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辽代这里被称为护国寺,现在窟前的三层木构窟檐,是1994年重新建造的。



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

北魏太和年间,云冈石窟开凿进入了鼎盛时期,洞窟形式多元化,造像多样化,精工细琢,富丽臻巧,第九至十三窟就是这段时间开凿的。由于使用包泥附彩,色泽艳丽,雕刻繁复精美。

第十五窟万佛塔,洞窟之内的方塔及四壁刻着密密麻麻众多佛象,横成排竖成列,疏密有致。

从窟洞窗看十八窟大佛。

十六至二十窟是昙曜高僧于460年主持开凿的,史称昙曜五窟。五窟石像均在13米以上,身材高大,气度恢宏。象征北魏开国的五个皇帝。

20窟中的释迦坐像,窟前立壁与窟顶于早年崩塌,成为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早期的作品,佛高13.7米,挺拔健硕,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除了石窟外,景区内还有博物馆和生态公园,范围还比较大的。“石破天惊” 草书雕刻照壁,以形容云冈石窟的开凿“石破天惊”。

威武霸气的神兽。

远眺灵岩寺及远处的武周山。

经过了千年的历史变迁,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侵蚀,那些断壁残垣、那些褪了色的雕像与壁画,依然向我们展示着当年的繁华与辉煌,只是在夕阳下更多了一份沧桑之美。



结束了云冈石窟的游览,我们驱车前往大同,入住今日云酒店。13日上午的行程是雁门关。

雁门关是恒山山脉山上的一处缺口,在历史上成为了北方进入中原的突破口,自古以来战事不断。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是长城中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飞将军李广、杨家将、昭君都曾驻足雁门关。1948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登临雁门关,亲笔草书“雁门关”三个大字。



我们走过关桥,来到入口雁门寨。这是一座三孔洞寨门城楼,城楼上挂着“明月楼”的牌匾。据介绍这是明代建筑,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两个古时兵士雕像站在出入口,只是手持兵器有些看不懂。

进入雁门寨,脚下都是青石板路。迎面是一座凉亭,名为豹突泉 。这个突泉可不是济南的突泉 ,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

登上前面的台阶,一座木制牌坊矗立,蓝色的牌匾上写着“边贸街”。边贸街位于雁门寨和瓮城门之间,这里是明清两代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两边均为砖木商品店。

旁边是雁门长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走到边贸街的尽头,巍峨的雁门关展现在眼前。关门下方,有一辆仿制云梯车,是古代攻城作战攀登城墙的工具。

边贸街的南边还有一座牌坊,上面的牌匾写着“通南江 ”, 而牌匾反面却还是“边贸街”。从这可以看出来,古时候边贸街是个中间地带, 江南或漠北的客商都可以来到这里进行贸易,各取所需后再“达北漠”或“通南江”了。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进入瓮城,只见地利门高高耸立。地利门为雁门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镶嵌在城门正中。这座门坐北向南,城门之上建有宁边楼,又称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一九三七年被毁,二零一零年修复。

通过地利门,我们来到了这座关门的南面,二层檐下悬有一块蓝色的牌匾,上书“雁门关”。

天险门为雁门关城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高大的城墙城门主体为明代所筑,门洞正中上方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为武则天题写,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雁门关则把“中华第一关”的牌匾高挂雁门关楼。

雁门关天险城门外东侧就是镇边祠,这座祠堂也称李牧祠。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修建的。李牧守边十余年,使匈奴不能越雁门半步,成为后世将士守边楷模。

武安堂内供奉的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六位名将。


忠武堂供奉北宋名将杨业(忠武为杨业谥号),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昭、六郎杨延朗、七郎杨延兴和八郎杨延玉。

镇边祠旁有一平台,视野开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抗战时期,拿不下雁门关的日军转移到了恒山山脉的另一个关口——平型关,并在平型关大败。有机会也去平型关看看。




最后来到中华第一关的城上,雄伟的古长城在这里蜿蜒向东西延展。向东可以看见巍巍雁塔耸立在山巅,向西只见长城连接烽火台。中间是关城之上的雁楼,巨大的战鼓列在雁楼前后左右。

远观天险门上的雁楼。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往事越千年,雁门关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关隘。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所指出的:如果把漠北草原比作中国历史演变的大后台,那么雁门关就是演绎一幕幕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历史剧的出场门。


下一站:平遥古城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