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没能当上皇帝,却是无数人的偶像!
发布时间:2023/5/12  阅读次数:2274  字体大小: 【】 【】【
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皇二代”,但细数下来能够称得上完美的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南朝的昭明太子——萧统。
  
他的完美,不是自封,而是被世人认可的,无论从长相、品质、性格、能力,萧统都是历史上其他太子难以企及的。
可以说,他的出现,完全打破人们传统认知,将太子的位置,跋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按理说,作为皇家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成长路上叛逆和迷失的情况很常见。
但萧统不是,他从出生到生命结束,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持续不断地散发光芒。
  
优秀到什么程度?
比如现在让无数初高中生痛苦的《论语》,萧统3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背诵《孝经》和《五经》。
他对知识的渴望,夸张到让人惊叹,当时萧统所在的东宫,有足足三万卷书,在他之前,从没有任何人,能在寝宫塞满三万卷书。
从少年时期,他便开始为自己的未来铺垫,接触政务。
12岁那年,他去观看审判犯人,觉得量刑过重,于是他要来案卷,仔细研究了很久,于是便亲自审理,从轻判决。
这一行为,受到了朝内朝外的一致好评,认为他他有仁君之度。
  
同时极富同情心,每年冬天,萧统都会从自己的寝宫里捐赠出3000套棉衣被褥,发给贫困之人。
如果有人死了买不起棺材,萧统就施舍棺木。
还特别喜欢下基层,经常去给流浪街头的人送些米粮,老百姓的事,无论大小,他都会尽力去办。
而且他做这些事,都主动要求隐藏身份,不让别人知道这是他做的。
后来很多人都用孟子的一句话形容他:“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所有人都觉得按照这个剧本发展,萧统登基后,绝对能够成为历史上一位极其优秀的国君。
  
但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无心之错,却断送了他的一生。
作为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萧统身上最令人惋惜的就是他生命的短暂。
南京最著名的景点明孝陵,里面有一处小小的楼台叫“台想昭明”,建在一处湖畔旁。
从3号门进入,沿着大路往东南方向走,不远就会看到一个叫长生鹿苑的动物园,入口的右侧就是“台想昭明”。
  
路的右边有一个雕像,就是昭明太子萧统。整个楼台连接着湖水,两边垂柳依依,风景怡人,很适合拍照取景。
  

  

  
而这座小小的隐秘打卡点,纪念和映照着这位完美太子的悲惨故事。
他的死,是十分仓促的。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春暖花开,萧统去玄武湖游玩,因为划船不当不小心掉进水里,大腿受重伤,后来病情恶化,不到一个月就郁郁而终。
去世的时候,萧统只有31岁。
  
后来被葬在了燕雀湖旁边。
当时的百姓听闻后,大为震惊,纷纷崩溃大哭,持续的很长时间,甚至形成了一种悲壮的情景:号泣满路。
后世也纷纷为建台纪念,而明孝陵景区里的这座“台想昭明”,就是清代的时候建的。
  
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其实,萧统的去世,是带着怨恨的。
他恨自己的父亲萧衍,恨那个乱出主意的道士,恨自己的单纯和鲁莽...
据史料记载,萧统咽气前,下属准备去告诉梁武帝萧衍,萧统却下令不准谁都不准去。
他不想见自己的父亲。
所以等到萧衍得知噩耗赶来时,萧统只留给他一具冷冰冰的尸体,萧衍内心无比难受。
  
而父子俩出现如此大的隔阂,一切都是因为几年前的一场“风水事故”。
当时萧统的母亲去世,有个道士告诉他墓地风水不好,在墓地旁埋一些腊鹅能够化解,萧统没有多想,就照做了。
自古以来,道士和和尚都是对立的,而萧衍又是历史上最信佛的皇帝,曾经先后四次皈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诗中的佛教壮举,就是萧衍所缔造的,可以说在南京几乎所有的寺院都和他有关。
  
也是萧衍颁布了《戒酒肉文》,从此所有的和尚,才开始吃素。
老子信和尚,儿子却听了道士的话,这不是啪啪打脸吗?
所以此事后来被人告密,梁武帝萧衍知道后勃然大怒,直接砍了那个道士的头,还当场要废黜萧统的太子位。
  
最后在臣子好说歹说下,萧统才作罢,虽然没有惩罚萧统,但父子二人也从此产生了芥蒂。
这件事,也成了萧统心里的一道坎。
其实萧统怨恨父亲,含恨而终是有道理的。
因为萧统并不是故意和父亲萧衍对着干,只是单纯为了去世的母亲陵墓安定。
实际上,历史上的萧统和萧衍一样,也痴迷于佛法。
不过相比萧衍无脑地信奉,萧统更多是理智地参悟。
可以说,萧统对佛法的理解,比他爹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给佛教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佛教中影响最广大的《金刚经》,以前是很难读懂的,很多和尚都不明白,萧统为了方便世人的理解,发明了个“三十二分则”,就是相当于给佛经加上标点符号。
让《金刚经》变得通俗易懂,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可他父亲却只看到了那个小小的过错,却忘却了他儿子在佛法上的造诣。
但这位全能天才,相比佛教,他在文学上的所倾注的心血,更令人震惊和钦佩,也是他留给世人的绝唱——《昭明文选》
  
这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里面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七百多首诗文。
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作品。
毫不夸张的说,曹植、谢灵运、陶渊明、陆机、王璨...以及很多诗人的诗文。
之所以能存在我们的课本之上,都要感谢萧统。
如果不是他第一次把这些诗人的诗,收集整合起来,很多诗都找不到出处,很多诗都会消匿于历史之中。
没有萧统,中国文学史将会出现极大的遗憾。
站在“台想昭明”的楼台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回望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太子,你会发现,他身上几乎没有缺点。
  
不仅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连用情也相当专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妥妥的纯情大男孩。
梁朝虽然只拥有半壁江山,却地处江南胜地。
有一次昭明太子在泛舟的时候,臣子建议让女子演奏音乐以助幸,他则引用左思的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予以拒绝。
这句诗,也成了他的座右铭。
之前,网上有一首诗火遍全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被网友用来寄望爱情。
  
而王维诗里的红豆,写的就是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情。
诗中的南国,就是现在的江苏,江苏无锡的江阴市顾山镇有一个红豆村,里面长满了红豆树,其中有一颗最珍贵的千年红豆树。
这棵红豆树,就是昭明太子萧统亲手种下的。
  
相传,有一年萧统为了编辑《昭明文选》来到了顾山,在这里遇到了一位采茶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可惜美好的时光消逝的很快。
太子终究是要回京的,萧统临走前对姑娘承诺,一定会回来娶她。
就这样,姑娘就每天站在山头等啊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相思成疾。
等到萧统再来到顾山时,姑娘已经香消玉殒。
于是,悲痛的萧统为她种下一颗红豆树,从此红豆便有了相思的意思。
  
萧统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唐代诗人王维便根据这篇爱情佳话,写下那首著名的《相思》。
于命运而言,他是不幸的。
萧统当了三十年的太子,最终没能坐上皇位,并且英年早逝。
但于影响力而言,他又是幸运的。
因为他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民间却早已把他当成皇帝,称为“昭明圣帝”。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