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孩子们为什么不懂节俭
发布时间:2012/1/19  阅读次数:2024  字体大小: 【】 【】【
如今,不少城市独生子女的头脑中几乎没有“节俭”的概念,他们不知道量入为出、花钱大手大脚,更不懂得物尽其用、量入为出,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成人实际节俭意识的弱化、节约教育环节的缺失和节约教育模式的僵化。
  眼下,孩子们“放松”一下也是需要“经费”的:同学聚会、结伴游玩、看电影……样样都得花钱,再之升学考试的“奖学金”、游玩“津贴”等等名目繁多。而家长们却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等意念的怂恿下,在给予子女金钱等方面往往也是出手阔绰、不差钱。
  花钱“大手大脚”
  12月23日,是中学生聂彤15岁生日。在今年的中考中,她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被心仪的高中录取。生日临近圣诞节,为此她早就向妈妈提出申请:要请新老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会,好好聚一聚。妈妈很支持,但对她的500元预算提出质疑:“你们是中学生,过生日没必要花这么多。”母亲的劝导尚未落音,女儿却振振有词:“我请了10多个同学,准备去吃肯德基,一人三十块,不就得500块?我这还算省的呢,要是去吃好伦哥,还不止这个数呢!”想到女儿也经常去同学的“生日宴”,聂彤的妈妈不得不忍痛“随俗”,拿出了500元。
  本周末,在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五层的乐酷游戏厅,记者看到五、六个小学高年级学生,问他们来这里玩儿一次大约要花多少钱,一个男孩满不在乎地说:“也就百八十块钱吧。”钱从哪来呢?“我有银联卡,爸妈经常会往里面存钱”一位11岁的孩子如是说。另外几个孩子也表示自己有银行卡。一位五年级的女孩还表示:“一百块钱两三天就花没了。”
  孩子说,自己平时花钱很少有计划。所以生活上也常常是书包虽然没坏,新学期必定要买个新的;几十块钱的文具盒,一学期换两个;精致的笔记本只用了几页就提前“退休”;写错一个字撕掉一张纸,一个20多页的作业本没几天就只剩下两张皮;新买来的圆珠笔,有一点不好用,甩手扔到纸篓里;钢笔丢了不会去找,再买新的就是了;花一块钱买包干脆面,取出里面的卡片,面随手就丢掉了……
  北京一所中学高一的班主任唐老师对这一现象非常担忧:“孩子们花起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一点也不心疼。学校规定穿校服,学生们的鞋就成了‘名品展示会’。价格一般在400元~700元之间,上千的也不少见。除了被家长开车接送的,其余的学生大多会骑高档山地车上下学,价格在800元~1000元不等,有的学生家离学校很近,但为了摆‘阔’,也会骑山地车上下。”
  采访中,大多数家长也表示,现在孩子在吃穿用玩上花费不菲。在近日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之后,记者感到“节俭”的观念,在中小学生的头脑中似乎还没占有一席之地。
  家庭教育缺位
  今年小升初,张韵凭借自己的实力,被北京一所知名的重点中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转天,爸爸兑现了当初对她的诺言——将iPhone 2升级为iPhone 4,那部完好的iPhone 2便被丢到了家中的某个角落。价格在几千元的手机都能随手弃之,不值钱的小东西就更不在话下了。采访中,一位五年级孩子说:“爸爸给我买了很厚的一摞稿纸,有的我刚写了几个字,他就扔掉了。”另一位家长也毫不避讳地说:“就这么一个孩子,自己也能负担得起,只要他开心,我都会满足。”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求。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小学生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爱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对于孩子们这一不良习气的形成,北京大学教师张辉认为,这和社会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不该苛求孩子,家长们尚且铺张浪费,怎能要求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呢?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成人的行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对“辛苦”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节约,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
  学校教育缺失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希望学校能开展节俭教育,使孩子有意识地降低消费、爱惜财物。“教师对一个班学生讲,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长对一个孩子讲效果要好得多。”家长谭女士这样认为。也有不少家长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除了要教育孩子不要浪费,也要教育他们不要攀比。
  但目前学校的节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节俭教育的力度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曾开过“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则偶尔开展节水、节电的宣传活动,至于少花钱,学校老师讲得很少。北师大二附中的一位老师说,“现在孩子的个人意识很强,多数会说花多少钱、怎样花是私人问题,老师不应干涉。”地坛小学的一位老师也认为,尽管看到学生们勤俭节约意识非常欠缺,“但我们也不好直接去管,只能侧面提醒学生注意。”
  记者翻阅了在北师大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一年级课本中有一点关于节约的内容“节约资源”,教孩子“节约水,节约电”;在六年级课本中有一节“不可丢的传家宝,节俭日里话节俭”的内容。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仅在一年级上册里发现了《悯农》,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没有涉及“节约”的内容,连《悯农》也没见到。有着26年小学语文教龄的高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文,和现代社会结合较密切。
  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节约教育内容,班会等活动也很少以节约为主题,多是在“发扬传统美德”、“爱护地球”等大的主题中将节俭作为一个小点提出。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北京不少被认为节约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大都侧重在节能教育上。
  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纵观现行的节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控诉旧社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呼唤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停留在寻根之旅、忆苦思甜等上世纪节约教育的水平。这一模式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流于形式,无法让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讲述国家资源有限,现在浪费了以后就没的用了,关注面过于宏观,对孩子的触动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见一斑,因此二者都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谈到节俭教育,北京海淀区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认为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笸箩,什么是针线包。如果现在的课文里再有这些内容,也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她建议,应该在课本里加进一些有时代感、有新意、与孩子生活很贴近、又容易被他们理解的涉及节俭内容的文章,而不是让孩子读完以后只是感慨一下而已。说到底,节俭教育必须入“心”。
  一位资深的高中老师也认为,孩子浪费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费攀比不完全是虚荣心作怪,通过攀比亦可以获得自我独特的感受。她注意到,成绩不好又没有各种特长的孩子更喜欢攀比,他们的心里“潜台词”是,如若不这样很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仅仅靠高消费和浪费达去到引起吸引他人关注的目的。
  也有老师认为,新时期的节约教育不能仅限于节能教育,应该将制止高消费纳入体系。在操作层面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学校,应多开展主题班会等探究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钻研、讨论中转变观念,化为行动。同时,还要将节约贯穿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用朴实健康的校园风貌和师长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