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情面前,应唤起民众节水意识
- 发布时间:2011/2/3 阅读次数:3520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北京遭遇60年来罕见旱情,百天无有效降水几乎已成定局。1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说,京郊局地开始限时供水,但是,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王毅随后站出来否认,称政府并没有采取限时供水措施,虽然出现了气象干旱,但目前并没有出现农业旱情。旱情“不会对北京居民的饮用水造成影响”,“不会对北京城市的供水造成影响”(据1月28日《北京晨报》)。
临近春节,官方迅速站出来回应“限时供水”传闻,显然有稳定人心之意。不过,北京的旱情并未因这次澄清而明晰起来。抛开“限时供水”传闻且不说,昨日媒体报道,北京90多万亩冬小麦普遍青枯,这让北京只有“气象干旱”,而无“农业旱情”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之前,北京水务局表示,北京今年将首调黄河水,缓解北京市用水缺口问题,这一说法与旱情“不会对北京城市的供水造成影响”的表态,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我不是专家,说不清楚北京的旱情有多严重,但如果说60年来罕见旱情不会对北京的供水和居民的饮水造成影响,那明显有悖于常识。自然灾害也需要信息的公开,旱情面前,政府相关部门没必要刻意淡化或遮掩什么,让民众与官方同步知晓准确的旱情信息,这不会引起什么恐慌,相反,如果旱情哪一天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那才会让民众措手不及,陷入慌乱。
最近微博上有人说,看到有北京郊区的农家为了水管防冻,将水龙头从早到晚都开着。事实上,北京无论城市或乡村,类似浪费水的现象一直是惊人的。一面是严重的旱情,一面是对水资源的挥霍如故,难道这只是“素质”的问题?
我认为,旱情面前,民众未积极节水,为抗旱尽一份力,恐怕与信息的不公开有莫大关系。长期以来,政府虽然号召民众节水,但在相关信息公开上做得并不如人意。一般居民对于北京水危机的真实情况,缺乏详尽而深入的了解。
我想,一个人如果打开水龙头不仅看到白花花的水流,更知道这些水的来之不易,他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节水的习惯。节水,靠得不是喊喊口号、说说大话,它要靠一个个真实的细节、数据去唤醒民众的水危机意识。旱情面前,告诉民众农村旱情的严重,告诉民众水供应的紧张,告诉民众兄弟省市人民作出的种种牺牲,如此,节水才能成为一种集体自觉,抗旱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