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一个乞丐被冻死前,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令无数士大夫羞愧
发布时间:2023/5/22  阅读次数:1170  字体大小: 【】 【】【
落魄时,李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勉励自己和后人;得意时,他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等来表达对昔日痛苦和落魄的不屑一顾。

进入工业社会前,古代人们能从事的行业无非有4种,第一是考试当官;第二是从事商业;第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第四是做一些服务业,包括“卖艺”、“运输”、“保镖”等。

  
但在4种行业之下,能区分下来的各种职业极其微小,且具有世代相传的特性。所以,一旦从行业中被抛弃,或是出现重大的变故,人们往往会沦为乞丐。

当时,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人们最向往的还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尽管文化修养不能谋得一官半职,那也不至于沦落到吃不上一口饭。然而,现实并不给人们更多的机会,读书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如此一来,倒是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修养,让许多人都能够脱口成章。

发展到清朝时期,落魄者的文化成就一般都非常高。清嘉庆时,一位乞丐在去世之前写了一首绝命诗,其精奥之程度,让许多世代服务阶层都自叹不如。那么,这是怎么回事?

一、为什么连乞丐都能作诗?

在文化创作上,有一条万年不变的真理,即“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含义是,群众造就了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如果没有群众的存在,又或者文化不能为群众所受用,那么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加时,更称不上文化。

  
有人认为,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形式,在原始社会(或是史前史、传说时代),它们具有传递信息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礼记.乐记》和《尚书.虞书》用“诗以言志”来对它们进行最贴切的解释,也赞同诗歌表达的是个人情感和想法。

在我国,内容最丰富和最早将诗歌记载下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作《诗经》。当时并不流行普遍的教育,诗歌一般在民间流行,然后又由四大夫阶层进行记载,让它们得以保存下来。

其内容呈现出的特点是节奏清明、韵律丰富和富有感情色彩,专门体现出劳苦大众的社会生产、两性关系和宗教信仰等。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创作逐渐集中在士大夫阶层里,体现出精英文化者创造诗歌的特征。比如,如今能流传下来的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的知名佳作;更甚的是当时还出现了诗歌的流派,比如陶渊明等的田园派等。

  
隋唐宋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诸如李白、杜甫、王勃、宋之问、苏东坡、李清照、柳永等绝代诗人。

进入元朝后,由于戏曲和小说的发展,诗歌由此而呈现出衰落的状态。不过,诗歌创作的特征,又逐渐地向民间发展,不再呈现出士大夫阶层垄断的局面。《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和《倩女离魂》等著名的长篇戏曲中,经常录用到民间的诗歌,让其内容既接地气,又让人感觉到博大精深和回味无穷。

在明代的许多小说中,也采用了收录民间诗歌的特点,让小说通俗化和易于理解,为大众所喜欢。到清朝,能吟诗作赋的,早已经不再是文化阶层的专属权。所以,一个乞丐都能够作诗,且水平一般不亚于士大夫阶层。

二、无名的乞丐

据说,嘉庆年间的一年中,浙江省温州永嘉地区突然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冷,许多人在被活活地冻死,可谓是尸横遍野,连地方官府都束手无策。

  
当时,一个乞丐在通州官道旁边去世,可能是由于太寒冷和无亲无故,尸体没有被收拾起来。一个拾粪的老者路过时,发现了早已冻僵的尸体,由于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只给他盖上一层杂草,然后向衙门报官。

衙门的人闻讯而来,虽然他们也无能为力,但能收一具尸体就是一具尸体。在他们对尸体进行处理时,发现其手上还有一张纸,纸的正中用不清晰的字迹写了一首诗。

诗曰:“身世浑如水上鸥,随风逐浪到南州。饭囊日暮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一肩尽是古今愁,两脚踢翻凡尘世。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看了诗句句后,官府人员感到很震惊,马上将纸条递送到通知州官处,让其了解乞丐的情况。经过调查,他们只知道乞丐是本地人,但具体的身份就不得而知。

  
当时,被冻死的不仅仅只有乞丐,沦落为乞丐的也不仅只有读书人,还有众多的破产者和不得志者。那么,诗句的含义是什么呢?

三、让世大夫羞愧的诗句

第1句中,乞丐用“水上沙鸥”来描述自己的身世,意欲表达出漂泊不定的日子和命运。苏东坡曾用“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去形容自己浪荡的生活,乞丐的诗句与苏东坡的这一句,在心境上很相似,既道出了人间的艰苦,又不乏豪迈之气。

在第2句中,乞丐直接用“饭囊日暮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来表明自己的身份,看似吃的是残羹剩饭,唱的是晚秋之歌,但其真正的含义要表达的是自己凄苦的人生,将跌宕起伏和落魄形容为残羹剩饭与夕阳西下之歌。

第3句是自己看破了红尘,不为世俗所羁绊,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肩尽是古今愁,两脚踢翻凡尘世”。古往今来,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担负着忧愁,但自己早已将其踢开,说明乞丐已经得到解脱。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的愤恨,认为人已经穷途末路,但却连狗都不放过,说明自己卑微的连狗都不如,非常真实地描述残酷的社会。它虽然来自于乞丐之手,但在儒家经典中就有早例,《孟子》曾曰:“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想要表达的是,对于落魄之人,一般人都会落井下石,让其连狗都不如,富裕者只会对他们呼来喝去,就像看到自家的牲畜一样。

有意思的是,最后这句诗其实暗访了官府和士绅阶级等的剥削者,为劳苦大众鸣不公。

结语

从诗句来看,这首诗的作者虽然是个乞丐,但其文化程度极高,可能是一个不得志或落魄于民间的儒生,生动孔孟之道和诗歌经典,所以在他所做的诗中才出现如此多的典故。

  
相比于官绅阶层或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诗歌一般描述的都是无聊的心情和放纵的生活,而将劳苦大众的情况置之不理,但却高呼孔孟之道,想要做到“平天下”的理想,可谓是讽刺至极。

如果都不知道天下是由劳苦大众组成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那么所谓的“为老百姓着想”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州官见到乞丐的诗后,大为感慨,特地让人好好地将他埋葬,并给他立下一座名为“永嘉诗丐之墓”的墓碑,以供后人纪念。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