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颜宁回国的消息,在国内各大社媒平台轮番上了热搜,并且引起了诸多热议。
消息来源是在11月1日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在会上“官宣”,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这条消息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跟“学术女神”颜宁的过往经历有关。
现年45岁的颜宁,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此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后留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六年间始终致力于攻克结构生物学中最富挑战的领域之一、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7年4月,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此外,颜宁在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为数不多的斩获这些殊荣的中国人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title,这些年,颜宁的科研成果也非常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经历,颜宁这次的回归,引起大家的特别关切,有人兴奋,也有人批判乃至嘲讽。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颜宁并非个例,此类的回归在近年相当扎堆,这确实向国内外传达了一些特殊的信号。
1
近几年,有许许多多像颜宁一样的科学家(包括华裔),正组团“逃离”美利坚,奔赴祖国的怀抱。
今年9月底,《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美中摩擦促使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大学》的文章。
文章中引用了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数据表明,2021年,有1400多名在美的中国科学家回到中国,较2020年同比增长22%。
这些回流的科学家大多专攻数学和物理、生命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中不乏一些重量级大拿。
比如说,获得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丘成桐。
今年4月,清华大学宣布,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但不同于颜宁这次归国,当时丘成桐回国的消息在各大社媒平台上基本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很多人对丘成桐本人并不了解。
邱成桐是谁?
不夸张地说,其人是当代世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大师之一,27岁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摘得世界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此外,包括沃尔夫数学奖,克拉福德奖等在内的世界数学界最顶尖的奖,他也拿了个遍。
正因为在数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本世纪里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在哈佛更是被人称之为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除了数学,丘成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他也因此被聘为哈佛大学物理学的终身教授,成为哈佛有史以来兼任数学系教授和物理系教授的第一人。
丘成桐院士的全职加入,对清华大学而言是一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今年从美国归来加入清华的,除了丘成桐,还有李宁。
今年1月,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李宁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担任讲席教授。
李宁的履历,也堪称豪华。他曾在国际管理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超过30篇,研究成果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著作等身。
今年回国的重量级科学家中,还有牛谦。今年3月,著名凝聚态物理理论科学家、北大物理系留美毕业生牛谦,在《自然通讯》刊登论文时署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根据有关消息,其人已全职回国,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牛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输运、Berry相、自旋霍尔效应、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学等,其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入现代版的凝聚态物理教科书,标志性综述文章也被知名学校选为研究生教材。
牛谦是凝聚态基础理论领域国际公认的引领型学者,也是杰出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近两年归国的,除了数学界、经济学、物理学界大拿,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泰斗级人物,那就是朱松纯。
作为全球著名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与人工智能顶尖学者,朱松纯教授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在认知层面的新理论突破,更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拓荒者。
朱教授曾三次问鼎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马尔奖。早在1990年,他便率先将概率统计建模与随机计算方法引入计算机视觉研究,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一系列图像与视频结构化解译的框架、数理模型和统计算法,发展了广义模式理论。
当祖国需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时,朱松纯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于2020年9月回到祖国,出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领导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在近两年陆陆续续回到祖国的怀抱。
比如去年7月,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顶尖学者、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终身正教授帅克已全职加盟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
去年12月,机器视觉领军学者沈春华回国加盟浙江大学。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鲍惠铭也在今年3月宣布加入南京大学,成为该校全职教授。
等等。
华裔科学家轰轰烈烈的回国潮不可阻挡,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当然是一件值得放鞭炮庆祝的好事。
2
这事的一面是“逃离美国”,这就不得不提懂王上台以来至今美国政府的各种骚操作了。
懂王上台后,以“打击经济间谍”和“打击窃取知识产权”为借口,在2018年启动了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旨在调查外国机构对美国经济、技术、商业秘密的窃取。
但实际上,这则计划其实主要就是奔着在美华裔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来的。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行动计划”一共炮制了77起案件,并有148人因此受到指控,接近九成为华人华裔。
大量的华人科学家在被卷入“中国行动计划”调查期间被迫停止科研工作、面临经济和名誉的损失、甚至遭受刑事处罚。
美国已经风声鹤唳到什么地步了呢?一旦发现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离职,就会立刻将其逮捕或者判刑。
这里讲一个比较典型的案子,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著名机器人研究专家席宁,在2018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诈骗罪逮捕。
席宁这个诈骗罪怎么获得的呢?
2011年初,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机器人及自动化实验室供职已久的席宁开始休假,并去了香港,随后他致函密歇根州立大学,表明自己不会继续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工作。
而校方则要求席宁必须限期返校,席宁无奈之下最终只能返回了密歇根州立大学。
2015年,席宁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正式离职,并到香港大学任职教授。
两方合作,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大家好聚好散对吧,但校方偏不,却对席宁不依不饶展开调查,并指控席宁接受第二个终身职位是为了进行“不可接受的研究”任务,并且在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联邦拨款时,未透露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及资助。
意思就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觉得,席宁是在花着美国的钱帮中国办事儿。
所以最后FBI介入,以诈骗罪逮捕了席宁,罪名是席宁虚报旅费报销申请及其他费用,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欺诈金额超过42.9万美元。
巧的是,席宁被逮捕五天以后,中国另一位长江学者、知名科学家王春在,于迈阿密一家联邦法庭被判刑,其被控在美国商业部下属的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工作期间接受别国的酬薪,更巧的是,被判刑时王春在也已从这家美国机构离职了。
但凡从美国相关机构离职的华裔科学家,且和中国沾上关系,就会有很大的可能被美方怀疑和定罪,这让华裔科学家群体人人自危。
除了席宁和王春在,其他有着类似指控的华人科学家还有著名纳米技术科学家胡安明、研究纳米热电材料的麻省理工大学首位华裔系主任陈刚等等。
然而更为可怕的是,还出现了美籍华裔科学家离奇死亡的事件。
2020年5月2日,著名生物科学家、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刘冰,在新冠病毒的解构工作即将取得重大突破之际,被发现在美国的家中死亡,头部、颈部和躯体有多处致命枪伤。
而美国官方对其死亡调查后给出的解释,却轻描淡写又漏洞百出,处处透露着阴谋和诡异。
拜登上台后,更是继承了懂王的这一政策。
虽然美国科技官员一再表示,会改善华裔科学家的工作环境,减轻华裔的担忧,但是拜登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接二连三打压华裔科学家。
在科技方面,拜登再次加码对中国加大打压力度,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USICA),2022年2月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严重波及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了特别是竞争法案出来后,生物医药,半导体,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基础科学等领域,很多华人都丢了饭碗。
2018年以来,“中国行动计划”使华裔科学家的“美国梦”几经破碎,美国政府无中生有,栽赃、诬陷多名华裔科学家的做法,在社会层面制造出大范围反华、恐华氛围。
另外,在美国政府和媒体渲染下,美国社会对华仇恨激增,华人科学家们的生命安全也屡屡受到威胁。
去年,有一位叫赖祥恩的博士在陪着父母逛街时,遭到了一名黑人袭击。
袭击者先是进行语言攻击,随后又殴打了赖祥恩64岁的父亲和61岁的母亲,赖祥恩保护父母后也受伤,导致赖祥恩父亲手腕受伤、赖祥恩母亲手臂受伤、赖祥恩手指骨折,三人于当晚都送往医院救治。
在这一背景下,连安全环境都无法提供的美国,显然已经不适合华人科学家继续再为美国发光发热了。
3
一边是恐惧和迫害,另一边是召唤和优待。
近两年华人科学家回国数量激增,除了美国政府的“助攻”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祖国对科学家们的求贤若渴。
为了能让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回国,我国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和召唤人才,可谓是诚意满满。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回国的华人科学家中,其中之一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朱松纯。
其实相比于朱松纯,大家更为熟知的是朱松纯的女儿——花样滑冰运动员朱易。
据北大教授饶毅披露,其实当时朱易并不是自己争取回国的,体育总局在争取华人血统运动员回归时,请了多位人才中包括朱易;而当时,总局还并不清楚朱易的父亲就是朱松纯,更不清楚朱松纯在业界的分量,只知道是国外一名教授。
在这样的基础上,后来北大清华看到了请朱松纯回国任教的可能,接着两所顶尖高校竞相出击,双双给朱松纯抛去了橄榄枝。
北大为了聘任朱松纯,更是将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一职交给他,可谓是诚意满满。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朱家父女均被争取回来为国效力。
除了我国各个机构的诚心邀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就业环境和科技实力对这些科学家们也同样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美国科技实力依然领先全球,但中国在研发支出、论文发表、专利授予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实力也在迅速提升。
据统计,我国全社会研发费用是2012年的2.7倍,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更是在十年内上升了22位。过去十年,也是我国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
在2003年到2018年的15年间,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工业产出的全球比例从38%降低到32%,中国从6%增长到21%,从中不难发现中美此消彼长的地位转换。
其实除了这些重量级科学家对祖国的心向往之,大批海外留学生也踏上了归国的脚步。
2020年11月,中国留学生栾奕在新媒体平台发表了万字长文《我为什么离开美国》,讲述自己在美国读研两年、工作四载后决定回国发展的心路历程。
疫情应对不力、反种族歧视运动、美国大选等事件,留学生们目睹了美国应对危机方式的欠缺,直观感受到美国社会的撕裂,体验到少数族裔受歧视之严重,加之美国身为大国却对外“甩锅”、放任疫情蔓延等不负责任的做法,彻底打碎了心中早前所谓的“美国滤镜”,成为促成海外留学生决心回国的一个又一个原因。
据统计,1978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
选择归国的有423.17万人,还有67万人没有回国,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公派顶尖人才,有一些甚至是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精英和领军人物。
有很多仍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们,已经人过中年,也在这些年里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
中国正在实现历史性崛起,也正处于用人之时,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这股科学家回国潮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有人喜欢拿钱学森先生的例子来比,从而得出近年归国的科学家不够“热诚”的结论。其实时移世易,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钱老的程度,这是很自然的。对个人选择和国家需求的评判,更多应该放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看。如今,欢迎更多的饱学之士回到祖国的怀抱,报效国家,实现双赢,这个态度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