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古代四大经典爱情传奇,道尽朝朝暮暮
发布时间:2021/9/17  阅读次数:2146  字体大小: 【】 【】【
公元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踏上了人生的科考之路。

这一路,他见那山川灵秀,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一切的人事景物都如此新鲜动人,心中大受震撼。

途中他遇到了一个猎人,正猛地拉弓放箭将天空中双飞的一只大雁射落,而另一只脱网的大雁在空中盘旋哀鸣,久久不去,确信伴侣已死,然后俯冲直下,一头撞死在地上。

读书人茫然地对上猎人得意的眼神,满腹疑惑,他有些不相信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他花钱把两只大雁的尸体买下,葬在汾水边,累起高高的石头冢,称之为“雁丘”。天空中没了那两只双栖双飞的大雁,一时显得颇有些空荡,元好问的心里也仿佛缺失了一块。

他跌跌撞撞地站起来,转身离去,口中反复念叨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节选
  
01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问世间情为何物”这个千人千面的问题,问倒古往今来无数有情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就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初见是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上,他们隔琴相知,因琴定情,一见倾心。

司马相如是西汉鼎鼎有名的辞赋家,曾应朋友之邀到了梁国,经常和梁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同游,为梁王写了一篇《子虚赋》,所以,他的才气名声和另一位司马氏不相上下。人们都说,汉武帝时的文人,文莫若司马迁,赋莫若司马相如。

卓文君此前没有见过司马相如,但对他俊雅倜傥的风流才子之名早有耳闻。底下的丫鬟回禀说,司马相如出行的车骑豪华气派,出手打赏也异常阔绰,他从成都受邀来到了临邛小住,现下住在都亭,县令老爷王吉每天都恭敬地往司马相如的住所跑,就算相如称病拒绝见王吉,王吉也照样恭敬如旧。

王吉殷勤的举动使得临邛里的富人们暗暗吃了一惊,大家都对县令的这位贵客深感好奇。这不,就连临邛首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也听说了,于是特地备下盛宴,请司马相如务必赏脸一聚。

宴会如期开始了,卓王孙邀请的客人也陆陆续续到来,不久,王吉也到了,却始终不见司马相如的身影。谁知,众人陪着等了大半天,才听小厮来禀报司马相如病了,不能来。王吉一听,决定亲自上门去请司马相如,不得已,相如只好出门赴宴。

司马相如姗姗来迟,刚一露面,坐中宾客上百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身体集体前倾——这司马相如长得也太帅了吧!毕竟司马迁也曾亲口承认过司马相如“雍容闲雅甚都(很漂亮)”。藏在帘子背后的卓文君自然也瞧见了。
  
▲《凤求凰》卓文君剧照。

卓文君作为蜀中的四大才女之一,能诗善画,也有天然一副姣好相貌,“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西京杂记》),然而,这时看着折服众人的司马相如,卓文君却忽然冒出来一个念头来,她觉得自己似乎有点配不上眼前那个人。

卓文君前不久刚结束了一段婚姻:她十五岁时风光出嫁,轰动整个临邛县,十里长街尽是喜庆的唢呐声,然而两年后,丈夫早死,由于她没有生育,便自行返回了娘家。那段短暂的婚姻就如同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似真似幻,转瞬即逝。

帘子前的宴会还在继续,席间宾客们敬酒都走过好几轮了。这时,王吉站出来对司马相如说:“我很久以前就曾听闻您擅长抚琴,不知道今日有没有这个福气呢?”司马相如见推脱不掉,只好应承下来。
  
▲《凤求凰》司马相如剧照。

清越的琴声“砰”地一声当空响起,刹那间拨动了帘后人的心弦。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此堂,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 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 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 无感我思使余悲。
——《凤求凰》

一曲终了,卓文君掩面落泪,琴中的求偶之意如此炽热直率,她又哪里会听不懂。那天,她作出了一个大胆至极的决定:深夜偷逃出家门,和司马相如私奔,并与他一同连夜返回了成都。

次日清晨,卓王孙发现人去楼空,大怒道:“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意思就是,不孝女本该杀,我不忍心,暂且饶你一命,但是我不会分你一分钱的。

结果,卓文君跟着意中人回到成都后,才发现他家里“家居徒四壁立”。谁也不知道当时卓文君心中是何种感受,只是卓文君没有退路了,人是她自己选的,动过的心亦难以轻易停止。

这个十七岁的女子,毅然把自己的头饰全部典当,筹资在临街开了一家酒铺,她打破了旧时代女子不得抛头露脸的规矩,亲自当垆卖酒。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为证:“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自己也换上了犊鼻裤,与雇工们一同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两人的日子过得平淡而真实。
  
图片
▲成都琴台路司马相如卓文君雕塑“凤求凰”。

两年后,在卓文君的建议下,他们回到了临邛,仍然在街市上开酒肆。

卓王孙起初感到很耻辱,闭门不出,后来顾及脸面,又经朋友劝说,只好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于是,文君又同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两人婚后的日子似乎过得越来越顺遂了。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因而召见了相如。后来,相如又写了《上林赋》,拜为郎,不久又拜中郎将。身处温柔富贵乡的长安地,司马相如逐渐淡忘了千里之外的那位孤枕眠的妻子,打算纳茂陵一年轻女子为妾。

静待丈夫衣锦荣归的卓文君听说后,给长安的薄幸锦衣郎寄去了一封信笺: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白头吟》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的语气是如此的决绝又不舍,怨恨又抱有希望,她爱得清醒,也爱得深沉。

远在长安的司马相如读完了卓文君的信,不禁惊叹妻子才华横溢,昔日种种柔情蜜意、患难相随等情状一一浮现眼前,令他感到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

他们经历了浪漫夜奔、患难与共、两厢厮守、负心欲变等爱情中常见的历程,幸而最终白首偕老,安居林泉,相守相伴共度余生。这一出经典版的“才子佳人戏”让后世人唏嘘不已,传唱经久。
  
▲《凤求凰》司马相如卓文君剧照。

02
不思量,自难忘

一句情真意切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不知引得多少有情人在月老台前虔诚祈祷,又引得多少断肠人在千里孤坟前无处话凄凉?

大文豪苏轼一生中也曾轻歌快马过京华,年少登科功名显,更兼美妻在怀,小儿绕膝,兄弟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恰似人生赢家。

公元1057年春天的那场帝国科举,让21岁的苏轼脱颖而出,还差点成为了当年的科举状元。就连文坛盟主欧阳修都在各种场合对苏轼一顿猛夸,说后浪凶猛,老夫当避此人(苏轼),放出一头地。还说,30年后不再有人记得他欧阳修,文坛将是苏轼的天下。
  
▲苏轼(1037-1101)画像。

与苏轼分享这一份喜悦的是妻子王弗,她比苏轼小三岁,是苏轼老家四川眉山附近的姑娘,家住青神。

王弗如旧时大多的寻常妻子一样,过门后,尽心操持家务,苏轼读书时,她也只是坐在一旁做针线活,没有人知道她其实知书识礼,并且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丈夫。

直到有一次,苏轼背书,背着背着卡壳了,在一旁的王弗悄悄提示了一句。这让苏轼大吃一惊,拿起书逐一考问王弗,结果她都能答出来。

苏轼做官后,王弗陪同到了凤翔。每次有客人来找苏轼,她都躲在屏风后听双方谈话,客人离去后,她会帮丈夫判断此人值不值得深交。

她知道丈夫心直口快,苏轼也曾对好友说过,他“性不忍事,心里有话,如食中有蝇,非吐不可”,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她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丈夫在复杂的人性面前少栽跟头。苏轼回忆说,她的这些观察和判断,事后大多得到了证实。

谁曾想,世间好物大多不坚牢,这段美满的婚姻生活仅持续了十年就戛然而止,两人生死殊途。苏轼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王弗病逝,年仅27岁,留下不满7岁的儿子苏迈。

王弗死后,苏轼很长时间都感觉失去了依靠,颇为失落。在王弗去世十年后,他还做梦梦到了她,她正坐在小轩窗边,对镜梳妆,眉眼依旧当年貌,醒来伊人已去。苏轼悲痛欲绝,披衣下床,写下了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王弗去世第二年,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朝廷派了官船,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护送苏洵以及王弗的灵柩回四川眉山故里,在祖茔埋葬。
  
▲纪录片《苏东坡》截屏。

居丧期满后,苏轼迎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王弗小八岁,虽不如王弗能干,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顺随,容易满足,但在苏轼最活跃的那些年里,她一直与他相伴,抚养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在苏轼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他同甘共苦。

王闰之对东坡的感情很深厚,似乎什么事都听从他的心愿。

她会为苏轼做眉州家乡菜,做他爱喝的姜茶。她也知道苏轼好酒,却又酒量差,但从不阻止苏轼喝酒。如果苏轼心情烦闷,她就会说,我给你弄一些酒吧。在出任山东密州知州时,苏轼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回家后看到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嚷嚷不休。

他说:“孩子们真傻!”

王闰之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你弄点儿酒喝吧。”

在一首诗里苏轼记下了这件事,他觉得自己很羞愧,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更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

在调任密州知州前,苏轼在杭州收留了钱塘人王朝云——苏轼婚姻里第三个女人,那年朝云才12岁。

据说是王闰之怜悯朝云的身世,见她家境清寒,沦落在歌舞班中,便把她赎出,收为侍女。后来朝云随同王闰之一起侍奉苏轼,去了黄州。也正是在黄州,苏轼纳朝云为侍妾,并为她赐字“子霞”,教她读书认字。

在闰之和朝云的陪伴下,苏轼慢慢从劫后余生的打击中恢复了生气和活力,也恢复了诗词创作。

他们一家在黄州一住就是4年,期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老来得子,苏轼很开心,为小儿取名苏遁、小名干儿,还作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

只可惜世事难料,一年后,朝廷令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不敢怠慢,携家登程,一路舟车劳顿,干儿居然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怀中,“无灾无难到公卿”终究成了一句空话。苏轼悲痛难抑,写下两首诗哭之,其中第二首就是写朝云的: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苏轼《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节选

此后,苏轼又经历了起复、荣耀、被排挤出京外任、再次被贬的种种波折,闰之已逝,年届花甲的苏轼一贬再贬,到了惠州时,苏轼身边只剩下朝云相伴了。最终,连朝云都先苏轼而去了,年仅34岁。

苏轼站在朝云墓前,想起了当年为官时,一日饱餐后,笑问侍女们他便便大腹中有什么。一婢说“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又有人说“都是机械”,苏轼还是以为不当,直到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才捧腹大笑,大呼:“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当日种种俱成过往,苏轼生命中的三个女子一一路过走远,他们真心相爱,相识相知相守,只是未待共白头,转眼已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03
人比黄花瘦

苏轼在墓冢前愁肠百断,一如天上失伴飞的大雁,形单只影,不过人类的情感远更复杂罢了。这种缥缈孤鸿影的凄寂,在几十年后,一位女词人也切身体会到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横空出世,撑起了一个时代的风流往事,她与赵明诚的爱情羡煞旁人,又叫人无尽唏嘘。

她生于一个富于藏书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文名很盛,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是名门之后,擅长诗文。她从小就得到父母开明的鼓励,研习诗词,并从此走上了一条璀璨又孤寂的文学之路。

李清照的第一个终生铁杆粉,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两人的缘分始于一个不经意的回眸。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院落里的秋千尚在摆荡,玩野了的少女立在一旁拍了拍手,汗水湿透了身上的薄衣裳。突然看到有客人来访,只好赶紧躲入闺房,一阵忙乱。但李清照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少女,临回房的一刹那,她回首假装嗅院子里的青梅,偷偷斜眼打量了几下来客的模样。

“青梅”也暗示着来人正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丈夫。

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在汴京做太学生,那天过后不久,他就把年仅18岁的李清照迎娶过门了。婚后,两人意外地三观一致,情趣相投,堪称神仙眷侣。

赵明诚有收藏癖,酷爱金石字画。李清照在他的带动下,两人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收藏家、鉴定家。

他们闲来就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然后指着堆积的古书,互相提问某一典故出于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率先猜中的人,可以先喝茶。李清照天性博闻强记,往往头一个猜中,一猜中就举杯大笑,以至于茶水都洒在怀里,反而喝不到一口。

那时,两人都以为余生应该就是这样了。
  
▲李清照(1084-1156)画像。

他们的积蓄,几乎全部投入去购买金石器物和古董字画。为了支持赵明诚的收藏事业,李清照甚至抛弃了女性应有的装饰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叫做“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过上了清贫、简单的日常生活。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夫妻俩见着了大喜,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由于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入手,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事后,“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而赵明诚反过来,则支持李清照的诗词写作,并在不经意之下成为妻子诗词的“推销员”。

某年重阳节,赵明诚外出做官未归,李清照写了一阙《醉花阴》寄给丈夫,表达自己的思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赵明诚读后,深为妻子的文采折服。但他好胜心很强,于是闭门谢客三天,废寝忘食作了50首词,并把妻子的这阙词藏在自己的词作中间。然后找了几个好友来评鉴,友人陆德夫全部读完后说:

“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赶紧问是哪三句。

陆德夫指出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妻子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此,赵明诚更加钦佩妻子的才华,而李清照的诗词由此开始了在士大夫中间的传播。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的丈夫,赵明诚确实压力很大。
  
▲李清照塑像。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半生乐中有苦,那么后半生只能是苦中作乐了。

靖康之变后,国家的噩梦开始了,李清照的噩梦也随之降临。

1129年,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知州途中染疾去世。46岁的李清照永失所爱,带着一批稀世文物,孤零零地流荡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此后,天空中一行行大雁掠过,另一端却再也没有了收信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但纵观她后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寝食难安,大概只有前半生的那些美好时光,才能让她愁眉稍展吧。
  
0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到了乾隆年间,苏州书生沈复更是将他与其妻的爱情佳话,用深情直率的笔调细致地记录了下来,集成一本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让后世读者认识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他的妻子陈芸。

陈芸是沈复的表姐,比沈复年长十个月,因倾慕于陈芸的才思隽秀,沈复便立志非她不娶。沈复此人,生在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畔,终生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仅靠卖画为生。

二人婚后琴瑟和鸣,大抵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

沈复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常带着陈芸外出踏青观光,到沧浪亭中听风赏月,甚至还教她换上自己的衣服,女扮男装去看庙会。

晚间风起了,沈复会为陈芸披衣,见陈芸操劳忙活时,常为她整理袖子,见她出汗了,又连忙妥帖地递过汗巾或者蒲扇。陈芸对此总要像个迂腐的儒生般连声道“得罪”半天,这种“多礼”的举动都被沈复制止了。
  
▲沈复和陈芸画像。

沈复生平最讨厌吃腐乳以及卤瓜,然而陈芸却很喜欢,于是沈复便同她开玩笑说:“狗没有胃,却喜欢吃粪便,是因为它不知道什么是脏臭;蜣螂团粪球而变成了蝉,是因为它们想修行高飞。你吃这些臭东西,算是狗呢还是蝉呢?”

陈芸听了也不生气,一板一眼地回他:“腐乳的好处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饭都行,我小时候吃惯了。如今嫁到郎君家里,已经像是蜣螂化蝉,算是飞升高举了,犹且爱吃这个,是因为不敢忘了本来出身;至于卤瓜的味道,还真是嫁到这里,才初次尝到呢。”

沈复在陈芸的影响下,居然也开始爱上了吃卤瓜和腐乳,觉得这两样东西的味道突然变得莫名好吃起来。陈芸就告诉他:“这好比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不但不嫌弃,两人的感情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亲密起来。

有一年七夕节,陈芸准备了一些香烛瓜果,沈复和她一同在“我取轩”里拜织女。虔诚地许完愿后,沈复变戏法般拿出了此前篆刻好的两枚印章,自己拿了阳文印,阴文印给了陈芸。陈芸一看,这上头正刻着八个大字: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此后,二人往来的书信上便必定盖着这八个字。

甚至两人还约定如果有来生,那么沈复就做女子,陈芸做男子,以此来弥补今生所受到的限制。

但后来因为家族内部财产争夺,小人拨弄是非,以致陈芸逐渐受到了公婆的冷落排挤,甚至逐出了家门。然而不同于现代许多家庭婆媳剧戏码的是,沈复由始至终都站在陈芸这头,竭力维护周旋,患难之间感情益深。

只可惜家中这些变故使得陈芸辗转得病,血疾发作,病情凶猛,药剂也没有效用了,弥留时只心心念念:“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无憾”。
  
▲沈复绘《水绘园旧址图》。

陈芸去世后,沈复在《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中为着妻子的死深感自责。他说,他的妻子虽是个女流之辈,却具有男子的襟怀、才学与见识。自从嫁给他以后,他自己没什么本事,终日为衣食奔走,始终没钱,然而陈芸却能够悉心体察,不加介意。最后缠绵病榻,遗恨而终,这是谁害的呢?他想,大概是他亏负了自己的贤妻兼闺中良友吧。

末了,沈复辛酸地告诫后世夫妇,彼此间虽不可有仇,但也不可以过于情深,因为啊,他觉得:“恩爱夫妻不到头。”

他们缱绻情深如此,似乎正如李白所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苦短人生但求一知己,一心人罢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