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每步短30cm!苏炳添的9.83秒,是用命拼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1/8/2  阅读次数:775  字体大小: 【】 【】【

百米短跑提高0.01秒都有点难,我从9.99到9.91(也就是0.08秒)用了3年时间吧。”——苏炳添,2018年。

作为最原始、最纯粹的体育项目,男子百米跑和马拉松一样,历来是奥运五环上的明珠。美国、牙买加等美洲国家长期霸榜,从第一个百米冠军托马斯·伯克开始,到刘易斯、鲍威尔、博尔特……来自美洲的黑人选手凭借过人的身体天赋统治着百米赛道。

而亚洲选手们却连站在奥运百米决赛起点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在苏炳添之前,只有来自日本的吉冈隆德做到过——当时还是1932年,他的成绩同样是决赛第六。

在苏炳添之前,亚洲纪录保持者是尼日利亚出生、归化到卡塔尔的奥古诺德

吉冈隆德,他的最好成绩是10.78秒(正常风速下,不过当时是手动计时)

这其中固然有人种、天赋的优势差异,但是当刘翔成为110米栏的霸主,当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破掉亚洲纪录,我们就该明白,在跑道上,黄种人一样能打破天花板。国力的增长、训练理念的进化、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苏炳添的过人天赋和不懈努力,共同造就了9秒83这个新的传奇。

任何一个奥运项目都是身体、力量、技巧和技术的结晶,百米赛跑这项看似简单的运动更是如此,虽然比赛全程甚至没有字母哥罚球的时间长,但无论是起跑姿势(托马斯-伯克的第一个百米冠军靠的就是世界首创的蹲踞式起跑),还是手臂摆动的幅度、脚掌蹬地的方式,都是技术细节的一部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阶段的体能与速度分配更是大有名堂。


一般来说,百米跑运动员分为“步长型”和“步频型”两类,顾名思义,步长型就是每一步迈出的距离较长,相对地,摆动双腿的频率就偏低。而步频型则相反:迈步奔跑的频率很高,但每一步迈出的距离就相对偏少。

就像一道函数题,你无法直接取到极值,只能因人而异地找到步长和步频的最优解。一般来说,身材偏高大的选手都是步长型选手,1米96的博尔特就是如此,他的步长达到了2.43米,远高于其他选手。相对地,他的步频只有每秒4.24步。作为对比,苏炳添的平均步长只有2米08,步频却达到了每秒4.73步。

这种“短腿快跑”式的跑法,加上中国选手擅长的反应快、动作速度快,就形成了中国短跑选手在起跑阶段的传统优势。再加上苏炳添本人的天赋异禀——根据北京体育大学2020年的一篇博士论文提供的数据:苏炳添的深蹲、半蹲、卧推、快速抓举、跳远等力量相关项目全部是中国国内短跑队内第一;同时,苏炳添的坐位体前屈、横叉等柔韧性项目上也高居队内榜首;甚至连心理能力指标的总分也是全队第一。

于是起跑和加速跑阶段,就成了苏炳添最为突出的特长。所谓“前30米天下无敌”正是来源于此。但是,前30米依靠超高步频带来的优势,在后70米就会逐渐变成劣势,每多冲一步带来的心肺肌肉极限消耗,和每多踩一脚带来的摩擦阻力,都会削弱他相对瘦小身材的冲刺极限,因此,苏炳添在后半程的速度往往远不如对手。

据苏炳添自己的描述,在第一次与博尔特同台竞技的时候,他就被博尔特的速度整懵过:“加速跑的时候,他咻地一下就超过我了,我当时都愣住了,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跑了就。”

博尔特迈出一步,能比苏炳添多出30公分,苏炳添只能靠拼命更快速地摆腿来缩短二者之间的差距。有人算过,如果博尔特如果可以以苏炳添的步频跑一百米,那他能跑出8.46秒的极限成绩,比自己创造的9秒58的世界纪录还快了一秒多。

当然,这种操作当然只能停留在纸面,而室内田径赛的男子60米跑,自然就成了苏炳添的天下,他在2018年拿到世界室内巡回赛的男子60米总冠军,又在2021年的复出首秀中,跑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60米成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百米跑就有“前快后慢”的特点,无论是100米还是400米都是如此,进而被日本短跑界弯道超车。苏炳添在2014年之前屡创佳绩,但成绩始终没能突破10秒大关,一直在10秒1到10秒2之间徘徊。

“我在跑出五米的时候,就用最大速度在跑,而别人基本到四五十米的时候,才达到最大速度。”2018年的苏炳添回忆道,“更多的力量都用到前面去了,所以会导致后面节奏和体能的下降。”

国内短跑界“减少步频、提高步幅”的呼声早已有之,有观点认为,长时间高步频的训练导致运动员技术动作无法舒展,选手无法长时间保持起跑阶段的高步频,因此加速和途中跑阶段就无法维持最高速度。在苏炳添的百米镜头中,起跑领先、中途被超车的镜头并不少见。但也有人认为,一味强调步幅并不科学,张培萌就在13-15年扩大步幅、减少步频,但成绩却没有明显进步

可无论如何,保持现状只能停滞不前。2013年,苏炳添决定做出改变。就像刘翔从8步上栏改成7步那样,苏炳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更换了起跑的前后脚位置,并重新规划了百米跑节奏,在保持起跑优势的同时,把更多能量用在30米之后的中后段:“改变起跑脚,主要是为了改变节奏,只有这个节奏才能帮我破10秒。”

改变了沿用5年的节奏,这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并不容易,“当时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放慢动作,所以睡觉发梦的时候也一直在跑,睡醒了觉得第二天好累,因为一晚上都在训练。”苏炳添笑着说道。

他没有颠覆性地改变步幅和步频,而是从节奏下手,到2015年,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当年5月,他在钻石联赛中跑出9秒99,成了第一位闯入9秒关口的黄种人。8月,苏炳添又以9秒98的成绩杀入世锦赛百米决赛,再次成为亚洲第一人。

但再快的选手也跑不过时间,2017年,时年28岁的苏炳添就曾一度递交过退役报告,打算年内结婚,开启新的生活。但生活又给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当年的天津全运会,苏炳添输给了谢震业,“这可能是上天给我的考验吧,运动员有谁愿意服输呢?”

可能受到国内赛场失利的刺激,老将苏炳添决定再战三年。就在2019年,中国田径队批量引入科学的训练器材,并与六旬外教兰迪-亨廷顿合作,引入了一大批全新的训练方式。从能吸入更多氧气的腹式呼吸法,到纠正苏炳添在50-60米处的节奏混乱问题,再到利用生物力学模型纠正苏炳添的膝盖腾空动作……

田径队的训练理念和手段更新换代,苏炳添的成绩也一路上扬,除了2018年收割荣誉之外,2019年的苏炳添又连续夺得室内60米跑的3站世界冠军。

2019年伴随苏炳添的不只是荣誉,也有肩部伤病的困扰,再加上2020年因疫情导致的停赛,苏炳添整整17个月无赛可跑,“一下子失去了目标。”虽然在今年上半年再次跑出了9秒92的比赛成绩,但在前往东京之前,苏炳添对这届奥运会的期望也很现实:“单项肯定想进前八,9秒85对我来说可能还是有难度,毕竟年龄也不小了,但即使我不能实现这样的突破,也希望退役后能带领年轻人去实现这个夙愿。”

于是,可能连苏炳添自己也没有想到,当他抱着“冲进前八”的目标,把半决赛当成放手一搏的终极舞台,甚至开始把9秒85当成退役后执教的梦想。32岁的他却爆发出了超凡的能量,不仅如愿以偿跑进前八,还刷新了个人和亚洲的纪录。

9秒83的成绩,在里约和东京的决赛里都能拿到银牌。虽然决赛力有不逮(加上被上一轮抢跑哥影响,起跑反应长达0.167秒——而半决赛时,苏炳添的起跑反应是0.142秒),但在赛道上奔跑了13年之后,苏炳添用又一个三年,把自己的最好成绩提高了又一个0.08秒。

长期以来,亚洲百米跑的天花板基本上被日本短跑选手站满,桐生祥秀、萨尼·布朗、山县亮太等人都是有资格参加奥运会的短跑名将,日本队也在五年前的里约获得了男子4*100米的银牌。而现在,亚洲,乃至世界100米跑的舞台上,又多了一位中国名将——苏炳添。

“以前有人说(中国选手)不可能破10秒,现在我们做到了,很多以前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我们都做起来了。

“其实中国人,在32岁,33岁,也可能跑得很快。”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