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杜甫:大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发布时间:2020/9/15  阅读次数:943  字体大小: 【】 【】【

  
提起杜甫,我们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个眉头紧皱、整天忧国忧民的老人。

没办法,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作为与李白并列的诗坛魁首,杜甫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高不可攀的。

当然,杜甫是伟大的,但伟大的诗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是伟大的,就像现代人不再相信天生圣人一样,杜甫当然也有过少不更事的时候,年少轻狂的时候,以及其他年轻人一样困惑和迷茫的时候。

那么,在成为伟大的诗人之前,杜甫是不是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炫耀祖宗——看看杜甫在骄傲什

现代人往往奉行“英雄不问出身”的价值观,但在杜甫那个年代,出身基本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广大无产阶级忠实的朋友,杜甫其实出身在标准的官宦世家,翻一翻他的家谱,连续十几代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
在唐代做官除了需要科举,家族人脉也是很关键的一环,所以当时人介绍自己,总要提到自己的祖宗某某名人,这样别人也会高看一眼。

杜甫也不例外,在给皇帝的《进雕赋表》一开篇,他就提到了自己的远祖杜恕和杜预。这两位远祖是一对父子,那么他们有多远呢?

远到十几代以前的三国时代。尤其是杜预,绝对值得杜甫好好炫耀一番。作为西晋一方率领军队灭吴的功臣之一,杜预更出名的地方在于他为《左传》写了一部《春秋左氏传集解》。

按照“经史子集”的排序,“经”是地位最高的官方政治经典,而《春秋左氏传集解》是唐朝九经之一《春秋左氏传》的权威注解,那么,杜预在儒家学子眼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作为当时唯一一个文庙武庙都供着的偶像,杜预就更有炫耀的价值了。

不过,杜恕和杜预这样的远祖毕竟还是太久远了些,在表文的下一句,杜甫还要把自己的祖父搬出来,这样才能更好让皇帝认识自己。

他的祖父叫杜审言,这是个狂到没边的人物。他还是个小小的县尉的时候,就公然说吏部侍郎看了他的判词会羞愧而死。他还说过更惊世骇俗的话:“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你看,狂妄到写文章让屈原、宋玉打下手,书法让王羲之屈服。不过,杜审言还是有几分诗名的,尤其擅长五律,在唐诗的发展史上也算是留名了。当然,后辈诗人实在太耀眼,反而把他衬托得默默无闻了。

然而,杜甫似乎是继承了几分祖父的骄傲。他或许觉得,如果太低调的话,对不住一生飞扬跋扈的祖父,所以在他眼里,祖父的诗才举世无双:“吾祖诗冠古。”

至于那位传奇的远祖杜预,他就更加恋恋不忘了,常自称的“杜陵布衣”或者“少陵野老”都是为了缅怀这位偶像级人物。


如此喜欢狂妄祖父的杜甫,自然不会是个自感低调的角色。

虽然在后人看来,李白写诗从心所欲不事雕琢,而杜甫则讲究慢工出细活,但早年的杜甫,更像是李白那样才华横溢的才子式人物。就连写诗,也根本与什么现实主义搭不上边。

不过,“三岁看老”的老话也没说错,李白和杜甫,即使都年少轻狂、踌躇满志,他们的理想也是有所不同的。李白只想做一个世外高人,最好要皇帝三顾茅庐清楚他来做帝师,他在千军万马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还不够,功成一定要身退,否则就不能显示出世外高人的境界。

杜甫就现实多了——当然也仅仅是与李白相比而已。在《壮游》中,他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所谓“开口咏凤凰”,可不仅仅是在说杜甫年少英才,因为凤凰在古代实在是个大大的祥瑞,意味着政治清明,明主当政。然而即使凤凰的出现方式也有五个等级,从最低的第五等到最高的第一等,分别是凤凰从天上飞过,凤凰在天上翱翔,凤凰落下来栖息一阵,凤凰春天和秋天都来栖息一阵,凤凰定居下来。

祥瑞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都相信就够了。不过,作为帝王必须得谦虚一下,因为第一等情形传说只有黄帝时代才出现过,所以对于后世的帝王,第三等就是最高了。

帝王虽然很谦虚,但杜甫可不会满足,他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这可大大超过了一般帝王的志向。毕竟,儒家至高圣人尧舜的等级,绝不仅仅只是第三等那么简单。恐怕在他眼里,只有让凤凰定居下来的功业,才配得上自己的志向吧。

世家名门之后,少年就才高八斗的杜甫当然有志向高远的本钱,在这样一帆风顺的早年环境长大,如果低调沉稳就反而不太正常了。所以这个时期的杜甫登泰山,写出充满青年人激情和浪漫的《望岳》,也就不足为怪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今天我们谈到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往往传为佳话,形容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相遇,身为前辈的李白和杜甫结为忘年交云云。

这当然不假,但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对忘年交的身份问题。事实上,他们的交往活动,很大时候是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修道,虽然他们修道的动机不一定那么单纯。

唐皇室姓李,出于古人对祖宗的看重,他们找了历史上李姓最有名的人物——老子当祖宗供着。久而久之,谎言说到一千遍,人们也都信了。

在这种风气下,修道开始流行起来。官方也是大开后门,除了明经科和进士科外,为了彰示“圣代无隐者”,唐朝给予隐士单独考试的待遇,难度大大降低。

到了李白的时代,更是有司马承帧这样,凭借修道修出名声后,被皇帝传召一步登天的例子。一时间,终南山修道待诏成为做官捷径。

这正合李白的心意,因为他一直觉得靠科举做官熬资历实在太慢,当道士又能长生不老,出名后还能一步登天,岂不美哉?

于是,李白成为了修道终南山大潮中的一员。在他的《古风五十九首》里,很有一些关于修道的事情,什么“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之类。

年轻的杜甫对李白是景仰已久,见面之后更是情投意合。所以杜甫修道,很难说其中没有李白的影响。

杜甫最早赠送给李白的一首《赠李白》是这么写的: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这一年杜甫三十岁,刚刚遇到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踌躇满志的杜甫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位理想破灭的前辈,更不知道开元早期的清明政治已经结束,他只是有些不满,因为这几年客居东都,他看到了太多奸刁狡诈的人和事。而对于李白的遭遇,杜甫感到愤愤不平,因为本质上他们都是一类人,同样是仕途蹭蹬的理想主义者。

末句他说“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这当然不是实指,但“拾瑶草”本身就有几分超脱凡尘的意味。

东方朔的《与友人书》说 : 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显然,杜甫不是真的要和李白相约去拾瑶草。但此时的他们在隐居修道上,应该已经颇有共识,虽然不一定真心要断情绝欲地升仙。

这一年里,杜甫和李白同为落魄人,一起游览了梁宋之地。第二年,他们又一起出游齐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分别之时,杜甫又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在这首诗里,杜甫和李白的形象是一对愧对葛洪的道友,似乎说明杜甫在李白的影响下一起修道了。然而,他们哪里是修道无成,愧对葛洪呢?虽然他们的确追求长生,但心中更多的还是一腔热血,想要一展宏图。

只是现实实在太过残酷,他们只能落魄飘零,在陌上穿着破旧的道衣,一事无成,相顾无言。

天宝六年春,杜甫遇到了孔巢父。这是一位高人,他在长安拒绝当官,谢病而去,意欲东游吴越,这时有一蔡姓的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杜甫便在此次宴会上写下一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赠送给孔巢父,更赠给远方的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人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涂,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此时李白正游历于吴越之地,而巢父也正要前往那里,因此在末句里,杜甫叮嘱他代自己向李白问好。

这个时候的杜甫,刚刚参加了奸臣李林甫主持的全国招贤考试,离谱的是,这场考试无一人及第。而李林甫更是借用所谓“圣代无隐者”的理由,以“野无遗贤”为由祝贺玄宗:恭喜皇上,天下英才尽在朝堂,没有一位遗落在民间。可见此时的政坛,已经不再是唐玄宗早年的风气了。

落魄的杜甫终于体会几分李白当年的心情了,现实的挫折让他有些向往隐逸。所以,在这首赠孔巢父和李白的诗里,他发挥屈原式的浪漫主义色彩,把隐居修仙写得玄乎其玄。

虽然此时的他和李白说是修仙,未尝不是一种“酸葡萄”心理,但在他们笔下如梦如幻的修仙,看上去还真有几分吸引力,真有几分“星垂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的梦幻色彩和超凡脱俗感。
  

杜甫的经历自然尽人皆知,在安史之乱后,他目睹国破家亡,写下一系列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诗歌,更是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写下一系列同情人民群众、深刻反映社会黑暗面的诗歌,诸如《三吏》《三别》等等,被称为诗史。

但是,在乱世中忧国忧民并不困难,但是表达出来,成为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这才是杜甫的本事。

杜甫的反映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作品,的确写得入木三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不过杜甫的本事还不仅如此,毕竟他早年的风格很倾向于李白、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所以即使写忧国忧民的诗歌,他也能写出白居易《长恨歌》和吴伟业《圆圆曲》那样的感觉。如《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这一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在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的路上,杜甫被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他想起《诗经》中的《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说的是周大夫于战火后重回宗庙宫室,只见黍稷之苗郁郁生长,心情可想而知。而杜甫如今的处境与当年的大夫如出一辙,他潜行到曲江河畔,看到“江头宫殿锁千门”,不由悲伤地问道:“细柳新蒲为谁绿?”

无论是黍稷之苗还是细柳新蒲,亡国之哀总是那么痛彻心扉。而宋代姜夔那句著名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也是同样的写法吗?

即使写一位佳人的不幸遭遇,杜甫也能把家与国的不幸联系起来,读之不仅让人感叹他伟大爱国情操,也要敬佩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境界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

是在同情一位绝代女子被抛弃的不幸遭遇?是在感叹国难下人们的悲惨遭遇?是叹息世事不由自主(万事随转烛)?是谴责男人喜新厌旧(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还是自比显示高洁无暇的品格?

也许都有吧,伟大的诗人就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寥寥几笔表达出千万种情绪,而高洁的情操和含蓄的哲理就暗蕴其中,读之不能不让人百感交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