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罗隐:大唐诗韵满银河,我亦飘零从此过
发布时间:2020/9/1  阅读次数:842  字体大小: 【】 【】【


大唐,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激励了不知多少有志青年;治学严谨的杜甫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证明了他无愧于诗圣的称号。


还有追求诗歌实用的白居易,诗中有画的王维,豪情万丈歌颂边地生活的岑参,风流倜傥的杜牧,郁郁寡欢的李商隐,都为后世所熟知。唐代的诗人,可谓群星璀璨,大伽林立。

在唐末,出了这么一个诗人,他虽写了不少诗,却不为今人所熟知,就如同当今演艺圈的“十八线明星”,让观众看着陌生,更叫不上名字。

这位诗人,他的名字叫罗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话常被生活失意的人在自遣时拿来引用;“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句子多被小朋友用来诵读。而这些诗句,皆出自罗隐笔下。
罗隐,生于唐末,卒于五代。见证了唐政权的腐败末落,经历了十余次科举落第的伤痛,但始终有一颗“骄傲”的心。他恃才自傲,蔑视权贵,对自己信心十足,用诗文揭露现实,在喜笑怒骂中阐述着深刻的道理。

但在他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柔软的心,他同情百姓,当看到农民生活艰辛时,就会为他们鸣不平,有时,他也会为自己的失意而伤感和反思。

我真的很有才


据《唐诗纪事》卷六十九记载,有人将罗隐与前辈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为“三才子”,说他们三人先后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澄考中进士后,罗隐作诗祝贺,令狐绹非常高兴,对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可见罗隐当时的诗文很有影响力。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罗隐的诗读来朗朗上口,如同白话,但是他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事物的认识深刻,并有其独到的一面。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享有“沉鱼”之名。西施本为春秋时代越国人,自幼随母浣纱于江边,被称作“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

在越王勾践对吴国的战争失败后,越王卧薪尝胆,采用“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的策略,将西施送与吴王夫差,吴王得西施后,建馆娃宫供其居住,从此荒于国政,沉迷于酒色中。越王勾践乘机进攻吴国,吴亡。

  
此后,西施便背上了恶名,很多文学作品中将吴国的灭亡归罪于西施。而罗隐则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


在诗中,罗隐用明确的态度否定了西施亡国的观点,改变了“红颜祸水”的传统认识,为西施正名,为妇女正名。
罗隐这次为西施鸣不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一贯的态度。

唐末僖宗年间,黄巢起义攻破长安,僖宗仓惶逃至四川避难。而一百多年前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也曾出逃四川,半路因下属兵谏而被迫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也成了玄宗慵政误国的替罪羊。


针对当时僖宗逃蜀,罗隐用《帝幸蜀》记述了这件事。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诗中的“阿蛮”即唐玄宗,罗隐以唐玄宗现身说法:上次的祸乱你们归罪于杨贵妃,而这次祸乱又起,你们还能埋怨谁呢?可谓笔锋犀利,对统治者的无能进行了辛辣地讽刺。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据说罗隐面相奇丑。有人可能会问,那时没有相片,后人从何而知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五代时的《签戒录》载:隐常献卷于郑相公畋。郑女妙于篇什,每读隐诗,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未尝不于父前三复,似慕其才。相国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从容,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迂差,永不复吟隐诗矣。
上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宰相郑畋的女儿喜欢读罗隐的诗,并十分崇拜罗隐,把罗隐想像成了一个大帅哥。罗隐一日来访,当她偷偷观察了罗隐的真容后,被恶心到了,从此再也不读罗隐的诗。由此我们可知,罗隐的确丑陋。

  
虽然面相丑陋,但是罗隐有一颗温柔的心。罗隐写过一些咏物诗,这些诗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耐人寻味。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蜂》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是感于现实而作,看似描写蜜蜂,歌颂蜜蜂的辛苦,实际上诗中寄予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那些不劳而获的权贵们的愤怒。“蜂”在这里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化身。

“瑞雪兆丰年”这句古老的谚语告诉人们,今年的大雪预示着明年的丰收。

  
这不,冬天来了,一场大雪把世界装点成白色,长安城中的达官显贵们可高兴了,他们借着大雪,纵情于酒气声色中,故作风雅地吟咏着“瑞雪兆丰年”。但是,罗隐却看到了大雪后的另一面。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雪》


长安城中雪后两种不同的场景触动了罗隐柔软的心,他看到,豪门深院中的权贵们在花天酒地时,大批的穷苦百姓却没有柴火取暖,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伤心之余,他发出了“为瑞不宜多”的呼声。

骄傲是我的本性


罗隐从859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前后后共考了十多年。“十二三年就试期”是他对自己应试生涯的记录,后人称之为“十上不第”。

屡次都没有中第,是因为他没有才能?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屡屡落榜与他的骄傲和狂放有关。

“我用脚就能……”,这一句式的开创者,就是罗隐。

民间有个传说:罗隐一天乘船外出,同船乘客有一位朝中的官员。船家出于好心,提醒罗隐注意言行,谁知罗隐根本不买帐,牛气地说出一句经典的台词:“他朝中的官员算个球,我用脚写个文章都比他强百倍!”惊得船上的人都张大了嘴巴。

其实,罗隐就是这种性格,他不趋炎附势,不会巴结领导,他只想凭自己的才能取得功名。然而现实是不允许的。

867年,在连续七年科举不中的情况下,他心里的牢骚便多了起来,“骄傲”的情绪集中爆发,写下了许多讽刺性的小品文,汇成《谗书》一书。

《题神羊图》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文中,他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大意是:“尧的时候有神羊,是触不直辨是非的。后人却将羊角的形状画得怪异,以为这样才是神羊。哼!尧的羊和今天的羊本来就是一样的。原来的羊纯朴,现在纯朴之风已经败坏了,羊也变得贪婪狠毒,人也堕落了。所以现在的羊角歪了,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触不直辩好坏之人了。”

  
唐昭宗为避黄巢起义逃难时,随行艺人中有一耍猴人,驯养了一只小猴,颇为乖巧机灵,深得昭宗喜欢,昭宗便赐耍猴人以五品绯袍,并赐以“孙供奉”的名号。

后来罗隐在越王钱镠门下混饭吃,感于自己辛辛苦苦十多年都没有考中进士,还不如一个耍猴人,他愤而写出了《感弄猴人赐朱绂》,对昏庸的皇帝进行了讽刺。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强大过,也曾失落和无奈过


罗隐虽然恃才自傲,在喜笑怒骂中用诗文讽刺现实,嘲笑权贵,但现实的黑暗,加之接二连三考场的失利,也让他倍感无奈,失落无助的情绪便通过诗文表达出来。

  
还是《签戒录》中记载的故事。罗隐初次进京赶考时,在钟陵一旅店留宿,遇见店中的歌妓云英,从此两人相识。十二年后,罗隐又进京赶考,在钟陵再遇云英。云英爱说实话:公子应试都十多年了,到现在还没考中呀!

罗隐听罢,只能摇头苦笑。他听说云英也一直当歌妓,没有嫁人,大有同病相怜之感。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偶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话中暗含的对现实的不满外,更多的是自嘲与无奈,心中的酸楚只有他自己知道。

887年,罗隐结束了在九华山的隐居生活,打算投奔吴越王钱镠谋个差事。此时的罗隐,盛年时的锐气已减了许多,因担心求职被拒,他放下了架子,献上自己的诗集,并将《夏口诗》标于卷首曰:“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以此来小心地试探钱镠的态度,并暗中夸赞钱镠大度。

如他所愿,钱镠很看重他,收留并给他安排了官职,让罗隐的生活有了落脚之地。

晚年,在公务之余,他也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前半生。一日,他看到了锁在笼中的鹦鹉,便联想到了自己。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自己尽管才气十足,但耿直的脾气,锋芒毕露的性格,口无遮拦的嘴巴,让自己难以在污浊的晚唐有所作为,幸好在晚年遇上了知己,才有了一处安身之所。

再看这只鹦鹉,虽然学人说话说得好,但因让人喜欢被关进笼中,失去了自由。就像自己能面对现实,敢于直言,好为讽刺之作,却招人憎恶,导致仕途无望。此时的自己与笼中的鹦鹉何其相似。

  
罗隐看似在规劝鹦鹉,其实是在规劝自己要谨言慎行,这也是他对几十年蹭蹬生涯无奈地反思。

更多时候,他也不愿去回想,过去的毕竟都已经过去了,思量多了,徒增伤感,不如顺其自然,过好当前。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


这,也许正是罗隐的内心支撑,有了它,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大的罗隐,有了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柔情的罗隐,有了它,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罗隐。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