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前半生诗圣杜甫,后半生少陵野老
发布时间:2020/8/25  阅读次数:982  字体大小: 【】 【】【
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诗歌史上的“李杜”的称谓——总逃不开李白。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若。
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
大唐帝国由盛而衰,杜甫的命运也随之由盛而衰。可谓是:前半生“狂”,后半生“郁”;前半生诗圣杜甫,后半生少陵野老。

  
前半生诗圣杜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少年杜甫是幸运的,他出身好,起点高,更重要的是有天赋。
他自小好学,七岁就能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在那些懵懂稚子还在撒尿和泥玩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建设的自己的三观了。
小杜甫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都知道他内心把自己比作了凤凰。古代的异人皆如此,比如李白自比大鹏;诸葛亮自比卧龙。
杜甫七岁就自比凤凰,似乎比李白还狂。不过他的骄傲是隐藏起来的,后来变成了傲意,再最后,变成了傲骨。
这一阶段,他和李白非常相似,一样的潇洒,一样的豪放。
但他和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崇尚道家学说,杜甫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儒家主义者。
儒生们信仰什么呢——除非碰到暴虐的君主,一定要积极入仕,辅佐明君,服务百姓。
杜甫跟其他读书人一样,将做官当成了人生唯一追求,他完全没有意识到,那是一条坎坷路,不归路。这也为他晚年郁郁而终而埋下了伏笔。
开元二十四年(735年),23岁的杜甫参加全国统一科举考试,那是他的第一次,结果很残酷:落榜!
他并不在乎这个结果,依旧自信满满,回到旅途,整理心情,24岁的他在泰山写下一首名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时候的杜甫是自信的。
人生总有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同时也失去了斗志。杜甫一生都在失败,但他从未被失败打到过。

  
后半生少陵野老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天下人才入京赴试,35岁的杜甫找来历年考题,好好做了一番准备,结果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只是因为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要营造一种“明君治下,野无遗贤”的假象。

杜甫气的路都走不稳,他受不了,要离开长安。临行前,他想起经常提携自己的尚书省左丞韦济,给他写了一首长达220字的告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片段


不学无术也能平步青云,有才华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这个社会太丑恶了,再有才华有理想的人,也会遭受种种不公,我不服!
可是不服又有什么用呢?

转眼到了40岁,杜甫仍然一事无成。没有办法了,他只好蹭热点:唐玄宗举行了三场重大活动,杜甫便接连创作了三首对应的赋,唐玄宗觉得马屁拍得到位,命杜甫待制集贤院,获得当官的资格。

整整等了四年,杜甫才被安了一个职位“河西县尉”,杜甫觉得官位太低,无法施展,没有接受,后来他才知道,官职这种事,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组织部又安排他去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八品不到的岗位,主要负责看守兵器,还不如县尉,这次他接受了。

接受,是因为生活过于窘迫。他在诗中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再不参加工作,大概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可等他领了工资,回家探亲,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妻子杨氏凄厉的哭声。由于生活拮据,杜甫的小儿子活生生被饿死。

这个瘦弱的中年男人,呆坐在门口,深埋着脑袋,无声地啜泣。然而,奈何!悲愤中,他写出了杜甫史诗中最长篇之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片段


  
755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代由盛转衰,而对于杜甫自己,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即将开始。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写道,“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是大唐国难的开始,同时是杜甫辉煌人生的起点,从755年开始,到770年离世,杜甫很忙,创作诗歌超千首,偏偏都透露出杜甫的爱国之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晚年的杜甫辗转流离,居无定所,甚是悲惨。

公元760年春天,49岁的杜甫在朋友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片段


杜甫永远都推己及人,永远都把儒家“仁”的思想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他宁愿用自己的死,换来这人世的康乐。这种精神,是圣人才有的精神,这样的诗人,值得我们称为诗圣。

在此之后,他想回故乡看看,于是他借钱买了条小船北上,这一路,他亦留下了许多经典。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回到故乡,安史之乱还没有彻底结束,到处兵荒马乱。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改路线,有家不能回,最终死在了一条小船上。

文学意义上的盛唐,其实由李白和杜甫的一辈子构成,准确的来说,是李白的前半生,杜甫的后半生,他们最优秀的作品,都产于那个时期。
仔细一看,他们一个写大唐之盛,一个写大唐之衰,共同完成了5000年文学史上的最美拼盘。
李白活在盛唐,所以他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杜甫活在晚唐,所以他只能“安能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前半生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及其相似。却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变成了少陵野老。
就他个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对后人来说,他的经历却是伟大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没有在命运的苛难下迷茫。
铸造他的,既有大时代的悲凉,又何尝不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他在苦难中一点一点的为百姓代言时,他的精神已然万古长存。

他是诗圣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