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礼仪 > 详细内容
[谚语篇] 一
发布时间:2020/8/19  阅读次数:1396  字体大小: 【】 【】【

古人讲“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还有下半句,四句话说透人性


说话,是一门艺术。明清理学大师朱柏庐说:“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好好说话,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必要的。尤其在古代,小些影响人情,大些关乎事业,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


“人穷少说话,位卑莫劝人”,过来人总会饱含沧桑地,用这句话告诫后代子孙。那么,这句话究竟有何意义?与盛行于世的“鸡汤”相比,又有何独特智慧?



一、人穷别说话

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不要随意发表观点。单从表面理解,是不是有些霸道和不可理喻?人无论穷富,难道还没有话语权?初读不知深意,这句话要分为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别说话,是因为说了也没人信。一位街边乞丐,突然仰天长啸,说自己得到了致富密码,要与众人分享,开坛立作,大谈其说。路过之人,只会觉得他不是疯了就是傻子。

《功夫》中,一位拿着几本绝世秘籍的高人到处给小孩摸骨看相,动不动便要以十几块钱的价格将秘籍卖予“有缘人”,他为什么不向大人推销,因为除了一顿毒打与无情嘲讽外,别无所获。

  

第二,别说话,是为了更好的“明哲保身”。人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个好的剧本,总不可能毫无波澜,压抑到极致的爆发,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在现实生活中,触底反弹总是要来的迟些。

在这样一段低迷岁月里,有不少迷茫的人,在其中苦苦追寻出路,这个时候如果说话得罪了圈外之人,被嘲讽倒在其次,若是再被落井下石,岂不更惨,万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更不是永无翻身之日?


李善长是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后勤主管,算是一位开国功臣。后因为诬陷被革了官身,朱元璋有意放他一马,便让其回乡养老。结果一次,李善长的侄子犯法被抓,李善长竟上书请求朱元璋放了其侄子。

结果朱元璋震怒不已,心想,这徇私枉法都到自己头上了,哪还能忍?于是,李善长被夷灭三族,曾经的功勋,与眼下的美好晚年,因为“上书”,因为不该说的话,尽皆毁于一旦。

  

第三,别说话,是为了多做事。将暂时的穷困看作逆境,于逆境中锻炼自己,这个时候哪里顾得上说话,要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化作养分,让自己不断变强,争取早日脱离苦海。

二、位卑莫劝人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始,地位便随之存在。比如,远古时候,强壮的人类总会更让他人尊敬,而现代,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成功企业家说出来的话,总会被奉为至理名言,被学生写入作文,被人拿来与他人交谈,好显得自己有文化。

不要觉得心里不平衡,现实就是如此。《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春秋战国时期,苏秦因为跟随鬼谷子游学多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贫穷潦倒的状态。学成归来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家里的连妻子都瞧不起看他,父母也尽是唏嘘。

  

好在苏秦不是一般人,毫不在意,按照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向属于他的位置,最后官拜六国相印,成为举世瞩目的纵横家、战略家,当其归故里时,家中妻子、父母热泪相迎。

想来在苏秦潦倒困苦的日子里,没有劝家里人看开点,也没有劝妻子对自己好点,因为说了,也不会因此改变。

所以说,位卑莫劝人,很多时候是一种态度,一种表明自己不甘于此的态度。相反,一些明明一无是处之人,却喜欢成天跟人吹牛,想通过语言让别人不要瞧不起自己,终究是徒劳的。

  

三、力微休负重

力气微小,就不要负担过重。螳螂挡车的故事大家都懂,可能很多人觉得看,虽然螳螂想要靠自己挡住车太过愚蠢,但是它的勇气是值得敬佩的。

事实上热血上头,并不是代表勇气。有一个新闻,一位大学生路遇有人失足落水,奋不顾身便要前去相救,结果跳入冰冷刺骨的湖中,才想起来自己也不会游泳,幸好又有路人发现两人才最终获救。

从勇气的角度来说,这位大学生的确见义勇为,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愚蠢,见义勇为的方式很多,比如拨打电话报警,寻求路人帮助,或者去附近找些能够救落水之人的工具,也总比来个双双遇难要好很多,不把自己的命看重,就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

  

四、遭难莫寻亲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逢困境是常有的事。那么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是寻求帮助还是闭门造车。古人认为,后者要好于前者,于是便有了遭难莫寻亲。

在古代社会礼仪廉耻被看得太重,极端的后果便是太好面子。甚至某些时候,脸面比生命还要重要。

可在今人看来,如果不选择寻求帮助,那么就算上帝给你开启了另一扇窗户,你也摸不到窗户在哪,因此,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困境,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是必要的。

  

结语

“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和它的下半句“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就介绍到这里,四句俗语说透了人性,实为老祖宗的肺腑之言,所谓“以史为镜”莫过于此,大家学到了吗?


俗话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是何意?同姓人为何不能结婚?


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婚俗方面的禁忌,一旦违反了这些禁忌,不仅会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甚至还会对子孙后代有不良影响。
古人讲“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的就是有关婚姻方面的禁忌,蕃是繁盛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同姓男女不能通婚,否则子孙后代不会繁盛。
很多人看到这句俗语之后,可能都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同姓人不能结婚呢?这本根不符合常理。
深挖这句俗语背后的含义之后,就会发现强调的,并不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婚姻,而是说同宗同族的近亲婚姻,这样理解就解释的通了。

  

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这句俗语出自《左传》,“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的是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同姓不能通婚的习俗。并且这种习俗也是,继承于更久远的时代。
在原始部落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人们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会经常发生小规模争斗。
胜利的一方可以肆意侵略战败部落,比如,可以将男人当做奴隶,从事一些较重的体力劳动或上战场。

  

而抢来的女人除了做奴婢之外,还会被部落中的强者占有。为他们生儿育女,这样就可以使子孙茂盛繁衍。
这其实也是一个部落走向强大的手段,而抢来的牛、羊、马等牲畜,则会成为耕地的工具。事实上就算是部落内部,有时也会因为争权夺利或抢女人,而大打出手。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部族力量被削弱,所以才会禁止在本族内抢女人。进而演化成为了禁止同姓同宗结婚。
实际上随着文明时代到来,这种所谓的同姓不通婚,逐渐变成了大家熟知的近亲不能结婚。

  

据《晋语》记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故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乱灾也”。
这其实就是再一次重申了,同姓男女不能结婚的婚俗。一般认为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同姓不婚”的规定。
但自秦汉以后,姓与氏混为一谈,这个规定就就被逐渐淡化了。但是按照古代婚俗来看,“同姓”后来多代指同宗同族,所以同姓不婚说的就是,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绝对不能结婚。

  

二、同姓不通婚的原因:知礼仪,强宗族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规定,主要是因为同姓男女,一般都会拥有同一个祖先。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结婚之后生出的后代,往往都会出现身体比较弱的情况。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代不如一代,那么这个家族就会慢慢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所以才会规定“同姓不婚”。
这也就是俗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因为同姓一般都意味着同族,血缘关系一定很近,这样子孙后代就不会繁盛。

  

战国时期郑国国相子产,曾明确规定內官不准同姓通婚;而晋国司空季子也说:“异德合姓”。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认为同姓通婚,对繁衍后代的危害特别大。所以古人在结婚的时候,都会选择非同姓或非同族之人。
比如,周王室子女不与晋、吴、卫、鲁通婚,皆因都出自同宗同族。实际上古人对同姓不通婚非常在意。
因为他们不希望破坏礼法,同时也不想让宗族势力衰弱。清代学者顾炎武曾说:“是知礼不娶同姓者,非但防嫌,亦以戒独也。”

  

说白了娶妻不娶同姓,主要是因为“知礼”。而同宗同族的人血缘一样,所以生出来的孩子就很容易体弱多病,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得到验证。
异姓通婚不仅是礼法规定,同时也可以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避免使宗族陷入孤立境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姓”皆来自于五帝,而他们之所以得姓,是因为他们本于五行。所以才有“五行有相生,故同姓不婚”的说法。
很显然这种说法缺少科学依据,并且在现代人眼中也没有说服力。

结语
姓氏既是一个人的宗族根源,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性是十分重视,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只有同宗同族的人才能齐心协力。所以在婚姻习俗方面的特殊规定,其实也有古人的目的。

人们常说“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现在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特别想穿越到古代。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古代贵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事实上过这种幸福生活的贵族,数量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旦穿越到农民家庭,就只能过十分贫苦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看,穿越到古代,并不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如果说古代值得现代男人羡慕的地方,恐怕就是过着三妻四妾的生活。
那么是哪“三妻”,又是哪“四妾”呢?恐怕知道真相之后,会让很多人都大呼上当。

  

第一、“三妻”指的是哪“三妻”
按照通俗意义上来讲,三妻四妾指的就是“妻妾众多”。据《庄子》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
从这句话来看,“三妻”既可以代表三个妻子,同时也可以指代妻子众多。因为“三”在古代是一个泛指的数字,“三妻”未必就是专指三个妻子。
《庄子》成书于战国中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早在3000多年之前,“三妻”制度就已经出现。
古人所谓的“三妻”,泛指“正妻”、“偏妻”、“下妻”。所谓“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妻子。
正气妻的地位,比其他妻子高。“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或承袭王爵。

  

在古代社会,一个男人的妻子多寡,往往可以代表他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虽然在现代人眼中,这只是一个陋习,但是在古代社会却非常普遍。
明代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中写道:“至如三妻四妾,买笑追欢的,又当别论。”。
也就是说,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代,三妻四妾依然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婚俗。但前提是只有贵族或官宦子弟,才可以拥有这种特权。

  

清代李渔在《风筝误·逼婚》中如是说:“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可以看出在清代,只要是高中状元、入仕为官,那么就拥有了三妻四妾的特权。或者说三妻四妾的婚俗,早已经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再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曾言:“吾之妻私我,吾之妾畏我,吾之客欲有求于我”。
从中可以看出,妻子和妾的地位有十分明显的差异。邹忌的妻子特别爱他,但是小妾却特别畏惧他。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妻、妾地位差距之悬殊。

  

在古代社会,有身份地位的男人,三妻四妾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有一句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一个人男人娶很多妻子和小妾,除了是对个人身份地位的彰显,最重要的是,可以留下很多后代,并延续家族的香火。
第二、“四妾”指的是什么
“妾”是有别于正妻的妻子,按照《陔余丛考》考证可以得知:“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皆妾之称也。”。
从这一点来看,小妾生的孩子,就只能被叫做“庶子”。无论是在皇家还是普通人家,庶出的孩子都没有继承家产的权利。

  

这就很清楚的告诉了大家,“妾”的地位不仅特别低,还会直接影响她的孩子的地位。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四褚氏道:“原来你是个呆子。那皇帝家有三宫六院,富贵家有~。日后正宫虽然没分,我女儿偏宫是一定有的,你怎么说出这呆话?”。
再次道出了妻妾的身份差距,也就是说在古代社会,一个男人可能会有很多小妾,但是妻子偏方会被限制在三个左右。
三妻四妾虽然只是一种泛指,但是妻子的数量,却要根据个人地位而定。就算是封建社会中的皇帝,也只能娶一个妻子。

  

所以生活在古代社会的男人,在娶妻或妾的时候也要论资排辈。身份地位越高的男人,妻妾的数量可能就会越多。
当然这也与他们的个人财富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养家糊口都已经成了问题,又怎么可能娶三妻四妾呢!

结语
在古代社会,男人未必都能实现三妻四妾,更何况是在一夫一妻制的现代社会,这只能是一个玩笑话而已。老祖宗传下的讲究,看个乐就好


老一辈说“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古人这句俗语有科学道理吗


二十四节气,作为先人智慧的发现,为农耕经济服务,引导农人生产种植。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一门包罗万千的庞杂学问,经得起岁月洗刷的智慧,最是让人叹服。
时逢大暑,很多人却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暑意,却是分外凉爽。今年天气,较之往年确实非常独特。
农村有俗语称:“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黄金”指何物,古人这句俗语有科学道理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大暑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大暑连天阴
大暑,常在公历七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用气象学中的名词来说,就是“湿热交蒸”达到顶点。
“湿热交蒸”,又可理解为雨热同期。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湿季明显,由此使得四季分明。
一到夏季,潮湿温暖的海洋性气流,便会姗姗来迟,再加上一年中温度最高,便使得空气呈现高温潮湿多雨的特点。
雨热同期对人而言不免有些难熬,但对农业却十分有利。

  

“大暑连天阴”,处在大暑时节,不可避免会遭受强对流天气,多有阵雨出没,接连几天处在阴雨天气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很不幸,又被俗语说中了。通过天气预报我们了解到,如今南方很多地区,都处在阴雨连天的时节,甚至有多地还遭到了暴雨袭击,许多农村被淹,良田毁坏。
大暑节气中,除了农事生产影响重大,关于节令养生也多有提及。大暑气温高易伤元气,所以要多吃些补气的食品,比如药粥。以粥为主,以药为辅,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药材。
最适合夏天的食材莫过于绿豆、冬瓜和苦瓜了,皆是性平和,味甘。可以生津、明目、清热、解毒。

  

连天阴雨,总是让人心情沉重。此时,要预防情绪中暑,因为很多人在室内工作,室内有空调,基本不会很热。
但炎热的天气会让人心情烦躁,易动肝火,造成食欲不振。此类情况,被称为“情绪中暑”。放松情绪是必要的,适当的运动加之自我调节,遇事多缓一缓,不要冲动上头。
遍地出黄金
“黄金”,是指农作物的丰收。不过有一个大前提,降雨量要适度,否则庄稼被淹,土地被水冲走,不仅庄稼颗粒无收,肥沃的良田还要毁之一旦。

  

在夏季风的影响下,降水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对于华南西部地区来说,大暑是机遇,更是挑战。
充沛到极点的雨水,再加之常见的雷暴,每天的温度都会达到30摄氏度以上。
高温频繁加上降水丰富,“大春作物”生长迅速。不过,每年的情形都不一样,虽然年年都叫雨热同期,但雨和热往往是不均衡的。
有的年份温度极高,虽然多有降雨,但却降不了温度。有的年份则降雨极多,连温度都给降了下去。
凡事都得有度,“适可而止”不仅在于做人,对庄稼更是如此,频繁的降雨会扰乱农事安排。

  

潮湿燥热的环境,不仅对庄稼有利,对病虫害也有利。必须要及时喷洒农药,喷洒农药又忌讳下雨,虽说有天气预报的帮助,但是七月的天总是说变就变,天气预报也不能精确到每时每分。
尤其是接连几天,处在阴雨天气下,农药打不了,还要警惕田中水位,及时排涝。我国偏南部,都会种植双季稻,要适时收获早稻,避免因为后期风雨造成减产。
另外棉花花铃期,在大暑时节令期间会达到最大值,需要大量的水分,若是土壤湿度不够,可能会导致棉花所以,如果无法达到持水量在70~%80%之间,就要及时灌溉。

  

“遍地出黄金”并非虚言,前提是做好防范措施。以目前情况来看,华南西部大部分地区目前正处在接连的降雨中,温度也没有明显抬升,较为凉爽。
今年很多地区都受到了洪涝灾害,大概是颗粒无收了,好在在大部分地区的防范措施,做得很到位。

结语

农村俗语:“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就介绍到这里,今年明显是降雨量超出了预期。希望受到洪涝侵袭的地区,能够及时止损,也希望这样的“不正常”天气,早些结束。


古人讲“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还有下半句,四句话说透人性


说话,是一门艺术。明清理学大师朱柏庐说:“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好好说话,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必要的。尤其在古代,小些影响人情,大些关乎事业,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


“人穷少说话,位卑莫劝人”,过来人总会饱含沧桑地,用这句话告诫后代子孙。那么,这句话究竟有何意义?与盛行于世的“鸡汤”相比,又有何独特智慧?

  

一、人穷别说话

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不要随意发表观点。单从表面理解,是不是有些霸道和不可理喻?人无论穷富,难道还没有话语权?初读不知深意,这句话要分为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别说话,是因为说了也没人信。一位街边乞丐,突然仰天长啸,说自己得到了致富密码,要与众人分享,开坛立作,大谈其说。路过之人,只会觉得他不是疯了就是傻子。

《功夫》中,一位拿着几本绝世秘籍的高人到处给小孩摸骨看相,动不动便要以十几块钱的价格将秘籍卖予“有缘人”,他为什么不向大人推销,因为除了一顿毒打与无情嘲讽外,别无所获。

  

第二,别说话,是为了更好的“明哲保身”。人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个好的剧本,总不可能毫无波澜,压抑到极致的爆发,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在现实生活中,触底反弹总是要来的迟些。

在这样一段低迷岁月里,有不少迷茫的人,在其中苦苦追寻出路,这个时候如果说话得罪了圈外之人,被嘲讽倒在其次,若是再被落井下石,岂不更惨,万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更不是永无翻身之日?

  

李善长是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后勤主管,算是一位开国功臣。后因为诬陷被革了官身,朱元璋有意放他一马,便让其回乡养老。结果一次,李善长的侄子犯法被抓,李善长竟上书请求朱元璋放了其侄子。

结果朱元璋震怒不已,心想,这徇私枉法都到自己头上了,哪还能忍?于是,李善长被夷灭三族,曾经的功勋,与眼下的美好晚年,因为“上书”,因为不该说的话,尽皆毁于一旦。

  

第三,别说话,是为了多做事。将暂时的穷困看作逆境,于逆境中锻炼自己,这个时候哪里顾得上说话,要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化作养分,让自己不断变强,争取早日脱离苦海。

二、位卑莫劝人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始,地位便随之存在。比如,远古时候,强壮的人类总会更让他人尊敬,而现代,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成功企业家说出来的话,总会被奉为至理名言,被学生写入作文,被人拿来与他人交谈,好显得自己有文化。

不要觉得心里不平衡,现实就是如此。《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春秋战国时期,苏秦因为跟随鬼谷子游学多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贫穷潦倒的状态。学成归来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家里的连妻子都瞧不起看他,父母也尽是唏嘘。

  

好在苏秦不是一般人,毫不在意,按照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向属于他的位置,最后官拜六国相印,成为举世瞩目的纵横家、战略家,当其归故里时,家中妻子、父母热泪相迎。

想来在苏秦潦倒困苦的日子里,没有劝家里人看开点,也没有劝妻子对自己好点,因为说了,也不会因此改变。

所以说,位卑莫劝人,很多时候是一种态度,一种表明自己不甘于此的态度。相反,一些明明一无是处之人,却喜欢成天跟人吹牛,想通过语言让别人不要瞧不起自己,终究是徒劳的。

  

三、力微休负重

力气微小,就不要负担过重。螳螂挡车的故事大家都懂,可能很多人觉得看,虽然螳螂想要靠自己挡住车太过愚蠢,但是它的勇气是值得敬佩的。

事实上热血上头,并不是代表勇气。有一个新闻,一位大学生路遇有人失足落水,奋不顾身便要前去相救,结果跳入冰冷刺骨的湖中,才想起来自己也不会游泳,幸好又有路人发现两人才最终获救。

从勇气的角度来说,这位大学生的确见义勇为,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愚蠢,见义勇为的方式很多,比如拨打电话报警,寻求路人帮助,或者去附近找些能够救落水之人的工具,也总比来个双双遇难要好很多,不把自己的命看重,就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

  

四、遭难莫寻亲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逢困境是常有的事。那么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是寻求帮助还是闭门造车。古人认为,后者要好于前者,于是便有了遭难莫寻亲。

在古代社会礼仪廉耻被看得太重,极端的后果便是太好面子。甚至某些时候,脸面比生命还要重要。

可在今人看来,如果不选择寻求帮助,那么就算上帝给你开启了另一扇窗户,你也摸不到窗户在哪,因此,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困境,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是必要的。

  

结语

“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和它的下半句“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就介绍到这里,四句俗语说透了人性,实为老祖宗的肺腑之言,所谓“以史为镜”莫过于此,大家学到了吗?


古人讲“吃十穿八,嫖空赌半”,是何意?老祖宗教你生活的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是言语交流还是文字沟通,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已的观点,经常会用一些“古人云”、“俗话说”等等这样的字眼,往往能够达到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的作用,可以说,这些话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是用他们的实践与智慧凝练出来的精华。

老祖宗的话,道出的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经验,还有很多的处世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后人阐述做人的道理,让后世之人少走弯路,这也是一种警醒与劝诫,但凡能够听得进去的人,都会感到受用无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古人的一句话,“吃十穿八,嫖空赌半”,单从字面上来看,一时很难理解其中表达的深层内容,那么,这句话究竟是有怎样的含义呢,让我们从中了解一下老祖宗是如何教你生活的门道吧。

一、古人眼中的“吃十”

民以食为天,至今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讲,只有吃饱才能有力气、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如果每天都是饥肠辘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劳动的能力,所以说,“吃”也是人类能够繁衍生存下去的最根本基础。

在古代,生产技术与能力欠缺,处于“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人人都盼望年景好,这样才能填饱肚子,而“吃十”就是把全部的财力拿出来吃,如果有剩余就会是一个家庭逐渐殷实的转折点,也可以看做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殷实的现状。

“十”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量词,更是一个形容词。在古代,“十”字通常都是形容事物的完整或全面,比如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等等。而“吃十”就是一个家庭把“吃”放到家庭开销比例中的重点或全部,进一步证明“吃”的重要性,这就是“吃十”的含义。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吃十”,是非常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认为吃到肚子里的才是实现生活的真正价值,不亏了自已的嘴,才是让自已生活下去的动力。不要认为古人的目光浅显,毕竟在古代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吃饱肚子,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已经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在现代社会来讲,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各项开销的比例也有所区别,有其他客观因素也好,还是攒家底也罢,“吃”在每个家庭中大多都占有不同的比重,而条件优越的家庭,在“吃”的方面是非常下“功夫”的,以慰籍自已劳作的身体,可以说,“吃十”在当代也是非常适用的价值观。

二、“穿八”的古人观念

衣食住行概括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四大要素,“衣”就是指平时所穿着的衣物,说明从古至今除了“吃”之外,就是“穿”占据了家庭生活开销的大半,与“吃十”一样,“穿八”表达的是同样的道理。

古人认为吃饱肚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能有好的衣物穿着则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都像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古人那样,即使不是衣着光鲜,也是有粗布麻衣可穿,在古代,仍然有一部分人过着衣不蔽体的日子,自然谈不上什么“穿八”。

如果说“吃”是一种可“隐藏”的家庭消费,“穿”则是更为直观的一种判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个人时,并不知道对方平时的饮食如何,但通过衣着却能判断出对方的大概生活条件,而在古代也是如此。

所以,古人把“穿”当作生活的第二个重点,在满足“吃”的条件下,剩下的就是“穿”了,这也是“穿八”的由来,也就是说,“穿”在生活开销中是仅次于“吃”的比重。

  

吃到嘴里是自已的福,穿在身上是自已的运,在古人眼里,人生无外乎“吃穿”二字,“吃十穿八”更是直白地道出了生活的门道。古人的消费观念,即使在物资丰富的今天,吃与穿仍然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主导。

三、“嫖空”的内涵

这里的“嫖”字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在古代“嫖”是一种合法行为,每个朝代的繁华城市都会有这样的服务区,供有钱人寻欢作乐,烟花巷柳、灯红酒绿,是大多男人都喜欢光顾的地方,即使无钱消受,看一眼也是极好的。

红楼也好、青楼也罢,去这些地方消遣自然要花费大把的银子,那些名楼头牌更是价格不菲,司空见惯了黄金白银,极少会为情所动。如果一不小心陷进温柔乡,便是倾家荡产也要一亲芳泽,最后弄得人财两空,这就是所谓的“嫖空”。

冯梦龙的名著《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就详细写出了卖油郎为了与花魁共渡一晚良宵节衣缩食攒银两的事,“时光迅速,不觉一年有馀。日大日小,只拣足色细丝,或积三分,或积二分,再少也积下一分。凑得几钱,又打做大块头。日积月累,有了一大包银子”。

故事毕竟是故事,最后有了比较完美的结局,但在现实中往往会成为事故,色字头上一把刀,榨干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自已的荷包。想要留住美女,大笔投资是第一要素,在“嫖”的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乐不思蜀的留恋,让人都失去了斗志,慢慢就会败光家中的财产。

  

卖油郎为与花魁共度良宵攒了一年的银子,有条件的自然会大手笔的投资在美女身上,温柔乡固然甜蜜,只是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如果沉迷于其中,最后必是人财两空。古人总结出这样的道理,在如今的社会也是同样的劝诫,以供世人警醒。

四、“赌半”的门道

十赌九输,这是常听到的一句话,喜欢赌的人就没有赢家,赢得越多、输得越多,而古人在这里说的“赌半”不是一种娱乐嗜好,而说的是人性。

在古代,赌坊也是比较常见的娱乐场所,有些赌资的人都喜欢这种极具挑战性的休闲活动,尤其男人作为一种表现欲与占有欲极强的生物,对赌博都有多多少少的关注与喜爱,似乎从中更能找到自我的价值。

只是在满足自已私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赌”字背后的陷阱,如同吸烟,赌也一样会成瘾,甚至有的人几天不赌便感觉“手痒”。

俗话说得好,“心瘾难戒”,在欲望的驱使下,在赌的道路上越走越深,一场赌博输掉半壁江山的事大有人在,因此古人总结出了“赌半”一说,是指赌博会输掉一半的家产,以此提醒后人小赌怡情、大赌丧志,及时收手,亡羊补牢还未晚矣。

  

小结

“吃十穿八,嫖空赌半”,古人用言简意赅的八个字说出了生活的门道,为涉世未深的后人敲响警钟。现代人生活多样化,已经不像古人那样单一,物质水平提高,让每个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只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做人的道理,老祖宗所说的话都是用小语言讲出大道理,值得你去细细品味。也许身在迷局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当面对事情的结果时,才会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所在。

人生路短,没有可回头的路,少走弯路才是最好的捷径,读古人的训诫、听老祖宗的规劝,少些个性与随意,多懂些生活的门道,你才会发现人生的路并不那么难走,即使崎岖也会变成坦途。


“鸡不过六,狗不过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虽然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含义。但是在客观规律的影响之下,却用通俗易懂的俗语,将这个道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鸡不过六,犬不过八”,就是其中比较经典的词语之一。
“鸡不过六,犬不过八”,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如果鸡和狗的生命超过限定,那么就是老祖宗所言“事出反常必有妖”。


  
一   鸡不过六

如果按照客观规律来讲,农民家中饲养的小鸡,正常生命其实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流传于三国两晋之际的古籍《易妖》,就介绍了很多世间的妖异之象。

俗语“鸡不过六”,说的就是一只鸡的正常的寿命,不会超过6年。一旦超过这个限定的期限之后,就会被视为一种反常的现象,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天下都是不合常理的现象,那么距离天下大乱的时间就不远了。

或者说在古人的迷信思想中,如果世间的万事万物不符合发展规律,那么就一定会有异象出现。
而这种反常的现象也是大灾难的预兆,《易妖》中曾记载“犬不八年、鸡无六载”之语,所表达的内涵就是,天有异象必将大乱


  
二   犬不过八

“犬不过八”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养狗的习俗。因为养狗不仅可以看家护院,在外出打猎的时候也是好方法。

一般情况下狗的寿命都不会超过八年,因为民间有“人活一日,狗活七天”的说法。
年龄已达到八岁的小狗,相当于人类60-70岁左右。根据《易妖》中的理论推断,小狗一旦寿命超过八年就是异象,或者说是一种非常反常的现象。
正所谓“人老奸,马老滑,狗老妖”,“事出反常必有妖”用在此处非常合理。

  

《易妖》中说,古代一位老人,家里十分有钱,他十分喜欢狗,因此养了一只白狗,并且无论何时都和白狗形影不离。


一天,老人突然身亡,他的儿女们只好把他安葬于山中。但老人的白狗也一起消失了。

人们猜测白狗与老人的感情太深,因为知道老人去世,所以它也主动离去了。然而,一年以后,怪事发生了:老人突然“复活”了。
儿女们带着诧异的目光,问老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人自言自语地说,他刚死去不久,一位有名的道士经过他的坟,施法救活了自己,所以他跟随着道士游历了很多地方才回到家中。

儿女对老者的话表示深信不疑,就这样,老人又过上了从前的生活,只是那只白狗却并没有回来。

这年,老人过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给他祝贺大寿,所以老人一高兴就喝得有点高了,提前离来宴席躺在摇椅上。不一会,人们看到老人变成了那只白狗。

这一下,可把人们都惊呆了,一只白狗居然成精了!于是,大家趁着白狗大醉把它绑起来,用大火给烧死了。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大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因此大家也认为一些家养的动物,不要喂养的年限太长了。因为它们与人类接触的年数太长了的话,难免会有一些“通人性”,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危害人类的事情。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由于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较少,再加上根本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妖魔鬼怪类的想象力。俗语“鸡不过六,犬不过八”,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延伸。



俗语“人怕三长两短, 香忌两短一长”, 啥意思?


其虽然看似简单粗俗,但是却内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族风情、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猎渔稼穑、生活经验等,至今依然指导人们向善,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而在众多的民间风俗当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讲究,就比如这句民间俗话“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那么这句俗话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人忌三长两短

不知道大家生活当中,有没有经常预感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样。有些时候会心神不宁、噩梦频发、莫名的流泪。这些现象的发生,自古至今,好像都预示有事情发生,亦好也亦坏,而且有些时候准到可怕。这些征兆预示着“好事”也就算了,怕就怕预示的是“灾”,怕身边的亲人有什么“三长两短”,所以人们对于这些未知的预感,总是忌讳如斯。

  

那么人为什么会忌讳“三长两短”?三长两短真的是指不吉利的事情吗?其实三长两短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是对人的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而“三长两短”追其根源,与丧葬习俗大有关联。有丧葬之事,那么必然少不了“棺材”,而棺材是由六块板料组成的,这六块板也被赋予了一定的含义。

棺盖与棺底分别代表天与地,左右两片分别代表日与月,这是四块长木材。头顶与脚底分别代表彩头与彩尾,这两块相对其它四块来说,就短很多了,所以棺材共由四长两段的木材组成。

  

再者就是,自古以来人们都讲究“落叶归根”,对于客死异乡的人而言,其尸首在没有运回到家乡之前,家中准备棺盖是不能闭合的,只有接回家乡,放置于棺材之内,在下葬之前供亲朋再次“瞻仰”一番后,才会盖上棺盖下葬。所以在下葬之前,这装敛尸体的棺材,就变成了三块长板与两块短板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三长两短”的说法了。

本来,家中老人能够寿终正寝,也就变成了所谓的“喜丧”。但是怕就怕亲人在外横死或遭受其他灾祸而亡,特别是古代,一家之中,男人作用之大,是为家中顶梁柱,如果突遭受意外而亡,对于家中妇女而言是重大的打击,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打击,更加是经济上的打击。因此,人们非常忌讳自己的亲人有“三长两短”,毕竟寓意不吉利。

香忌两短一长

香,大家都见过,每逢佳节习俗,各地也都有焚香祈福的习俗,其寓意不言而喻,大多都祈求家人福寿安康、多子多孙、事业顺利。

  

其实焚香的习俗,与道家文化息息相关,《道德经》中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法又归于自然。所以最早之时,这上三炷香,即是敬“道”,也是敬天、敬地、敬神灵、敬世间万物。道教认为上香可通九天之处,曰:“九天之上,唯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所以很多民间祭祀文化中,除去祭品外,还需要焚香祭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上的神灵听到“祈祷”,以此来得到神灵的庇佑。

那么为何上香出现两短一长的现象是不吉利呢?一般民间上香,大多祈求家人平安健康,而古人在上香敬神礼佛之时,却根据上香所烧出的形态,来总结出了判断吉凶福祸的香谱。而如果上香出现两短一长,那么也就意味着所求之事并不能称心应验。


  
其实,时至今日,烧香拜佛依旧盛行。而在很多人眼中,认为这些烧香拜佛之事,与冥冥之中的“神鬼”脱不了干系,自然遭受了当代人的“嗤之以鼻”。话说回来,咱们先不提迷信之说,如果人们以烧香拜佛之举动,为自己的亲人祈福,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

各位朋友,你认为“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