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诡异的中印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印度不胜而胜
发布时间:2020/6/17  阅读次数:2261  字体大小: 【】 【】【
中印边境爆发自1975年以来最严重的流血冲突,双方军队均有死伤。1962年,两国发生过一次短暂的边界战争。之后,双方为解决边界纠纷进行过多次谈判都没有成功。

回顾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与停火有太多的出人意料。而中国大获全胜后主动后撤、放弃藏南,更是成为困扰中印边界谈判的关键性症结所在。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印度不胜而胜。






1962年,中苏关系彻底决裂,双方剑拔弩张,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准备反攻大陆,频繁对大陆进行武装袭扰。中国大陆大饥荒,经济极为困难。

印度领导阶层特别是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 认为,中国面临内外交困,印度迎来千载良机,企图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变为合法,在中印边境频频进行武装挑衅。

对此,中国外交部也一再向印度提出严重抗议,中国政府反复发表声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经常刊登印度蚕食中国领土杀害中国军民的消息,也曾发表《印度政府应该悬崖勒马》《尼赫鲁先生,是悬崖勒马的时候了!》等社论,但和平举措并没有让印度警醒。



1954年10月21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右)应邀访问中国,与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握手。(AFP)
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地区)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发起全面的反击攻势。
当时,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声明:中国建议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屡次遭到印度拒绝,中国边防部队现又遭到印军经过长期准备之后发动的全面进攻。“我方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决回击,收复被印军侵占的领土。”

在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下,印军全线溃败。在中国军队收回的被占领土中,东段的藏南地区非常富饶,其中达旺地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和面积与浙江省相似,有“西藏江南”之称。加之当地居民此前并不认同印度统治,中国军队完全可以长期驻守。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当时完全是无人区,仅有中国在五十年代修筑的新(疆)(西)藏公路从此经过。印度军队只是侵占了边境线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数十个高海拔据点。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便很快夺回了这些据点。

当时,中国政府对这次战争的宣传声势极大,各种报纸、广播将中国军队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国大地,甚至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然而,中国在获得压倒性胜利后,却没有就此收复失地,而是选择停火和撤军。当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并归还缴获的印军全部武器装备。在东段将军队后撤至1959年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放弃藏南地区。在中段和西段,中国军队也从1959年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仅仅保留了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靠近新藏公路几十个高海拔据点。


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其《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印战争:“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印度人的目标就是麦克马洪线。中印战争的结局反而是中国在麦克马洪线的基础上再后撤20公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动这场战争完全是得不偿失,不仅丧失了国土,而且还在中印关系中投下了永远磨灭不掉的阴影。

在中国政府停火后撤声明中,停火后撤有三个目的和理由,第一,为扭转中印边境冲突严重局势;第二,促进中印战争爆发后第四天中国政府提出的停战、和谈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实现;第三,维护中印人民根本利益。

根据中国外交部2008年解密的外交档案,1963年1月的一份中印战争档案写道: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换给印度方面。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国政府曾两次照会通知印度政府,中国方面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军用物资,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采取的许多友好步骤中的一个步骤。

可是,“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政府也对未来寄予希望:“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希望印政府改变蓄意敌视中国的态度。”

从这份外交档案的描述可见,中国政府当时认为,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因此中国采取了包括主动撤军、退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等许多友好步骤。

但事与愿违,1972年印度将东北边境特区(中国藏南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完成了并吞这片领土的全部法律程序。这便是中印边界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症结所在。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