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低调的晏殊
发布时间:2020/6/14  阅读次数:828  字体大小: 【】 【】【

  

一、

公元1005年,全国统一科举考试,开封某考场。
一声铃响,考生们鱼贯而入。
他们中有的状如农夫,裤管高卷;
有的胡子花白,一看就是多年落榜;
有的身穿锦袍,看别人的眼神中,满是不屑;
还有的一脸紧张,应该是盘缠用尽,只剩最后一博。
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飞奔而至,拼命往考场里挤。
“娃儿,走走走,这不是你玩耍的地方!”满脸横肉的保安大声喝斥。
“这是我的准考证,”少年抬头,递上一张硬纸片。
纸片上写着一行小字,江西临川,应届生。
还有两个大字:晏殊
保安狐疑地看了看少年的脸,笑得像一朵烂菊花,连声说,“请进,请进!”
少年晏殊,当年只有14岁。
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元1005年的科举就是为他准备的,其他所有人都是陪衬。
他的开挂人生,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二、

我写古人故事前,都会分析他们的父辈,因为那里有很多蛛丝马迹。
晏殊的爸爸晏固很平庸,只是江西抚州的一名武装部干事,论级别,大约是排级,日常被人吆五喝六,疲于奔命。
据传5岁之前,晏殊脚不能走,口不能言。
但后来好像晏家的祖坟上开始冒青烟了。因为晏殊开口即能吟诗,成了大宋“神童俱乐部”年龄最小的成员。
古代神童都会得到善待,到13岁的时候,由于名气太大,江西省长张知白亲自出面与晏殊座谈,并极力举荐其进京。
“如此优秀的孩子,应该早点献给国家!”张省长微笑着对晏固说。
结果就出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仅14岁的晏殊与全国各地考生同场竞技。
“三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晏殊足可傲视几千年科举史了。
年轻,只是小晏诸多优点中的一个。
很快大家发现晏殊不是来走过场的,他每场考试都提前交卷,每场都考第一。
到了最后的殿试,大宋千秋万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真宗赵恒对这个小少年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
听说晏殊横扫考场的故事后,他派人专门盯着这个小家伙。
消息不停传来。
“晏殊提前一个小时交卷了!”
“晏殊说考题他之前做过,要求换了一个!”
“很多考生围着晏殊,要加他微信!”
37岁的真宗笑了笑,喝了口杨梅酒,开始埋头批阅奏章。

三、

第二天,大内的王公公专门到考试院宣读了真宗的口谕:晏殊才华非同一般,赐“同进士”出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保送)。
王公公还专门找晏殊耳语了一番。
原来,太祖赵匡胤有训,“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宰相寇准以小晏来自长江以南为由,大搞地域歧视,但真宗还是力排众议。
又过了几天,14岁的晏殊被任命为秘书省正事,升任户部员外郎,这么年轻的副厅级,听说过吗?
这是发生在1000年前中华帝国的真实故事。
说起来,晏殊的仕途开始得太早太顺利,没有什么悬念。
鸿运当头,估计谁都没办法低调,但晏殊居然一直保持本色。
宋真宗这个人,确实很“真”,他毫不掩饰对晏殊的喜爱。
他首先喜欢晏殊的诚实。作为10多岁就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晏殊从来不与同事们一起游乐喝酒,要知道这是当时的官场时尚。
“你为什么不出去潇洒潇洒?”真宗有一次问。
“微臣也想游啊,但是没钱!”晏殊老实地回答。
真宗听了,哈哈大笑。
他已经离不开这个来自江西的小伙子。
即使后来晏殊的父母去世,真宗也没舍得让他辞职守制,只是准了几天的丧假。
真宗欣赏晏殊的才华。作为北宋第三任董事长,真宗比晏殊大23岁,虽然本朝以武将兵变开国,但对读书人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
他遇事喜欢咨询晏殊,有时候不当面问,而采取递小纸条的方式。
这种皇帝对臣子的偏爱,几千年来也是不多见的。
真宗还把太子的教育重任交给晏殊,这个岗位(太子舍人)很关键,为晏殊日后几十年的仕途铺设了坦途大道。

四、

虽然从政之初,晏殊很排斥“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悠闲生活,但后来他变了,变得还很彻底。
他严重喜欢上了酒精,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纯净最具魅力的液体。
李白那样的大诗人,爱独饮,而晏殊爱群喝。
史料里面是这么说的,晏老师“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
晏殊在其它方面很是节俭,但就喜欢请人喝几杯,家里存了上百桶好酒。
他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觉得那是人类举办宴饮PARTY的最大精神成果。
他也从那种热闹场面、似醉非醉之间,找到了写作的灵感。
看下他的祝酒辞。
新酒熟,绮筵开。不辞红玉杯。”
“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
“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感觉是一个宋朝的李白啊。
据说他的作品,多达10000多首,绝对是产量最丰的古代词人。
虽然现在绝大部分失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可知他一生喝了多少酒。
不比李白吹嘘的“50吨”少。
那时的大宋,正平缓地进入盛世,富贵、宴游、写词,是人们心中质感文士的标配。
有真宗的加持,晏殊在三个方面都成了代言人。
他对豪奢生活的定义,引领了时尚潮流。
当时有一个叫李庆孙的书生,成天爱在朋友圈得瑟。他写道,“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字里行间,尽是豪华排场。
晏殊看不上这种炫富,他跟帖写道,“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在他眼里,富贵不是物质,而是种气象。
接下来的几天,晏殊连更了几条朋友圈。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
“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幙中间燕子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这种低调的炫富,大千世界,几人有之?

五、

晏殊的生活不完全是觥筹交错,还有血雨腥风。自古以来,一入政坛皆如此。
公元1022年,壮志未酬的宋真宗走了。12岁的赵祯接班,是为宋仁宗。
刚出生,仁宗就浑身都是故事。
著名的“狸猫换太子”,说的就是他。
大意是,真宗的正版爱人刘氏无子,刚好有一个宫女被临幸,生下一子,刘氏将孩子据为已有。
刘氏算是胸怀比较宽广了,不仅劝真宗将该宫女立为宸妃,宸妃死后,还以太后之礼厚葬。当时已临朝听政的刘氏,专门请“天下第一才子”晏殊为其撰写墓志铭。
皇宫发生的一切,晏殊尽收眼底。周旋于这对有特殊关系的母子之间,是需要智慧的。
尽管如此,他的一生还是三次遭贬,均和刘氏、仁宗的矛盾有关。
好在,每次贬谪,地方不远,待遇还在。正部级的局级干部,估计历史上只有晏殊。
因为朝廷总是需要他的智慧。
不仅治国,还有靖边。
一次,西夏国兵征陕西,晏殊是主战派的中坚力量。在他的建议下,部队撤消了监军,大量招募弓箭手,同时变卖宫中冗余物资,以作军饷。后来战争果然取得胜利。
仁宗对晏殊“倍加信爱,受特遇之知”,这种喜欢和依赖,几乎是遗传真宗的。
1042年(看着眼熟?那是没上岛时的梦魇,但此为1042),晏殊官拜宰相,开始了他最辉煌的政治生涯。
据说仁宗当政的4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好的40年”,具体在这里就不分析了。我只想说,晏殊最活跃的时期,正与这段历史重合。
所以,晏殊对中华帝国的意义,其实是被大大低估了的。
这种低估,很大程度源于他自身的低调。

六、

晏殊人生最后十年,是被“后浪”不停拍打的十年。
公元1044年,也就是晏殊做宰相第三年,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们开始在大宋政坛上有所作为。
这些大咖们的关系,很是微妙有趣。
晏殊虽然也有用朝笏打落下属牙齿、公然反对刘氏穿皇帝衣服进太庙这样的事迹,但总体来说,他是温和的。
对那样处事像烈火烹油、急转急停的人,他看不惯。
刚好,他的江西老乡欧阳修,爽直刚烈、快人快语。
欧阳修24岁成为晏殊门生,他有状元之才,却两次在高考中落榜。
据晏老师回忆,全因他恃才傲物,锋芒过盛,令一众评委不爽,想挫挫他的锐气。
晏殊是个爱才的人,一直在仁宗面前力荐欧阳修。但最终两人也没成为好朋友。
在开封的一次高级别文化沙龙上,欧阳修总结,“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
简直是赤裸裸的攻击。
晏殊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欧阳修,“吾重其文章,不重他为人”。
我看了很多资料,不觉得两人有什么大不了的过节,不知为何友尽。
可能事情还是坏在喝酒上。
传说晏殊当枢密使(军委主席)期间,西夏来犯,欧阳修和朋友去晏殊家拜访,照理说军事紧急,大家应该先谈工作,可是晏殊却在家里摆酒赋词。
欧阳修很生气,当场写下一首长诗。
《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字里行间,尽是讽刺。
“西园赋雪事件”之后,晏殊与欧阳修愈行愈远,师生情谊渐断。
甚至在晏殊的葬礼上,欧阳修也站出来写了一首《晏元献公挽辞》,开头两句就是“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大意是,“老晏啊老晏,你爽了50年,可我没见过你这样的缩头乌龟!”
欧阳修对晏殊的误会,不是一般的深。
晏殊当宰相的时候,王安石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他居然当众质疑晏殊,“为丞相而喜填小词,能把国家治好吗”?
晏殊仍然不辩解,手写八个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送给王安石。
晏殊的精神世界,真的不是欧阳修和王安石们能懂的。
  
七、
要想真正认识晏殊,必须到他的诗词里去找。
这里简单分析几首。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人的各种小情绪在大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你们总是怀念过去,臆想将来,你们能不能把握现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最能缓释人的苦闷的,往往是那些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景致。
长安多少利名身。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辞花下醉芳茵。且留春。”——酒是男人一生最好的防火墙。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一半清醒一半醉。
晏殊的人生故事,既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悲剧。
尽管他的成就足够吹八辈子牛,但至亲们纷纷离开,令他窒息。
21岁,弟弟自尽;
22岁,发妻李氏病逝;
23岁,父亲去世;
25岁,母亲去世;
三十余岁,第二任妻子孟氏病逝。
晏殊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入世要精彩,出世要洒脱。
牢骚、悲愤、抑郁、冲动、激烈,这些非理性的情绪有用吗?
很可能没有用,所以要克制。
但这种克制不是躲藏,而是一种圆融
为什么我这么低调?因为我随时可以高调。”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