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介石是个熊孩子。
小时候在奉化老家,每逢过节长辈都要发糖,家族小辈乖乖排好队,等着糖发到自己手里。
蒋介石不愿意排队,经常加塞。大家把他赶出去,他就到泥地里打滚,带着一身泥巴再来加塞。哼,看你们让不让。
没人愿意和脏孩子一起玩,结果,蒋介石比其他孩子更快领到糖。都说熊孩子有出息,长大后的蒋介石,真的出息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蒋介石带着100多人奔赴杭州,参加光复浙江的战斗,随后凭军功出任沪军团长,那时他才25岁,相当于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第二年,陈其美和陶成章闹矛盾,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陈其美找来蒋介石:
“去,干掉陶成章,有事大哥罩你。”
结果陶成章被一枪打死,陈其美也没罩住蒋介石,他不得已跑到日本办杂志,暂时远离心爱的战斗事业。
蒋介石在杂志里写过一篇关于蒙古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甚思提一旅之众,以平蒙为立业之基。”
牛逼哄哄。
现在的后浪,谁敢有这么远大的抱负?
蒋介石做团长办报纸的时候,毛泽东还是长沙街头的穷学生,没人知道,毛泽东将来会做成什么样的大事业。
和蒋介石一样,毛泽东也是熊孩子。
13岁的时候,父亲毛贻昌当着众多客人的面,指着毛泽东的鼻子大骂:“这个熊孩子懒的什么都不愿意做,有什么用?”
毛泽东脸上挂不住,拔腿就走。父亲一边追一边骂:“赶紧回家,要不然晚上没饭吃。”毛泽东走到水塘旁边:“别过来,要不然我就跳下去。”害怕失去儿子的毛贻昌认怂,好说歹说才把毛泽东哄回去。后来,他还是离家出走了,只给毛贻昌留下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到长沙准备考学,每天盯着报纸,看哪所学校要招生。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肥皂学校,因为肥皂不仅是一门手艺,还可以清洁美化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定学做肥皂。没多久有个同学告诉他:“政法学校不错,毕业后包分配,直接端上铁饭碗啦。”
不错不错,毛泽东写信和家里商量,准备投身民国的政法事业。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会少一个毛教员,多一个毛办事员。
然鹅......没等毛贻昌回信,他就没兴趣了。
另一个同学告诉他,将来是发展建设时期,还是学经济合适。毛泽东又动心了,转身到商业学校读书。他入校才发现,商业学校已经走在世界化的潮流前沿,上课都用英语,毛泽东哪懂英语啊,只好退学拉倒。虽然随后到省立第一中学和湖南一师读书,但毛泽东已经养成自学的习惯。
他很喜欢的一本书是《御批通鉴辑览》。
这是清朝编撰的史书,从伏羲到明末,95%的中国历史都在其中,乾隆皇帝做了详细批注。毛泽东抱着大部头史书,关注点不是数千年历史故事,而是历朝历代的政令、帝王决策、以及乾隆皇帝的御批。换句话说,毛泽东在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已经在学习如何做最高领导人。现在把这种人叫键盘大侠。
他喜欢的另一本书是《读史方舆纪要》。
这是清朝学者顾祖禹编撰的历史地理书,中国的河流、山脉、桥梁、城市......凡是能影响政治经济军事的地缘格局,这本书里无所不包。毛泽东捧着书读了很多年,对书中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
20年后,已经是民国领袖的蒋介石发动战争,亲自指挥军队围剿红军,一直把红军逼到四川安顺场。蒋介石很开心,因为这是当年石达开失败的地方,他以为历史要重演了。
但是毛泽东读过《读史方舆纪要》,他年轻时就知道,安顺场以北170里有座铁索桥,现在蒋介石把红军逼到这里,正好用铁索桥来突围。而这座桥叫做泸定桥。
蒋介石玩枪到极致,毛泽东读书到极致。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2
1908年蒋介石赴日留学,临行前给表兄留了一张照片,并且在背后题诗一首: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他一辈子都想用枪杆子解决问题,但年轻时的命运,似乎没怎么照顾他。
整整16年,蒋介石都是边缘人物,给国民党革命做一些微小的工作,成功没人记住,失败却要背锅。
孙中山一直以为他是参谋人才,安排给蒋介石的工作不是参谋长,就是作战科主任,把他当成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放。军队里有句行话,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
在那个年代,军队都是将军的私人军队,蒋介石做为外地人,参谋带了长放屁依然不响。
多年后蒋介石都耿耿于怀,吐槽孙中山没有早点重用他,眼看着别人崛起又失败,他却一直在坐冷板凳。直到黄埔军校成立。
由于要和苏联合作,孙中山让蒋介石带团访问苏联,他听到大街小巷都在谈论革命,威武的红军高唱《国际歌》,燃烧多年的热血更加澎湃。
虽然蒋介石说过:“要想完成革命救中国,必须杀光资本家。”但是国民党员多是中产和土豪,彻底学习苏联根本不现实。
而做为国民党员,蒋介石想完成心中宏愿,只能依赖国民党组织的力量。冲动过后,他觉得共产主义太极端,不可能在中国实行。想来想去,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好。于是,蒋介石给黄埔军校演讲说:
“若没有三民主义,我们中国的危险究竟怎样解除,我们的国家究竟怎样建设,我们就是拼命的去革命,究竟从哪里下手?这样想来,几乎要发神经病。像我这样的人,就是发了神经病早已死掉,亦未可知。”
蒋介石有理想有热血,心里除了出人头地的欲望,还有救国救民的志向。这一点,至死不变。
1927年,蒋介石带着北伐军进入长三角,随后动手清除战友,导致国共数十万人被杀。
周恩来痛心的说:“敌人可以在几分钟内毁灭我们革命的领袖,我们却不能在几分钟内锻炼出我们的领袖。”
还是那句话,蒋介石认为自己是对的。他自始至终都在玩枪,80年的经验告诉他:“有枪就有一切,枪杆子可以改造中国。”
毛泽东不喜欢玩枪,但不是不懂枪。
他和蒋介石在广州有过数面之缘,可惜气场不合,两人没有太多交集,他们都没有想到,对方竟然是自己一生绕不开的对手。
现在,蒋介石用枪告诉毛泽东:“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脱下长袍穿起军装,带着秋收起义的残军败将,转身进入交通不便的井冈山,在这里开辟出一方天地。
整整两年时间,蒋介石都没有把毛泽东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红军不过是草寇而已,要枪没枪要粮没粮,凭什么和他斗?
他的目光在各大军阀身上,短短两年时间,李宗仁、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张作霖......纷纷倒在蒋介石的大头皮鞋之下。
等他回过头来蓦然发现,朱毛红军已经冲出井冈山,拉起数万军队,成为各大军阀之外的另一个威胁。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威胁。
因为军阀不论怎么斗,都是国民党内部的事情,蒋介石想把各大山头铲平,凝聚起实力派的力量,实现心中的革命理想。而红军却直接表态:“我们就是要掀桌子,现在的实力派都要铲除。”
话不投机,只能用枪说话了。
蒋介石组织了5次“围剿”,一次比一次猛烈,红军一次比一次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丢弃家当,走上一条未知的征程。
1年后,红军到达陕北,好不容易能喘口气。
再过一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放弃内战,带领全国一起抗日。好吧,答应你们了。
他在日记里写道:
“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两星期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堕于一旦。”
玩枪30年的蒋介石第一次发现,枪,原来不是万能的。
此时的毛泽东也可以说,道路错了,越努力越悲催。
毛泽东和蒋介石没有私人恩怨,更谈不上欠钱不还,他们只是对中国前途的判断不同,只能在战场上分高下。
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两党精英,以及上下层的4亿人民。
这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而是4亿人民在中国大地惨烈搏杀,争夺未来中国的主导权。
毛泽东和蒋介石依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3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6年后全面侵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血战10年的国共两党,再次携手抗日。
蒋介石带着国民党军队硬刚正面战场。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举行大会战22次,大型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3万多次,歼灭日军42万人,加上伪军共计228万人。
毛泽东带着共产党军队游击敌后战场。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术,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更是搞出百团大战的动作。
共产党军队8年时间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伪军118万,战争结束后已经建立起人口过亿的根据地。
而这些根据地,都是国军败退之后,从日军手里抢回来的。
如果没有国军正面硬刚,弱小的共军,很难抵抗工业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
如果没有共军敌后游击,那么盘踞在华北的日本师团,便会毫无顾忌的南下,国府哪来多余兵力去抵抗呢?
可以这么说。
国军的政治和纪律不行,但是有国际承认的政府,以及庞大国土上的人力和资源,属于大而散。
共军的政治和纪律一流,但是武器装备太差,人均子弹只有5发,只要没有缴获的胜利根本不算胜利,属于小而美。
国家整合没有完成的时候,国共军队正好互补,走上适合自己的战场,共同拯救亡国灭种的危机。
看到共军打的不错,蒋介石有点膈应。
1940年,蒋介石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离长三角越远越好,省的将来回南京麻烦。
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共军答应把新四军调到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命令顾祝同、上官云相就地解决。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9000余人走到皖南泾县,遭遇国军8万人伏击,除傅秋涛带2000余人突围,其他战士尽数牺牲。
“皖南事变”只是比较大的一次冲突,其他小摩擦太多了。
不是克扣军备物资,就是想各种办法限制共军发展,反正就是不让共军好过。
只要毛泽东和蒋介石雄心不泯,依然有改造中国的宏愿,只要国共精英都对国家有热情,那么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直到角逐出最终的胜利者。
毛泽东和蒋介石如此,国共如此,农民工人和资本老爷也是如此。既然如此,那就战吧。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军队只休息了短短一年,便爆发更加残酷的战争。
蒋介石还是迷恋枪的力量。
他从来不认为农民有什么力量,在他看来只要有枪有钱就有一切,他只是觉得共产党的宗旨有威胁,才要尽全力剿灭。
当年功亏一篑,如今有450万军队和美国援助,就连苏联都站在他的一边,共军连枪炮都配不齐,蒋介石没有理由不自信。
毛泽东却认为,农民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中国遍地干柴,只要丢火星子上去,就会引发熊熊大火,而毛泽东就是那个点燃火星子的人。这一点,他很早就看明白了,1930年给林彪写信说: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解放战争不仅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对决,更是中国精英集团的对决,归根结底是两种思想的对决。短短3年时间,解放军消灭800万国军,基本解放全中国。
晚年毛泽东说:
“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
玩了一辈子枪的蒋介石,到头来被枪给玩了。
读了一辈子书的毛泽东,到头来用枪杆子,打败所有玩枪的人。
1950年之前,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只不过,毛泽东是真的对了,蒋介石用实力证明自己是错的。
4
千里转进台湾的蒋介石,心心念念的是反攻大陆。
他组织了一批又一批军队登陆,派出无数特工潜伏活动,还在国际上纵横捭阖,然而都没什么用。小小台湾,支撑不起蒋介石的枪杆子。
毛泽东把读过的几万本书,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思想和方法论,用庞大的组织机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他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强大起来,变的和他一样,无论什么险恶环境都能战无不胜。
用毛泽东的话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时间一天天过去,毛泽东带着大陆越来越强盛,蒋介石在台湾的处境越来越窘迫。
慢慢的,蒋介石也不相信枪的力量了。
他嘴上说着“反攻大陆”,其实心里未必当回事,因为他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他再也打不过毛泽东了。
尤其是新中国的原子弹爆炸,对蒋介石的冲击特别大。他很清楚原子弹的威力,知道拥有原子弹是中国的福气,他也想搞但一直没有搞成。
毛泽东搞出原子弹,蒋介石的心情很复杂,他为中国庆幸,又哀叹是毛泽东搞出来的。
“那个人,原本应该是我啊。”
这种心情对我们来说是假大空,但是对曾经做过中国领袖的蒋介石来说,真的有一种夕阳西下的沧桑感。后来,他也想开了。
每天嘴上骂骂毛泽东,开会的时候依然会说“反攻大陆”,但所有人都没有当回事,蒋介石说别人听,仅此而已。
工作之余,他就和宋美龄下下棋散散步,顺便安排一下蒋经国的接班问题。
抗战时期紧张焦躁的照片再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神态,还学会吐舌头......就像个普通人家的老头子一样。
皇朝霸业入战图,到头终是一场空。放下了,也就轻松了。
毛泽东是胜利者,曾经也想过放下,退居二线做一些哲学工作,但是实在放不下,不得已又重新回到一线。
5000年中国要崛起,革命事业要传承延续,责任全在毛泽东一个人身上。他的压力很大。有时候整晚睡不着觉,吃了安眠药也没有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打开一个小箱子看看,里面是毛岸英留下的衣服和袜子。可能只有望着毛岸英遗物的时候,毛泽东的心才能平静下来。
毛泽东一辈子太难了。
前半生和蒋介石为了理想厮杀,后半生为了中国的前程奋斗,一辈子没有休息片刻,直到去世前的昏迷时刻,还在断断续续看文件。
有人说他是一辈子抓权不放,我倒觉得,他是一辈子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
反倒是失败者蒋介石,后半生过的挺舒服。
尽管人生不同,但目的一样。
以天下为己任的牛人,没有人是专门把江山搞砸的,无非是选择不同,造成结果不同。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要改造中国的人,哪怕各自在大陆和台湾,那也是中国内部矛盾,他们绝对不希望两岸分离。
1974年,南越入侵西沙群岛。
新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随后派出南海舰队开赴西沙。
就在南海舰队自卫还击的时候,蒋介石方面也发表声明:“中华民国是南沙、西沙等群岛的唯一合法主权的‘国家’,其主权不容置疑。”
其实蒋介石的意思是,中国利益不容侵犯。
而且在自卫还击战的时候,新中国需要调东海舰队前往南海,这条路线经过台湾海峡会快得多,如果绕过台湾走公海,势必要耽搁很多时间。
救兵如救火,片刻耽搁不得。
高层讨论,如果冒险走台湾海峡能不能通过?毛泽东说:“没关系,我相信蒋先生是爱国的。”
这时候可以说一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5
1972年10月,毛泽东告诉去美国的同志:“到美国之后拜访一下国民党驻美大使顾维钧,邀请他来大陆看看。”
经过3年沟通,两岸关系有很大进展。
1975年春节前后,蒋介石让陈立夫通过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希望促成国共两党重新和谈,造福国家。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们想要亲手解决未竟的事业,不能做为遗产交给后人。
可惜,3个月后蒋介石在台北官邸去世。
蒋介石要求棺椁不入土,将来要葬到奉化溪口,落叶归根。
不知他在去世前,有没有想到毛泽东寄给他的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字:
“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消息传来,毛泽东沉默不语。
他们留下的事情,再也没有机会亲手终结了,只能做为遗产留给后人。
别人都在庆贺蒋介石去世,只有毛泽东才能体会到,50年相爱相杀的背后,到底有多么沉重的历史沧桑。
国共两党为了实现理想振兴中国,以江山为棋盘博弈50年,数百万人毁家纾难,而毛泽东和蒋介石就是手执黑白的棋手。
如今对手去世,毛泽东感觉空落落的。
那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真的要过去了。
南宋词人张元干有一首《贺新郎》,说的是故国沦落人民罹难,张元干和胡铨胸怀古今天下,想要重整山河。后来胡铨被贬谪,张元干再也没有说话的人了。
这首《贺新郎》,就是张元干写给胡铨的送别词。词里的语调气势特别苍凉悲壮,用来送别,颇有一种英雄暮年美人白发的感觉。
那首词是这样的:
梦绕神洲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听闻蒋介石去世,毛泽东把《贺新郎》的录音放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躺下沉默不语,有时候又击节赞叹。
几天后,毛泽东依然不能释怀,把最后的“举大白听金缕”改成“君且去不需顾”,让人重新演唱录制。
不知毛泽东是否想起,194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他和蒋介石端着酒杯互相致以问候:
“蒋委员长。”
“润之。”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转眼30年了。
一年半以后,毛泽东在北京去世,去世前几个月他对别人说过:“负担太重时,死亡是一种解脱。”
可毛泽东去世的时候,再也没人有资格对他说一句:
“君且去,不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