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美食 > 详细内容
吃货们的顶级A片,每一秒都看得口水直流啊
发布时间:2020/5/11  阅读次数:1307  字体大小: 【】 【】【
友友们,真香警告:那个全中国最会吃的人又回来了!
  你一定猜到表姐在说谁。
  没错,正是最近刚开播的《风味人间2》。
  第一集刚一上线,评分已经飙到了9.4分——
  风味人间第二季
  Once Upon a Bite2

  从当年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后来的《风味人间》。
  毫无疑问,陈晓卿导演出品的美食纪录片,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宏大的场景、精良的制作,加上逼格满满的文案和充满烟火味的配音旁白。不仅是在撩拨观众的味蕾,更是在以美食为窗口,勾勒出一幕幕人间烟火日常。
  第二季依旧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阿琨担任配乐,沈宏非担任顾问。此外还有李立宏的旁白解说。很多人都说:明知是“深夜放毒”,但还是听到解说一开口就开始分泌口水!

  

  

  这一季当中,节目组先后探访了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从山川到湖泊,从城市到乡野,拍摄了超过300种美食,带领观众继续领略风味人间。
  在制作全方位升级的同时,不变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美食展现和温暖治愈的纪录风格。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那个惹人垂涎的人间烟火味儿。正应了海报上那句话: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当然,纪录片真正的主角还得是,那些让人疯狂流口水的美食们。
  以下多图预警,没吃饭饿着肚子的建议吃完饭再往下看↓

  

  

  

  

  相比上一季,这一季有个更鲜明的主题,又名:《撞食记》。
  第二季一共八集,分别聚焦了八类食物,每一集分别围绕不同的风味主题。
  全景式呈现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观众理解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

  

  单是每一集的标题,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讲究和烟火味。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颗粒苍穹传、鸡肉风情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

  

  

  第一集标题为「甜蜜缥缈录」,顾名思义,这一集的重点是人类对甜味的追寻。
  表姐看完的感受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这一季的风味人间可太甜了!

  

  所谓:何以解忧,唯有嗑糖。
  没有人,可以拒绝甜食。

  在五味中,甜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味道,也是世界上最流行、最共通的味道。
  也因此,对甜味的追寻,是人生存的本能,从古至今衍生出了众多制造甜味的美食。

  

  为了追寻这种天然的风味,人类曾经付出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努力。
  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着一种古老的职业——
  蜂蜜猎人。
  蜂蜜是人类最早的甜味来源,然而自古以来,采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生活在尼泊尔的蜂蜜猎人来说,他们获取这种甜味的过程,堪比一部惊险大片。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用藤条制作梯子,攀上两百米高的悬崖峭壁。
  更危险的是,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一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

  


  在悬崖上只能靠烧烟来驱赶蜜蜂群,这是对抗蜂群的唯一武器。
  而烧着的火把又很可能会引燃藤条,所以不能随意乱动,为此必须忍受蜜蜂爬满全身。
  等到烟熏开峰群之后,再小心翼翼的靠近蜂巢,用刀刮取蜂蜜。

  

  这么危险的工作,每年都有人因此丧命,但却是蜂蜜猎人们全年最大的收入来源。
  每次采蜜,蜂蜜猎人只会取一半,以保证来年还能有蜜可采。
  这来之不易的“崖蜜”,让原本平平无奇的食物变得与众不同。

  

  只需一勺新鲜的蜂蜜,就能让本来平平无奇的当地人吃的面包焕发出别样风味。
  甜香醇厚的蜂蜜,与刚出炉的面饼的焦香,融为一体,让人食欲大涨。

  

  

  人类对甜的热爱写了在基因里,对甜味的追寻从来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在马来西亚的塔塔甘岛,生活着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

  

  他们的一生几乎都不会踏上陆地,所吃的食物也大多来自海洋。
  大海提供了他们的食物、生计来源,也提供了他们生活所需要的“甜”。

  

  相比蜂蜜猎人们的高难度采蜜,巴瑶族人为了获取甜味,所付出的艰辛也不遑多让。
  他们需要在没有呼吸装备下,潜入30米深的海底,小心翼翼的寻找一种海下生物。

  

  白棘三列海胆,是这附近水域中能得到最鲜甜的食材,甜美出人意料。
  而要找寻到这种生物殊为不易,而且常常要面临着被水母蜇到而失去呼吸的危险。

  

  但为了收获这份鲜甜,人们不惜上山下海,甘愿臣服于美食之下。
  正是这种艰辛才格外凸显出,甜的珍贵。
  与之相比,中餐对于甜味的利用要更为悠久,也更加广泛。

  

  比如,“拔丝”,正是中国甜菜的制作方法之一。
  厨师们利用糖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创造了这一极具观赏性的菜品种类。

  

  中餐甜味的来源,主要是糖。2000多年前,甘蔗流传到中国,催生出了后来的制糖工艺。但在过去,甜是权力的象征,财富的标志。到了现代,因为蔗糖的广泛应用,甜味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南甜北咸的说法。江苏扬州,古运河和长江交汇,南方和北方在此相遇。扬州人的一天,要从一份早茶面点开始。而在扬州早茶文化里,有两样东西被称作双绝。

  

  第一绝叫「翡翠烧麦」,其做法也很讲究。将时令蔬菜剁碎,排除多余的汁水,撒上大量白糖。

  

  然后加入盐和猪油增香,做成的馅料放进面皮,团成斗状,最后再用咸鲜的火腿末装点,上笼屉蒸。

  

  一道甜中带咸、咸不压甜的美味就此诞生。隔着晶莹剔透的面皮,香味已经呼之欲出。

  

  另一绝是「千层油糕」。因为制作过程繁复讲究,主厨基本不会假手于人。两公斤面粉,擀成薄薄的面皮,铺一斤糖,再加上糖渍过的猪油丁。

  

  最后将其层层包裹,密实封存,然后在进入蒸笼。高温下的糖和猪板油充分溶解,实现快速渗透,让油糕变得愈发蓬松。

  

  刚出锅的千层油糕口感绵软甜润,一道正宗的千层油糕,表皮可达惊人的64层。每一层都由糖和油分开,薄如窗纸,糖解了猪油的腻,又增加了香甜。最绝的地方在于——糖已经无从找寻,而甜味却无处不在。而在亚洲的另一端,人们对糖的应用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早在13世纪开始,这里的甜点就已经闻名于世。而站在土耳其甜食界金字塔顶端的,是一道名叫「巴克拉瓦」的美食。

  

  作为土耳其的顶级甜点,它的制作过程极其繁复,需要长久的经验。年轻的甜点师萨哈特,光是擀面皮,就跟随老师学了七年时间,才小有所成。

  

  巴克拉瓦所要求的面皮,需要薄如蝉翼,像纸张一样。每次需要十几张面皮一起擀压,每张厚度不得超过0.1毫米。

  

  面皮擀好之后,一层一层叠加,再撒上奶酪和开心果碎,上下覆盖20层面皮。切割成型之后,入烤炉。

  

  但到这里,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而最难的一步则是,熬糖浆。熬糖浆,考验的是厨师的经验和技术

  糖浆的色泽、味道、拉丝程度,都决定了这道食物的口感。在熬的过程中,加入柠檬汁,糖浆不易凝结,甜度也会提升一个level。

  

  将熬到合适程度的热糖一勺勺浇上去,糖分和油脂相互溶解,才能唤醒所有的风味。鲜香酥脆,甜蜜浓郁,正是巴克拉瓦最独特的魅力。虽然热量爆炸,但好吃者依旧络绎不绝。

  

  

  同一种味道,在不同民族的美食中,催生出了不同的风味。如果说土耳其人崇尚的巴克拉瓦,将糖的运用提升到了极致;那么四川人则将甜味的使用推向了另一种境界,创造了复合多元的甜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川菜以辛辣重口居多。

  

  但其实,复合味道才是川菜中的核心。川菜中对糖的利用,讲究的是糖与调味料协同,创造出多层次的味觉体验。比如:荔枝口的宫保鸡丁,鱼香味的鱼香肉丝。

  

  

  

  而在四川人的餐桌上,糖还有更奇妙的应用。四川青城山,当地人结婚时要办坝坝宴,而这场宴会的压轴是一道「甜烧白」。取大块新鲜猪肉,烫净猪皮,然后下锅煮至8分熟捞出。

  

  再去除瘦肉,只保留九成肥,一成瘦,然后把肥肉块从中间片开,每两片中夹入一片红砂糖。

  

  

  将切好的猪肉片层层叠放在土碗底部,浇上糖油堆上糯米。蒸熟出锅之后,还要再撒上一把白糖提味,至此一道婚宴必备菜肴才算完成。

  

  猪肉油脂尽出,瘫软在糯米上,又沙又糯的口感,柔顺缠绵的甘甜,象征着甜蜜而美好的生活。

  

  

  而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甜味的来源并不只有糖。苏州的鸡头米,不需要复杂的烹饪,就可以激发它的甘甜。

  

  香港一道苦瓜汤,将苦与甜两个极端融合在一起,用苦味的食物去酿造出回甘的惊喜。

  

  这些形形色色别具一格的甜味,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游遍全球各地。最终归于一处,人们的唇齿之间。
  不得不说——看《风味人间》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煎熬。纪录片中从南到北,从中到西,各色风味,在镜头里,香气氤氲。有山珍,有海味,有每天清晨都可以品尝到的佳肴,也有依循时令季节才能获取的美味。

  

  它是一部真正献给“吃货们”的纪录片,但同时,它又不止于美食本身。中国人说:食色性也。享受烟火一餐,是平凡的幸福,也具象了一个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

  

  正如纪录片中所引用的那句话一样: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人生一世,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