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剪影 > 详细内容
放弃美籍、辞掉终身教授:饶毅,我见过最硬的人!
发布时间:2019/12/12  阅读次数:1229  字体大小: 【】 【】【

    

01



▲ 部分截图

2019年11月29日,一封实名举报信(草稿)在网上流出。

这张举报信一流出,顿时引发学术界大地震,好多人惊掉了下巴。为何会引发学术界大地震?因为信中举报人乃饶毅。

饶毅是何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生物界的顶级大牛。
饶毅举报了什么?举报三位宗师级人物涉嫌论文造假。
一般这种学术举报,举报人通常都会匿名,但饶毅竟然在信上留了实名,真是“刚烈”啊!

02



▲ 朋友圈声明  

饶毅确实是个刚烈的人。刚烈到什么程度?随便举个例子吧。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饶毅特别厌恶特朗普,他觉得特朗普就是一个大流氓。如果换做是我们,自己不喜欢就行了,但饶毅太刚烈了,他不喜欢,也见不得朋友喜欢。于是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声明:
1、凡是昨天投票支持Trump的,请删除我的微信联系;
2、凡是今天以后还在朋友圈支持(或张目)Trump的,我都会删除联系。
(饶毅在美国读书、教书22年,很多朋友都在美国)
饶毅此言一出,立马引起轰动。很多人站出来炮轰饶毅:“没想到饶毅教授这么不包容。”“怎么能把朋友和政治好恶联系起来。”“没品,交朋友夹带政治私货。”尽管很多人炮轰饶毅,但饶毅依然固执己见:所“恶”不同,不相为谋。

03



1962年,饶毅出生于中国江西。

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饶毅就去了美国留学,并先后获得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两个“博士后”,因为在生物领域的卓越表现,饶毅被美国西北大学聘为终身讲席教授。

饶毅为什么这么刚直?我就从这里说起吧。

大家应该都知道施一公,就是身兼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施一公。以前施一公非常不喜欢饶毅,觉得饶毅太喜欢多管闲事。但施一公喜欢上饶毅,也是因为饶毅的多管闲事。

施一公讲过饶毅的三件“多管闲事”。

第一件:推动建立国家级研究所。

2001年的时候,施一公和饶毅都在美国大学执教。有一天,饶毅给一公发了封邮件。邮件内容是:想建议中国政府投入资金,引进海外人才,创建十个关于生命科学的国家级研究所,希望你签名支持这个计划。一公看完提议后有点生气,觉得此提议非常不靠谱:“仅仅维持研究所的运行就需要130亿,在当时中国科研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异想天开、不负责任,甚至负面影响国内的科研发展。”一公不仅不签名支持,还打电话给几个朋友,“想让他们一起抵制这个计划。”尽管没取得一公的支持,但在饶毅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还是搞了一个试点——成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试点效果非常显著。

施一公感叹:“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第二件:推动BIO2000课程。

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在一次学术交流中,饶毅听说国内生命科学研究生教学比较落后,于是回到美国后,他又开始多管闲事起来,他不辞劳苦,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联系了二十多位海外优秀华人生物学家,创办了BIO2000课程,“每位生物学家专程回国,在北京和上海的顶尖大学各讲授6节课。”BIO2000课程的设立,为博士研究生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

施一公感叹:“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第三件事:提高亚裔生物学家的地位。

一直以来,在美国学术界,亚裔科学家都很难获得领导地位。尽管亚裔科学家心生不平,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呐喊”,因为都觉得“呐喊”了也没用。但饶毅偏不信邪,他一次又一次地写信,写信给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在学会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很少有亚裔的领导……”写信给美国神经科学会,“学会上百个各种各样的领导位置上,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写信给CELL的主编:“应该增加亚裔科学家的比例……”在饶毅的多次呼吁下,王小凡成了JBC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副主编,鲁白进入了美国神经科学会干部遴选委员会,骆利群进入美国神经科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一大批亚裔科学家因此受益。

施一公感叹:“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施一公把饶毅称为“科学界的鲁迅”,饶毅之所以呐喊,之所以多管闲事,之所以刚直犀利,是因为他心怀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干好两件事:

●推动科研教育体制改革。
●推动科学文化传播。
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他不惜也不怕得罪任何人。

04



▲ 饶毅被美国封杀

饶毅很早就取得了美国国籍。但是2007年,饶毅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他竟然退掉了美国国籍,辞去西北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放弃了自己的实验室,然后回到中国,担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是第一个在美国取得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后,全职回国工作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回国决心。”

饶毅的率先回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随后的几年里,施一公等人也回到了中国。这让美国政府相当不爽。美国驻华大使馆问饶毅:“你为什么要放弃美国国籍?”饶毅回答说,“从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开始,美国政府违背了本身的建国信条和价值观,已经丧失了道德领导地位,这让我为自己成为美国公民而感到羞愧。”这回答,十足的刚烈。然而刚烈的结果就是,饶毅从此遭到美国的封杀。

05



回国后,饶毅刚直依旧。

在回国之前,他就联合鲁白、邹承鲁,在著名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科研体制问题,并建议科技部只管政策不管经费。

回国之后,他又联系施一公,在著名杂志《科学》上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的科研文化,“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某些人拉关系重要。”

“在我回国前,我就亲眼目睹几个老院士,围着一个处长赔笑脸。”饶毅非常看不惯这种科研风气,所以他要站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窗户纸是捅破了,但饶毅却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者。

06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饶毅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很多人都觉得太不可思议。生物界顶级大牛王晓东说:“无论是从学术水平、学术道德,还是对国家的科学贡献来讲,饶毅都远远超出此次进入第二轮的同学科候选人。”生物界顶级大牛施一公说:“不理解饶毅为什么会落……”甚至连死敌方舟子都为他感到不平:“以饶毅的学术水平,第一轮没过就被刷下来,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

饶毅为什么会落选?方舟子这样猜测:“饶毅这次落选,与其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有很大关系。他什么话都敢说,得罪了很多人。”

王晓东也这样猜测:“许多科学家为了能顺利当选院士,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饶毅刚好相反,他从不回避问题,敢于质疑,敢讲真话。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投票院士,对饶毅的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不可能不了解。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投反对票,只能说掺杂了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落选之后,饶毅立即发了一个声明: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饶毅真是够刚烈的:“宣布从此不再候选院士,就是为了证明给年轻学者看,不做院士照样可以挺起腰杆。”

07


  

饶毅就是这样刚直,看到不良风气不良问题,他不说心里就不痛快。

有一次,饶毅做报告。台下有人问:“饶老师,在中国,以重大疾病为导向和以兴趣为导向的研究,哪一个更重要?”饶毅刚直地回答:“在中国,研究是以文章为导向,跟你说的那俩不沾边。”

学术圈,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大型会议。“有声望和地位的专家教授们,都忙于主办或参加这种大型会议,以彰显自己在本领域的声望和人脉。会议规模越是宏大,大会主席就越有面子。”这在学术圈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互相请来请去,给人一种和气生财的感觉。但饶毅非常不齿这种行为,有一次,两位院士邀请饶毅参加大会,并让他出任神经科学分会场中方主席,可谓给足了饶毅面子,但饶毅竟然一口就回绝了:“我一贯认为科学家之间的会议小型才有效,这种大型、科学上低效的会议,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经费、败坏风气。” 这刚直,简直让对方吐血。
08



回国做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后,饶毅推出了一系列非常大胆地改革。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说一个例子——招聘职称改革。“我们国家在很多学科上,长期以来都是贱卖职称,比如说博士后回来以后,就直接做正教授、研究员,而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从助理教授做起。贱卖职称看上去对招聘来的人很好,但实际上对好的人缺乏鼓励,对混饭吃的人缺乏压力……”于是饶毅开始在北大生科院推行招聘职称改革,“回国博士后得从助理教授做起。”饶毅推行的这些改革,自然免不了要动很多人的蛋糕,这些人就在明里暗里咒骂饶毅,但饶毅毫无惧色:“要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正是因为不怕得罪人,饶毅把北大生科院带到了很高的一个位置。2013年,官方总结评价饶毅:“带来了空前的学科发展资源。”

09



2013年9月,饶毅突然宣布卸任北大生科院院长。

为什么要选择辞职呢?饶毅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认为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你不能只改革别人,不改革自己。一个学院要想完全改革,除了老师和学生的体系要改革,院长的产生体系也要改革。如果一位院长要靠永远站在这个位置上来保证改革,这个改革是没有完成的。所以,院长一定要下来,这样才能检验整个学院的改革是不是真正能够落地、真正能够长期维持。凡是所谓改革,最后自己在那个职位不肯下来的,要么是自私,要么是对自己的改革没有信心。”自己革自己的命,饶毅真是够狠。

10



   在推动科研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饶毅也不遗余力推动科学文化传播。他一直坚持为科学网供稿,并创办了移动新媒体《知识分子》,“目的就是推广科学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过上智识生活。”

2011年8月22日,饶毅发表了长文——《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在这篇长文里,饶毅浓墨重彩地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张昌绍,一个是屠呦呦。对,他俩就是青蒿素的奠基人。“在发掘和整理屠呦呦研究史的时候,我们不仅找了她本人,也找了跟她有矛盾的其他科学家。而且要求查看原始资料,包括早期军事科学院对外开放的‘523任务’和青蒿素档案,我们的研究生是除内部人员之外第一个看到这些资料的。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青蒿素的历史,最后我们做出来的青蒿素历史,受到研究者们的公认。”

饶毅为什么要写张昌绍和屠呦呦呢?“就是希望中国重视那些做出了杰出贡献、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张昌绍和屠呦呦做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获得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此文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1



“我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人际关系。”

回国这12年里,因为敢于改革、敢于直言,饶毅遭到很多咒骂和暗算,“我大体想到了,唯一没想到的是这么多人背后捅刀子,我想到了一点,但没想到这么多,有些人做得太过分。”

很多朋友都劝饶毅回美国。是啊,回美国挺好的,饶毅的大部分朋友都在美国,美国的个人待遇也比中国好得多。而且,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儿子,也不太适应回国后的生活。有一次学校布置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饶毅的儿子在作文中写道:“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我就立即飞回芝加哥……”很多人以为饶毅会离开中国,但饶毅说:“我不会走。”饱受责骂的饶毅为什么选择留下?他在央视《开讲啦》说过一句话:“我要做有意义的人。”这个“有意义”,就是推动中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和科研教育体制的改革。事业未竟,怎能离开。

12



饶毅做过一个演讲,演讲中,他引用了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饶毅还进一步阐述说:“不但要问中国还有什么问题,而且要问你可以为中国解决什么问题。”在这次演讲中,饶毅再次说明了为什么会留在中国。“回国来参与工作,可以推动中国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即使是解决很小的问题,也是贡献。”

为了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饶毅不惜也不怕得罪任何人。为什么不惜不怕?饶毅说:“因为问心无愧,我的批评都是为了建设。”

李敖曾经说过一句话:“世上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狂飙、没有粉彩、没有侠义,也没有星星和文天祥,他们没有理想主义,他们太贫乏了。”

饶毅本可以做这样的聪明人,本可以活得像聪明人一样舒服,但他不齿也不屑这样做,“做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无趣了。”与其这样活,毋宁死。

王晓东对饶毅有一个精准的评价:“饶是一个Man of Principle,君子谋道,和机会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反义词。”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在任何民族都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饶毅这样的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