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酝酿已久的东北行启动了。我们一行8人于中午12:50到达南京站,原定16:39南京至哈尔滨西的Z366列车晚点,等到19:55才发车,在车站呆坐了近8个小时。
上了火车,旅行就开始了,我们的行程大致分4部分:
1,哈尔滨~绥芬河~ 海参崴;
2,哈尔滨 ~漠河;
3,漠河~ 呼伦贝尔南北环线;
4,齐齐哈尔 ~大庆 ~哈尔滨~ 长春
整个行程1万多公里,用时20天,费用约6800/人(穷游)
绥芬河,其实没有河
8月23日,我们乘K7001(6:28)从哈尔滨东去绥芬河。12:23到达绥芬河站,俄之旅的张总接站并推荐我们入住电力宾馆。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因中东铁路而发展起来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并不流经绥芬河市,但为啥还叫这名呢?原来中东铁路在设计中是沿着绥芬河谷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五站要建在绥芬河岸的三岔口村。也叫做绥芬河站。但是修建过程中,发现该地段的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不得不向北移动50公里。于是,绥芬河站就远离了绥芬河而来到了现在的绥芬河市。
绥芬河与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7.5公里, 绥芬河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公路与俄罗斯相通。 绥芬河也是中国通往日本海的陆路贸易口岸之一。
绥芬河盛产木耳,公路两边都是大面积的木耳田。
人头楼。原俄罗斯著名商人赤查果夫的茶庄。 哈尔滨曾向俄罗斯出口大批中国茶叶,当年的这个茶庄就是哈尔滨的分支机构。
目前, 绥芬河是中国北方陆路最大的进口木材集散地。
绥芬河北海公园。因为下雨,我们只在附近转了转。
远处的海关大楼。
1998年11月落成的绥芬河博物馆,位于北海公园西侧。博物馆的陈设分为历史、自然、文学艺术和现代发展成就四个部分。
进入展厅,就是镇馆之宝----“枫叶图”。由俄绘图专家基亚阔夫绘制,中俄两种文字对照,版图部分酷似一片枫叶,故称为“枫叶图”。 此图代表着中俄早期经贸文化交往的缩影,反映了早期绥芬河历史发展的一段写照。这是1931年时中国的版图。
清末中俄边界“第十九记号”界碑。这块界碑是沙俄侵占中俄领土的重要物证。
自然展厅主要展示了具有绥芬河地域特点的动植物标本和各类化石。
文学艺术展厅主要展示了绥芬河市在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百年鼎,2003年 绥芬河口岸百年纪念鼎。
二楼是“ 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 。
嘎丽娅1928年出生于绥芬河,1945年8月,嘎丽娅被推荐为苏军的翻译和特别军使,随苏联红军上山劝降,不幸被日军杀害,年仅17岁。
在纪念馆里用中俄两国文字陈列的图片和史料记载嘎丽娅的成长历程,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百年后的异国风情
此次东北行选择去海参崴,是因为,海参崴原本属于中国的,百年前是产海参的小镇。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海参崴、尼布楚、外兴安岭、库页岛这些中国地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但对于我们的先辈来说,海参崴就像香港、澳门一样,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今的海参崴又是啥模样呢?。
出行前,我们在“俄之旅”网上预订了海参崴4天3晚游,结果有点失望:出入境和旅途就用去两天时间,风景指数一般般,住宿和吃饭都相当差,不值得推荐。
24日上午,我们在绥芬河站乘坐绥芬河~格罗捷科沃的402次列车。列车发车时间是北京时间9:52。但是,不准时发车、说停就停是这趟火车的特色。
八点开始安检进站,由于是出境火车,需要过边境。
经过边检,我们终于上了列车。火车内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8节车厢,基本都是中国游客。据说,这趟列车有三最:距离最短(27公里);时速最慢(两个多小时);票价最贵(70/人)。
期间,火车会穿过六个涵洞,前面三个属于中国 ,后面属于俄罗斯 。到达格城时间大约当地时间一点左右, 海参崴和中国有两个小时时差,比北京时间快两个小时。
等待边检入关检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整列火车上的人,都要通过一个小屋排队过关。另外,俄罗斯边检人员办事效率极低,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一个字:等! 过边检需要出示护照,电子签证,出入境卡。入境卡边检会收走其中一联,剩下的一联一定要保管好,出境的时候还是需要回收的。
边检结束后,已近下午3点,终于坐上开往海参崴的大巴。俄罗斯的大巴都是日、韩的二手车,但车况没有导游说得那么差。
在海参崴,上厕所是收费的,3元/次或15~25卢布(1:10左右)。俄罗斯大妈在收钱。
见识一下海参崴不收费的厕所,你能辨别男和女吗?
下午5点左右到达我们住的旅店,2+2的4人间,一个洗浴间轮着用。早、中、晚餐千篇一律,基本全素,减肥人士的首选,好在旅店外有个24小时超市,里面有很多吃的卖。
在海参崴,绝大部分人不懂英语,也少有英文提示,很不方便。这是女老板用俄文写的旅社地址。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们住的店名叫什么?
战斗民族的日常饮食。
吐槽太多,下面看风景。
海参崴 是一座依山傍水,有着迷人风光的海滨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冻港之一。它的三面被金角湾, 阿穆尔湾和乌苏里湾所围绕,城市通过世界最长的跨海斜拉大桥和大俄罗斯岛相连,经过出海口前方就是浩瀚的日本海。
海参崴唯一没有被拆除的列宁广场。在俄罗斯,曾经数量众多的列宁广场被新兴的建筑取而代之,只剩下了这么一尊孤零零的铜像,与起起落落的鸽子为伴。唯有中国游客,还对这尊列宁像保持着热情。
列宁广场对面是世界上唯一的陆港火车站,是亚欧铁路之旅的起/终点。
火车站建于1912年,它外观精美古朴,充满贵族气息。主入口采用三联拱门形式,给人以复杂多变的视觉美感。
车站候车厅和精美的天花板壁画穹顶。
车站站台为开放式,游客可随意参观。从火车站连廊往南一点,就是海上客运站,客运站后身就是大海,视野非常好。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共跨越8个时区、3个地区、14个省份,全程需要七天七夜的时间 。起点在莫斯科 ,这里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
站台中央陈列着一台由俄罗斯人设计, 美国制造,纪念二战时期铁路工人的蒸汽火车头,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很多俄罗斯游客也来拍照留念。
机车正前方20多米处有一个高约4米灯柱般的纪念碑,叫做9288纪念碑,顶端装饰着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这是贯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东端终点的标志,表示自此到莫斯科的距离是9288公里。
俄罗斯导游廖莎,风趣幽默,很有人缘。
这是太平洋舰队荣誉纪念碑广场。二战期间,太平洋舰队与德国法西斯在海上和陆上进行了殊死战斗,为纪念英勇牺牲的战士,广场中央常年燃烧着长明火。顺着台阶走上去会看到两面石刻浮雕的大墙,上面陈列着二战时期远东苏维埃战士们的名字。
纪念碑广场后面的东正教堂。
纪念碑广场右侧的潜水艇博物馆~C-56近卫军潜艇。
这艘潜艇在二战中英勇善战,共击沉战舰十艘,重创四艘。潜艇内部展现出了大量战争期间的图片和实物,艇内潜望镜、鱼雷等设备。
胜利广场,为纪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建,有远东最大的纪念碑。高碑上站立着一名手擎战旗的红军战士是以保尔·柯察金为原型的。两侧各有一组雕像,分别表现红军战士在战斗和行进。
胜利广场的右侧是滨海边区执委会的办公大楼。
办公大楼的前方就是海参崴最豪华的大街——斯维特兰那大街,是海参崴豪华商店的聚集地。
广场车展中的俄罗斯美女。
胜利广场上鸽子很多,仿佛触手可及。在海参崴,无论是在住宅区还是在车站、码头、广场,到处都可以看到鸽子的身影。 俄罗斯人非常喜欢鸽子,和他们和平相处。
托卡内夫灯塔伫立在海参崴港入口处已一百多年,这座漂亮的白色红顶灯塔出现在电影《七月与安生》结尾的一幕。
从停车场到灯塔要走一段漂亮的沿海弧线。
灯塔通过一狭长的浅滩与陆地相连,当海滩完被潮水淹没后,灯塔与对面的遥相对望大俄罗斯岛相对而立,别有一番意味。
我们去时恰逢涨潮,浅滩被淹没,无法近观,仍有勇敢者涉水走向灯塔。
触手可及的灯塔。
退潮后的灯塔(网络图)
有大海为伴,俄罗斯人酷爱水上运动。
早在苏联时期,这片海滩曾是一处垃圾场,主要存放的废品酒瓶和大量废弃的瓷器。尖锐的玻璃制品堆满了沙滩,来到这片海滩上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被割伤。此后几十年,太平洋沿岸的海浪不断冲刷,带着棱角的旧玻璃被反复打磨、碰撞,最终才变得像现在这么光滑,原本是人类的污染行径,被大自然改造成了神奇的美景,只能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网络图)
上图的海滩看上去就像洒满了橡皮糖,再看看现在的海滩。
色彩斑斓的玻璃鹅卵石已经越来越少,原来15cm厚的玻璃海滩已经露出褐色的沙石,个中缘由你懂的。大自然纠正了人类的错误,为它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但人类并不珍惜。
这里是俄罗斯人喜爱的海边浴场。无风但浪急,战斗民族就是敢于挑战。
站在海滩上,眺望广阔的乌苏里湾。
面对大海,我们也来拥抱一下。
鹰巢山是海参崴的最高点,从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和海湾的全景。
观景台有一座基里尔与梅福季纪念碑,是希腊的传教士,斯拉夫字母(俄文字母)的创始人。碑的基座上竖着创始人的全身塑像,两兄弟并排而立,手里拿着十字架和斯拉夫字母课本。
从鹰巢山上俯瞰市容。
站在海参崴的最佳观光点,可以全景看到海参崴标志性建筑物“金角湾斜拉桥”(金角湾大桥),并且还可以看到俄罗斯军舰和辅助船停靠,远眺日本海出海口。
一把抓雕像 。
偶遇海神波塞冬。
去鹰巢山的缆车。
长满野草和锈迹斑斑防护栏的有轨电车轨道(运营中)。
免税店,主要出售琥珀、蜜蜡、紫金和巧克力。
随处可见的俄罗斯套娃小店。
漂亮的绘画店。
海参博物馆,出售海参制品和所谓神奇的熊掌油。
斯维特兰大街是海参崴著名老街,两三层的楼房尽显百年前的风貌。
老街终点的海边喷泉。
形态各异的街头雕塑。
门面很小的各种购物店。
海参崴的旅游结束了,说实在的,它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市政面貌,除了有点异域风情之外,实在是乏善可陈。其中有惊喜,也有失望,但我感觉,惊喜和失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