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将骨灰做成晶石:6000多家庭选择这样去怀念亲人
发布时间:2018/4/6  阅读次数:1205  字体大小: 【】 【】【

记者 杨舒鸿吉编辑 刘海川

将人体骨灰通过高温、负压工序制作成的结晶体,被称为“生命晶石”。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晶体,接待员王蓉能从花纹、色泽判断出逝者生前大致的境遇,“比如生前长期服药,并经历化疗的逝者晶石多呈黑色,白血病患者的晶石会白中透红。”她还曾目睹过一位坚持素食的9旬老人的晶石,“如宝玉一般润泽”。大部分情况下,“逝者的骨灰主要以灰色为主。”

“每位逝者的生命晶石都是独一无二,如同他们生前的人生经历一样。”王蓉说。

作为生态环保的殡葬方式之一,上海市民政部门、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于2016年3月率先全国推出“生命晶石”项目。相比较传统的殡葬形式,具有公益性质的“生命晶石”在不占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为逝者骨灰提供了更长久的保存方案,也更方便家属进行祭奠。不少逝者亲属选择将晶石制作成配饰,随身携带。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经理刘凤鸣告诉记者,项目推广至今,上海全市已经累计有6000多家庭将逝者骨灰部分或全部制作成为生命晶石。

生命晶石实现了生命形态的转化,而在生者心里,传统的生死观念也得之扭转,家庭、情感的维系也在生死面前有了穿透力。

         2017年5月份,王蓉第一次触摸到晶石本体。“表面光滑圆润,质地轻盈,乍一看和玉石没什么区别,但是没有玉石那么冰冷。”

几经考虑,她下定决心,入行成为宝兴殡仪馆生命晶石项目的接待员。在宝兴殡仪馆的2楼大厅内,她每日负责接待逝者家属,将骨灰递交给业务人员,由后者制作骨灰晶石。

像一位传接的使者,数千份晶石经由她手传递。在生命晶石长则2小时,短则1小时的制作时间里,她还扮演聆听者,听取家属的倾诉一段段有关逝者的故事。

2017年10月份,王蓉接到了一份咨询电话。来电者自称是林生,是2017年杭州某高档小区“保姆纵火案”中的遇难者家属,“他在听闻有关生命晶石的新闻报道后,想将妻子与三位子女的遗体制作成晶石,随身携带。”

林生告诉王蓉,因为案件侦办的需要,家人的遗体被保存至今,迟迟不能入土为安。现在,侦办流程已结束,他希望能够尽快火化遗体,并将之制作成晶石,可以长久陪伴遇难家属。

为此,王蓉前往杭州,接受逝者的骨灰。

王蓉回忆,“初见林爸爸,他面容相当憔悴,手中捧着遗相是一张四个长着天使翅膀、看起来笑的充满阳光欢乐的全家福。照片上的笑容有多灿烂,我们看来心就有多刺痛。”

根据林生要求,四名遇难者的生命晶石制作完成后,被放置在一枚玫瑰金挂件之中。其中,妻子的晶石体积最小被置于当中,三位子女围绕其中,呈四叶草的形状,寓意“爱与团圆。”

2018年1月25日,装有晶石的饰品被交付到林爸爸手中。王蓉回忆说:“当天,是2018年杭州的第一场初雪,洋洋洒洒的白雪给人行道盖上了白被子,被子上留下了人们一串串的脚印。林爸爸曾说过,和家人一起踏雪,身后的脚印像是一起还未完成的路,今天我踏着这些脚印给林爸爸带去家人生命的延续。”

接过晶石的林生,双掌摊开,将饰品捧在手心,盖上另一只手掌,将之贴在额头上低头私语:“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不离开。”

         上海市宝兴殡仪馆生命晶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生命晶石技术是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将骨灰通过高温负压后自然凝结而成的晶体。生命晶石形同舍利、玉石,莫氏硬度为6,类似正长石。“物理结构非常稳定,不溶于水,如宝石般与天地长存。和传统骨灰的保存形式不同,晶石不仅在体积上缩小了80%,还大大延长的保存时间。”

也正是这样的物理转化,一些逝者得以延续与家人的陪伴,生命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让未完待续的故事继续延展。

小谢病逝时殁年26岁。将他骨灰递给王蓉的,是小谢年近6旬的父母。

父母告诉王蓉,他们中年得子。小谢5岁多就开始学拉手风琴。“从48 BS学到了120 BS,15岁的时候就考到了手风琴7级。”

小谢庆祝7级考级成功后没过多久,就跟父母说肚子疼、拉肚子,日渐频繁。就诊后,噩耗传来,他被确认为右叶肝癌。

手术后,日复一日的吃药打针挂点滴也没能控制住小谢病情的发展。19岁的时候,癌细胞扩散,导致他下半身瘫痪。在父母的悉心陪伴中,小谢在病床上一躺就是10年多,轮椅相伴,最终在26岁这年病逝。

将儿子遗体火化的过程中,两位老人在殡仪馆看到生命晶石的宣传片,前来询问。最终,两位老人决定,将小谢全部骨灰制作成生命晶石。他的父母告诉王蓉,小谢想出去走走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想带着儿子的晶石周游世界,每到一个地方就将一颗晶石埋在那里,就像在那个地方为小谢造了一座栖息之所。”

         生命晶石项目工作室告诉界面新闻,与项目初期公众的迟疑不同,如今随着了解的深入,生命晶石的殡葬方式已经更为公众接受的殡葬形式之一,“政府部门方面,也加大了相应的配套力度,兼顾传统的观念,同时也给公众足够的接纳了解空间。”

除了价格上,生命晶石坚持公益性质之外;民政部门还在上海汇龙园博爱生态园建设“藏晶苑”,在一个通透空灵的单体建筑内,60平方米嵌入4000余个格位,共可安放约8000余生命晶石单元,每个单元的占地面积仅为0.0075平方米,并为整具生命晶石提供长达20年的免费安放。兼顾传统的殡葬方式祭奠逝者,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日渐进入人心的生命纪念形式,也见证了亲情的延续。

2017年10月份,逝者每丽的葬礼格外热闹。她的5名子女从全球各地飞回上海,携带了各自的家庭,送母亲最后一程。

她的子女告诉王蓉,“制作成生命晶石是母亲生前的意愿,这样可以让每位子女各自携带一颗,跟随他们去往全球各地,陪伴他们。”

每丽是上海某大学的教授,早年丧夫。她一手将5位子女拉扯大,并让他们受到了良好教育。成年之后,子女分别前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定居。每丽则独自一人上海安度晚年。

虽然家人天各一方,但是每丽的晚景并不如“空巢老人”一样孤单,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总少不了子女跨国飞行回来陪伴。每丽不愿意离开上海,为了让老人有更好的照料,5位子女时常常约好同一时间飞回上海团聚。”一旦遇上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全家一家老小集体讨论,不得缺席。

也正是在一次家庭讨论中,每丽告诉子女们,希望逝世后能被制作成晶石,“我不希望入墓地。如果入墓地在平时的日子里我就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我不要这样,我想选择做成晶石,这样我依然能能够和我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天天看到你们,感受家庭。”

在子女的印象中,每丽时话不多,身体情况非常好,喜欢到处旅游,去过很多很多国家。小儿子告诉王蓉,“母亲生前对于马特别情有独钟,每到一个国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当地各种关于马的小东西。从挂着的大型的画到地毯,小到笔筒到袖钉,从写生到卡通,异家里陈设最多的就是各种形态迥马的造型了。家里还有好几个属马的,马就是我们家的吉祥物,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意义非凡,我希望以后能有颗母亲的晶石镶嵌在马的造型里面随身携带。”

如每丽所愿,她的遗体最终整具被制作成生命晶石。其中12枚将会被放至在骏马造型的挂饰中,等待着与子女在异国的重逢。

刘凤鸣告诉记者,上海自1991年首次举办骨灰撒海活动,开始葬式创新,28年来移风易俗推行殡葬改革。除海葬外,环保生态葬、节地植树葬、小型节地墓葬等也越来越为上海市民接纳。近年来,上海加快推进节地生态葬,并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并将家庭合葬纳入奖补范围,以“生命晶石”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生态殡葬形式,将在兼顾传统殡葬文化的前提下,将实现生态、环保与文化的有机统一。

而王蓉也在日复一日的接待中,旁观众生的喜乐苦悲,并将所见所感,写成公众号文章,分享内心的感悟。

她说:“在未来,我也可能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保存自己。”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