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剪影 > 详细内容
做了44年保洁员,只识5个字,她却成为香港大学院士
发布时间:2018/1/12  阅读次数:1507  字体大小: 【】 【】【
  
  
没上过一天学,这辈子只会写五个字,如果把袁苏妹放到人群里,很多人会忽略掉她的存在。 可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食堂阿姨,因为烧菜做饭打扫卫生,成了香港大学的第一位平民院士。 44年,她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了港大的灵魂,当之无愧的港大之宝。 “三嫂!”那天,香港大学的名誉大学院士衔颁授仪式上, 当一位身穿红色旗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 从港大校监手中接过证书, 人群中立马爆发出一片惊呼。
这些平时西装革履,谨言慎行的 政商界校友早已按捺不住激动, 他们高举双手,卖力地鼓掌,一遍遍地叫好, 而这一切庆贺都指向她——三嫂, 一位目不识丁,始终做着烧饭、保洁 这样平凡工作的食堂阿姨。
这一边,三嫂裹在院士袍子里的 两条腿一直在瑟瑟发抖, 她从没想过, 自己会变成“港大之宝”、“港大传奇”, 更是做梦也没想到, 会成为香港大学的终身名誉院士。 (em,我只是普普通通在大学堂煮饭的人呀~)
说起三嫂,在香港大学几乎无人不知,她究竟是什么来头?用学生们的话来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三嫂,原名袁苏妹。1927年出生的她是广东人,家里母亲很早就去世了,10岁时跟着父亲躲避战乱逃到香港,因为家境不好她从没上过学。 1957年,她跟着丈夫来到香港大学,每天的日常就是为学生做饭、打扫卫生,因为丈夫在家里排行老三,学生们都亲切地管她叫:“三嫂”。
三嫂从小母亲早逝,当看到这些住校念书的学生远离父母的照顾,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照顾。40年如一日。 在食堂工作时,三嫂烧得一手好菜,比如菜远牛河、蒸水蛋、红豆沙等......很多学生毕业了都想念不已。 不只因为三嫂烧菜从来都是分量足,浸透着满满的爱,还因为从她的食物里能学到人生之道。
比如做大西米红豆沙,西米直径足足有1厘米大,你可能不知道,为煮软这些西米,三嫂必须得在灶台前站两个小时;蒸马豆糕时为了让糕有嚼劲,必须用慢火煲上1小时...... 小小的糕点都做得如此精致用心,不会亏待,就像三嫂做人,每件小事都以诚相待。 用功念书的人还会十分幸运地吃到三嫂的“加餐”。香港电视广播公司前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回忆说,“记得有回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给我专门煲了一罐莲子鸡汤补脑。”
在她眼里,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毕业后成了大律师的陈向荣讲,“我有一次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替我煎了一碗凉茶,结果‘茶到病除’。” 遇上哪个学生病了,三嫂都会专程自个掏钱坐车去校外抓药回来煎,中药比食堂的饭贵不少,但是学生要给钱她从来不收。
每回学生们打完球赛,满身臭汗地回来, 无论是欢呼一片还是垂头丧气, 三嫂总是一脸乐呵:“输赢都好,输赢都好, 来,吃一口三嫂亲手做的菜远牛河和马豆糕。” 因为在她眼里,输赢是最常见的事, 孩子们这么年轻, 这点风风雨雨不应该放在心上,人生的路太长。
虽然没念过什么书,但三嫂身上的豁达无形中影响和栽培了很多港大学生。 后来当了立法会议员的涂谨申最难忘的,是当年女友在电话里说分手的时候,掌管电话的三嫂一直在旁边听。 看到挂完电话的阿涂一脸失落,她马上像个过来人一样前来安慰:“同学,失恋了没什么大不了,我请你喝可乐啦!”
当年失恋险些落下心结, 三嫂一番开导之后心里舒坦了很多, 后来涂谨申不仅从政有出息, 还收获了爱情,他说: “我从念书、拍拖到成家立业, 都由三嫂一一见证, 她就跟我的亲妈一样。”
到了70年代,因为心脏不好三嫂没法在厨房工作了,就成了一名清洁阿姨。 学生们有时会在食堂开狂欢Party,三嫂从不扫兴,总会耐心地等到派对结束,再去打扫卫生。 过了午夜12点,你还能看到她瘦削的身体在收拾,忙碌着。实力诠释出什么叫“敬业”。
从29岁跟随丈夫来到香港大学,一直到73岁。 青葱到了白头,44年,三嫂一直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不仅为学生烧饭、扫地,照顾他们的生活,更用自己的乐观、豁达以及开朗为港大学子注入精神力量。 可以说,她亲眼看着一届届港大学生成长,并用自己的生命灌溉着他们的生命。
她跟孩子们早就像家人一般, 哪怕年过古稀, 依然能脱口而出大部分住宿生的名字和性格, 甚至是他们前女友的名字。 三嫂最担心的事情是: “如果有一天患上老年痴呆症, 我真怕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
不过,终究人的体力是抵不过岁月,1998年,三嫂正式退休了。 只是她并没有真正地离开,每年迎新的时候,她都会回来给新生制作“宿舍之血”。 很多老住读生讲,“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这样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有着“拜齐天大圣”的传统, 每回也是由三嫂来举办仪式。 而遇到学校开放日,她总会赶早就在厨房忙活, 做好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 专门带到学校给孩子们当做礼物带回去。 对待这帮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她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赤诚之心对待, 三嫂本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做好一件事简单,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很难。可每当有人讲三嫂的好,她却总是云淡风轻地说: “做人要拎个心来对人,住宿生在这里住3年,很少回家,见我多过父母,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当然要好好照顾。”
阿婆觉得自己做的是应该的,她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香港大学的“三宝”之一。 那时,每年进入“大学堂”的新生都要学唱《宿舍之歌》,歌里有句是这么唱的:“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这位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老奶奶,更不知道什么是“院士”。 在2009年的夏天,三嫂突然很意外地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寄给她的信,说邀请她“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要知道以往只有“社会名流”或者校友才有资格进入提名名单~) 能够最终成为香港大学名誉院士的人,历来都是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学者,或是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的大人物。
将“名誉院士”提名给学校食堂的一位普通员工,都是破天荒头一回。事实是,三嫂的提名却“全票通过”了,毫无争议。 她慎重地戴上代表院士身份的礼帽,小心翼翼地理了理蓝底红边的院士服,不断在心里默念着每一步程序,生怕闹出笑话。一会功夫,证书就递到了她手里,一群头发灰白的校友马上高举双手,为三嫂欢呼起来。他们,曾经都是住宿生。
三嫂特别开心,但其实更多的是意外: “我只是普普通通在大学堂煮饭的人,小时候躲日本人才逃到香港来,一辈子没什么学历也没做什么贡献,难为那么多旧生还记得我,记得三嫂。 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现在发给我,真的很感动很开心。”
三嫂火了。 她登上了报纸,电视, 当时香港各大报纸都能看到她的故事和照片。 偶尔走到街上, 也会有陌生人前来搭讪: “你是三嫂吗?我想和您合一张影。”
不过,对于三嫂本人来讲,她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回到家里,她就把院士帽叠整齐,收在盒子里珍藏了起来。 她依然住在自家的老房子里,抽空的时候会回学校看看孩子们,一切如初。她的精神和爱已经融进了港大的灵魂和血液里。拿不动,挪不走。 直到2017年11月,三嫂溘然长逝,人们从港大的主页上,再次看到了这个老人的亲切身影。
接着,港大校长、 整个香港的媒体、 网友们都用各自的方式 怀念追忆这位90岁的老奶奶。
虽然,世俗的眼光看,三嫂只是一位从事底层工作的食堂阿姨,却在整个香港掀起了追思的飓风,她赢得了整个香港的尊重。 “拎出个心来待人”,哪怕做着再卑微的工作,也能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从没上过学,这个普普通通的食堂阿姨却变身成香港最高学府的终身荣誉院士,40多年,三嫂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了港大的灵魂,当之无愧的港大之宝。 司马也相信,即使她走了之后,这种发光的灵魂会一直影响着港大,影响着香港,以及每个与之灵魂相遇的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