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德国为什么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苏联?
发布时间:2018/1/4  阅读次数:1336  字体大小: 【】 【】【
过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总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德国为什么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苏联?

传统的历史书和教科书似乎都有明确答案,那就是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十分仇视社会主义苏联,但又都语焉不详,很难令人信服。也有人说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需要大量的粮食、棉花、铁矿、有色金属、煤炭以及石油,而苏联的资源丰富,侵占苏联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战略资源和能源,以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机器。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也经不起推敲。

苏联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帮凶

毕竟,根据苏德两国战前几年签订的《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前,在德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欧洲国家的战争中,苏联一直通过贸易等多种方式,积极向法西斯德国提供大量的粮食、棉花、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等众多的战略物资援助;德国也向苏联提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战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等军事技术、装备、各种先进的军工技术和设备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关于这方面情况,一切都有案可查。冷战时期,欧美各国专家都有大量的深入研究。虽然苏联对此百般抵赖,拒不承认,但事实胜于雄辩。苏联解体后,随着苏联时期的档案不断解密,有关证据也就越来越充分。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以前,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资保障是充足的,这与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分不开。德国所有有关侵略战争的物资需求都在苏联方面得到满足。同时,德国也因此克服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和严重的经济、财政危机,并使德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苏联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可靠后方,就战争资源的筹集来说,德国没有理由侵略苏联,反而应该感谢苏联,与苏联建立更牢固的友谊才更符合德国的现实与长远利益。

德国不登陆英国而转攻苏联不合逻辑

  

图为德国轰炸机飞临英国上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41年以前,德国正在倾全力准备实施跨越英吉利海峡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希特勒公开宣称:“要给英国最后的一击。”

当时的状况是,虽然英军有30万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狼狈逃回,但是几乎所有重装备和辎重、大部分轻武器损失殆尽,英伦三岛上的陆军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随后的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颠上空之战,英国皇家空军损失达到了极限,总趋势是越战越弱,已经快顶不住了。尽管英国海军还保持着强大阵容,但是德国潜艇战已经对英国的生命线——海上运输的商船队构成实质性威胁,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殖民地运进英国以维持战争潜力的物资越来越少,已经到了入不甫用的地步。

  

图为大轰炸彻底摧毁了许多英国城市,造成平民重大伤亡。

昼夜不停的大轰炸,严重破坏了英国的港口、重工业企业、军工生产和交通枢纽等设施,一个个重要城市在大轰炸中化为废墟,平民伤亡数字迅速上升。英国赖以抵抗的资本就剩下皇家海军和部分海外殖民地了。只要德国再加一把劲,只要跨过英吉利海峡,登上英国本土,那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希特勒虎狼之师的铁蹄了。面对穷尽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浴血奋战,用无数生灵涂炭即将换来的胜利;面对唾手可得的邪恶荣耀,即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贪婪成性的希特勒怎么会在英国“再踹一脚,这座大厦就会倒塌”的情况下,轻易放煮熟的鸭子飞掉,令第三帝国所有努力在一瞬间功败垂成?如果不是发生了比侵占英国更让德国认为紧迫的事,德国放弃登陆英国转攻苏联就是一件完全不合乎逻辑的事。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德国放弃战胜英国这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转而入侵苏联呢?

苏联奉行扩张政策

  

图为德国机械化大军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两天后,波兰的盟国——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然而直至亡国,波兰也没有盼来英法两国的援兵。眼看德国在波兰取得决定性胜利,苏联决定出兵波兰。不过,苏联出兵并非为了抗德援波,而是急于从德国嘴里分一杯羹,也侵占一大块波兰领土。随后苏联把这些领土并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苏联为自己乘人之危背后捅刀子的侵略行径找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是波兰曾在十月革命后武装入侵苏联,并支持白匪军打击布尔什维克,侵占过苏联领土,苏联要解放被占领土。二是德国入侵波兰使乌克兰、白俄罗斯西部受到威胁,苏联政府不能让德国法西斯侵占这些地区,作为进攻苏联的跳板,也不能坐视这个地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遭受法西斯统治。

不明就里的波兰人还以为红军到来是帮助他们抗战呢。于是大批波兰败军投靠红军,然而这些波军却被缴械关押,甚至遭到大屠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卡廷森林屠杀两万多名波兰军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卡廷惨案有关档案移交波兰政府,事情才天下大白。

  

图为抵抗德国侵略的波兰骑兵

无疑,苏联在德国侵略波兰中的趁火打劫行径实在不光彩,最让德国难以忍受的是苏联竟然毫不费力的从它嘴里生生抢走一块大肥肉,希特勒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打败英法这个主要敌人,德国强忍了苏联对它的羞辱,把大军调往西线。

在侵占和肢解波兰中尝到甜头的苏联扩张野心进一步膨胀。它把下一个扩张目标选在弱小的芬兰,侵略理由也更加荒唐——芬兰边境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只有几公里,芬兰大炮能够打到列宁格勒,苏联感到不安全。要求芬兰将距离列宁格勒上百公里左右的大片领土割让给苏联。

苏联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的被芬兰拒绝,于是1939年冬,苏联发动了侵略芬兰的战争。尽管芬兰政府和军队在人民支持下英勇抵抗,打得红军尸横遍野,以极小代价取得歼灭百万红军的重大胜利,但终因小国寡民,战争潜力不足,几个月后,芬兰被迫向苏联割土求和。苏联如愿以偿。战败后的芬兰为避免再遭战祸,与德国结为盟友,这下苏联真的不安全了,然而踌躇满志的苏联却猖狂地跑到德国发出威胁。

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与苏联签订《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西进免去了东顾之忧。但苏联趁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在占领波兰东部领土后,1940年7-8月间又相继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三国,并将其并入苏联版图。接着,红军又占领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推行扩张政策,欺压弱小邻国,苏联西部边界所有的小国都把德国看成是他们的保护者,这也就是后来德国入侵苏联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国都和德国并肩作战的原因。

德国担心中断石油供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能源体系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中东地区石油控制在英国人手里。中东石油到不了德国。美国消费的石油主要产在本土和拉丁美洲。苏联石油供应来自本土。日本消费的石油主要依靠荷兰、英国、法国控制的东南亚。欧洲大陆消费的石油很大部分来自东欧的罗马利亚。罗马利亚是欧洲最大的传统产油区。德国石油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来自罗马利亚油田,二是从煤里提炼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成品油。

显然,苏联的这些扩张行动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利益和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一旦苏联控制了罗马尼亚油田,也就等于卡住了德国脖子,希特勒怎么可能对此置若罔闻。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对德军首脑们说:“必须消灭俄国,而且越快越好”。他对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

很明显,苏联的扩张都是在变本加厉挑战和侵犯德国核心利益。尤其是苏联进逼罗马尼亚油田,对希特勒来说,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可以说,正是苏联不断侵犯德国利益,才招致希特勒侵略苏联。

德国被苏联逼到了墙角

  

图为希特勒和他的助手共同策划侵略苏联

面对着即将被打垮、只在苟延残喘的英国和咄咄逼人的苏联,应该怎样应对?被逼到墙角的德国必须迅速做出抉择,没有退缩和等待的余地。毕竟,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强者。虽然英国还没有被征服,但希特勒坚信,如果进攻苏联,不会面临两面作战危险。德军高级将领中除雷德尔海军元帅提出反对意见外,其他人都表示赞同。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第21号指令,以德国皇帝菲德勒?巴巴罗萨名字为代号的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此出笼。巴巴罗萨计划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大战进行中才制定出来。这一点很耐人寻味。

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81个步兵师、17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在1830架飞机支援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进攻。

在德军突然袭击下,苏军措手不及,一天内就有1200架飞机被击毁,其中800多架被击毁在地面。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至7月9日,苏军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德军推进300-600公里。

德国重在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和摧毁战争潜力

希特勒侵略苏联的军事思想非常先进,他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把歼灭苏军重兵集团、摧毁苏联工业生产能力及战争潜力、打垮对手抵抗意志作为首要目标。

  

图为苏军冒着德军炮火英勇作战

1941年7月16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前锋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将领们准备杀向莫斯科,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等陆军首脑也欲挥师东进,提前占领苏联权力中心。但希特勒坚持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标。他说:“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和乌克兰,有好几个原因使我倾向于后者: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似乎已经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我相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德国以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我认为克里米亚是俄国用来轰炸罗马利亚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铲除。我希望能在冬季刚开始的时侯,再来攻占莫斯科。”

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苏军进行大包围战。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8月21日,希特勒又发布了第34号训令。训令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必须达到。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聂兹工业和产煤地区,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合在一起。”

苏联为自己的扩张政策付出惨重代价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损失极其惨重,光人员死亡就达2500万。约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被苏联骄傲的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打死、打伤和俘虏德军30万人,但自己损失数倍于敌。今天,苏联时期档案不断解密,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伤亡数依然高度保密。西方学者研究称,是役,苏军仅死亡就高达百万人之多。

苏军最大的耻辱在基辅。1941年9月26日基辅歼灭战结束,苏军第5、21、26、37集团军成建制被歼灭,第40、38集团军部分被歼灭。包括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和近百位将军在内的近70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多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参谋长、政委均阵亡。

  

图为德军俘虏苏军高级指挥官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歼灭战。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评价说:“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俄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

卫国战争仅仅打了一年多,苏军就被消灭了700多万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