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礼仪 > 详细内容
千年糯禾:濒临消亡的传统岜沙农耕文化
发布时间:2016/4/7  阅读次数:1812  字体大小: 【】 【】【


【 1 】


【 2 】贵州省黔东南山区稻种资源丰富,存有大量的耐冷、耐阴、耐烂、耐湿及抗旱等特性的糯禾品种。古老的梯田土质肥沃粘性好,非常适宜糯稻的生长。


【 3 】 “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智慧的结晶。稻田里饲养的鱼、鸭是村民节日里的美食,鱼鸭粪便为稻田提供天然有机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5月的清晨,从江县岜沙村的妇女们将鸭子放养到梯田里。


【 4 】春雨季节,人们在梯田里蓄水,数日后犁田翻土,开始了百天糯禾种植。


【 5 】 7月糯禾秧苗生长茂盛,卯、辰、巳这三天是从江县岜沙苗寨的“秋千节”。姑娘们把去年收割的糯禾杆放在清澈的溪水中浸泡,用木锤敲打软化后扭搓成粗大的绳索,悬挂在古树上,结成秋千。


【 6 】相互爱慕的男女青年结伴登上秋千,飘荡在青山和白云间诉说恋情。如今青年人向往着城市里现代化的生活,古老的生活习俗已经淡化,密林秋千上很少出现成双结对青年情侣们的身影。


【 7 】金秋十月,秋收时节,贵州省月亮山区的人们开始在梯田里放水、折禾、扑捉田鱼。


【 8 】妇女们高兴地展示肥硕的田鲤,它将成为晚餐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 9 】梯田形如龙脊般分布在大山陡坡上,山上的清泉和梯田蓄水慢慢流向山谷,汇成小溪流向远方。清晨,从江县岜沙村民们要步行7公里跨过乌东河到山坡上折糯禾,傍晚才能下山把采摘的糯禾担运回家。


【 10 】如今,岜沙村的男人们大部分在外地打工,繁重的秋收农活自然落在妇女们的肩上。


【 11 】《本草纲目》记载:“糯米性甘温,酿酒则热,熬汤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糯米味甘、性温,具有养胃健脾,润燥清肺,清热明目,补中益气,固表止汗,补血滋阴,妊娠安胎等作用。糯禾可以制成多彩糍粑、酿制成甘甜米酒,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婚嫁吉庆的贺礼。


【 12 】 “香糯”是一种珍稀品种。它具有气味香醇、营养丰富、口感粘甜等特点,享有“一家蒸糯饭,飘香满山寨”的美誉。每当岜沙苗寨老人过世举办葬礼,主家会拿出珍藏的“香糯”蒸饭招待前来吊丧帮忙的亲朋好友们。


【 13 】 9月,从江县加榜乡村民们在新米节里走村串寨,入户“讨要新米饭”祈求吉祥如意。傍晚,愉悦的男人和婆娘们醉倒在公路边。


【 14 】 2015年9月27日是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的苗家新米节。吃完新米节午饭,喝足了糯米酒的人们自发聚集在芦笙广场吹起欢快的舞曲,庆祝糯禾丰收入仓。


【 15 】秋末农闲,从江县巨洞村每月都会邀请各地牛王前来参加斗牛比赛。赛日当天人山人海,八十多头牛王轮番登场角逐胜负,激烈的牛王争霸赛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


【 16 】占里侗寨距从江县城25公里,坐落在深山密林中。11月秋末,眺望村寨青山叠翠,小河淙淙流过,一幢幢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高大的木架上挂满了金色糯禾,这是占里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 17 】 12月初冬,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同胞将新采摘回来的糯禾成把摆放在家中,举行传统祭祀活动。


【 18 】人们将糯米饭作为佐料制作腌鱼、腌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2月,从江县小黄村的寨老们聚在一起吃着糯米饭,畅饮糯米酒欢度新春佳节。


【 19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二十二个侗寨的人们相聚在六甲寨,举行盛大的新年祭萨活动,祈求风调雨、幸福安康。全寨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在即将春耕播种的梯田里举行民间踩歌堂比赛活动。六甲祭萨节,是黔东南地区古老农耕文化中祭祀节庆活动的典范。


【 20 】以前,牛是黔东南山区人家的主要财富,它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家里老人去世会杀一头牛祭祀;十三年过后要举行一次全家族杀牛祭祖活动,称为“鼓藏节”。苗族虔诚崇拜水牛,这是古老农耕文化的缩影。如今,现代化的“铁牛”已经取而代之,耕牛退出了农业生产。


【 21 】同时,由于大量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们放弃费时低产的糯禾种植,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就可实现高产的“杂交水稻”种植。“糯禾”这个有着千古传奇的农业物种正逐渐被山区人民遗弃。


【 22 】秋天,黔东南山区一些地段的河流开始出现干枯。


【 23 】 2007年秋收过后,从江县丙妹镇古老的宰庄被一场突发大火吞噬。禾仓里的糯禾在突发大火中化成了灰烬。芦笙节里人们聚集在户外篝火旁。


【 24 】秋末,从江县丙妹镇望江坡梯田边被击落的老鹰与新收割的糯禾。在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获得农业高产的同时,地球上的生物品种日益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转基因粮食生产与生命健康等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未来。重新审视诸如“千古糯禾”这样具有生态环保和古老文明双重意义的传统农耕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