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从语文的角度评判习马聚首演讲
发布时间:2015/11/12  阅读次数:1439  字体大小: 【】 【】【

      

         我的生命历程中有三五年做语文教师的历史,所以看政治领导人的讲话也总爱从语文的角度评判优劣。这次新加坡习马会上,国共两兄弟66年来首次聚首,习、马握手,长达一分半钟,令人唏嘘,令人感动,令人老泪纵横。感动之后,评价习、马两人的文章。我的评语是:习近平语言粗率简单,平实明白,缺乏典雅,文蕴不深。马英九文章典雅质实,用心深厚,含义隽永,耐人品味。从作文的角度说,马英九的文章略胜一筹。
       马英九开篇句为:“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台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习近平开篇句为:“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马英九句中“穿越时空,伸手相握”、“握着未来,握着希望”,形像具体但意容广大,使此句中“深具历史意义”之总结贴切实际而用意深远。习近平的开篇句也很好,但“日子特别”、“领导人见面”、“翻开新的一页”、“历史会记住今天”属于泛泛一般的铺陈(赋),开门见山处不能亮人耳目;马英九开篇之处用的是“比”,时空纵横,握手非凡。在马的文采的陪衬之下,习文平常。马文开篇不俗,中文训练在高等以上;习乃中学生作文,作得用心,未出彩头。
       接下来两位领导的人的文章都作具体地历史表述,习的表述呈徒起之势,略优于马英九。习说:“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苦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我们似乎听到了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之句,与马相较,习文彩头大显。但“曾几何时”之用句却产生了一点负作用:“曾几何时”是当年粗莽红卫兵最爱使用的语句,它最能表现豪气,又最能表现当年红卫兵所可能具有的知识和文雅,与“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一样。
       与习近平的演讲对应,马英九则在“22年前,也就是1993年的4月”为句首的直白的叙述之后,另起一段:“此刻,我和习先生相对而坐,共聚一堂,在我们背后的,是两岸分隔超过一甲子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的,是这几年来,双方致力“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和解替代冲突”的成果;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此时此刻,海峡两岸正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台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从文采上分析,段中“背后的一甲子历史”,“眼前的……成果”,“海峡两岸的大声宣示”等词语的使用使马英九复又转劣为胜。马的表述方法复又归之于中国古典文学最常用、也最优美的“比”,形像在叙述中跃动,文义在形像中突出,震撼人的心灵!
       接下来习近平的演讲出现了最能表现其个人风格的词采,他说:“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多少风雨”,“多长时间”,从语文的角度看都显得普通;不普通的在于下边:在表达“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时,习近平用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和“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个比喻。我们不仅看到了自《诗经》开源的“比”的应用,也由此看到了文革风雨中的大陆风格和知识青年的粗犷作风。习主席讲到这里,人们马上可以联想到他平时爱说的“打铁还要自身硬”、“两只鸟”等乡言俚语。
       在欧美各国的访问中,习近平主席经常开列他青年时代的读书的书单: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司汤达、美国的惠特曼的的著作都是他常常涉猎的著作。但这些语言大师们的语言风格似乎都没对习近平产生明显影响,他可能在自觉地抵制现代语言中欧化的影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要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因而习近平自觉地效仿白居易的诗风。他所追求的风格是:“妇孺皆能看懂,童子皆能解吟”。俚言俚语的使用,表现着共产党人语言的人民性。
       马英九的语言风格与习近平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与台湾的文化教育环境有关的——台湾将语文称之为国学,要求修齐治平,博大精深——也与马英九的家教有关。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曾作青年辅导工作30余年,认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一生影响最大、最深,家庭对子女的文化塑造负有"奠基"与"主导"的责任。他以“孝、友、贤、良和确立人生理想”为准则,以“认清环境、了解自我、慎选目标、力行计划”为纲目来训导子女。马鹤凌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中文教育,要求儿女以享有的中华文化为荣。这样的教育对马英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在他的演讲中也表现出来——文字典庄优美,含而不露,蕴藉深长。读者品咏再三,其义愈显,旨愈宏大!
       关于这样的特点,我们还是对比着说。习近平在“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之后”的全部演讲是这样的: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当前的情况”,“两岸双方应该”,“我希望”,是习主席后边文章的三个段落。这种写法在中国大陆官方文章中常常见到,写作上没有创出新意。马英九则不然,马英九在前边所述文采的“花哨”之后,沉甸甸的实质显露出来。马英九说:
         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所共同期待的。
       “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总结得好。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如何处理,未来的结果如何,实在是一个世代的课题。如何解决这个世代课题?大陆和台湾,此时的习近平和马英九,都知道如何解决——在这里,问题所指的方向不只是两岸统一,还包括两岸统一的方法。马英九引用《尚书》——《尚书》是中华历史的信息之源。国民党老大哥引用祖训启发共产党这个弟弟,让他开悟。但弟弟现在比兄长强大而且粗野,所以要含蓄着说:咱哥弟俩所面对的复杂的课题“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你我都知道该如何解决,但做起来难呀!希望按照咱们心中已经知道的做,那就好了。
       马英九说的是什么?再重复一遍,问题的指向不只是两岸统一,还包括两岸统一的方法:你我都知道我们应该统一,你我也都知道统一的方法是民主。但都知道的事情,做起来难呀!弟弟,想想吧,民主就能统一,不民主统一就会化为泡影。祖宗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呀,弟弟!
马英九并不是一个将文采看得最为重要的人,他的文章下边出现了十分平易的铺排。他像小学生一样开列了一、二、三、四、五,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的五点主张。看似机械一些,粗笨一些,认真看来,正是马鹤凌先生所说“认清环境、了解自我、慎选目标、力行计划”的务实精神的体现。
   马英九演讲的结句是:“北宋大儒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习先生,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演讲的结句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马英九并没有讲我希望弟弟做什么,他引用祖宗的话,表达“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的期望;习近平则直抒胸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表达一个强大政党的不可更移的要求!
       两篇文章表现了两个政党最高的写作水平,马英九略胜一筹;习近平略逊对手,略逊之处由实力上的强大来补充。所以马英九讲得文恭谦雅,习近平讲得大气恢宏。不知道台湾的喉舌机构当天是否播报了习近平的演讲全文,大陆的新闻联播却只播放了习近平的演讲,掐掉了马英九的演讲。是不敢比文采?还是不敢比思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九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