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1962核战惊魂
发布时间:2012/10/13  阅读次数:2262  字体大小: 【】 【】【

50年前的这个10月,人类从未如此近地从一场核战争的边缘擦身而过。1962年,由于苏联在距离美国咫尺之遥的古巴部署导弹,三国之间爆发了一次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这场“核战惊魂”也成为了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 1 】


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武装推翻之前亲美的巴蒂斯塔政府,夺得古巴政权。由于新政府施行的改革不断触及美国利益,1961年4月1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协助古巴一支反政府武装在该国西南海岸猪湾登陆,最终遭遇失败,全军覆没。图为1961年6月14日,古巴哈瓦那,卡斯特罗召开记者会,就美国方面提出的释放1173名“猪湾事件”中被俘人员的请求,开价2800万美元。Alan Oxley/Getty Images


【 2 】


“猪湾事件”之后,美国对古巴实行全面禁运,古美关系继续恶化,开始了导弹危机的前奏。1961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苏联加紧改善同古巴的关系,并在政治,外交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在冷战对峙的态势下,美国也将地处自家”后院“的古巴看作是苏联在西半球扩张的跳板与基地。图为1962年1月5日,古巴哈瓦那,苏制坦克参加庆祝卡斯特罗革命3周年的阅兵式。AP Photo


【 3 】


彼时,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经济和思想政策截然不同的超级大国,不断使用先进武器互相威慑,双方均不排除进行“核首发”的措施。这个战略的目的在于对敌方进行猛烈的第一次核打击,致其瘫痪,无法进行核反击。因此,加快核武器的开发和部署成为了两国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图为1961年11月3日,美国纽约,抗议者头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面具在苏联领事馆前抗议苏联进行核试验。Keystone/Getty Images


【 4 】

当时美苏拥有的洲际导弹技术均可以从自己的国土打击对方国土内的目标。但是这些武器的弱点在于预警时间太长,对方有足够时间采取反击措施。为缩短预警时间,双方必须将核导弹尽量布署到对方领土附近。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这也成为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导火线。图为1961年6月3日,奥地利维也纳,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美国大使馆举行会谈。Ron Case/Getty Images


【 5 】


1962年5月,苏联为弥补美国在欧洲布署中程导弹所造成的战略劣势,开始秘密在古巴布署可以搭载核弹头的SS-4中程弹道导弹,并布署4万苏联士兵来保护古巴,抵御美国的入侵。1962年8月5日和29日,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U-2侦察机以及间谍报告首次在比那尔德里奥省首次发现了导弹发射装置。图为1962年10月,美国侦察机在古巴拍摄到的其中一个中程导弹发射基地。AFP


【 6 】
  


真正的危机从1962年10月中旬开始爆发。10月15日,美国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明确地显示了导弹的存在。这些导弹是布署在古巴东北部圣克里斯托佛附近的SS-4导弹,它们可以打击美国首都华盛顿。图为美国一架P2V“海王星”反潜机正在跟踪一艘装载有核导弹的苏联货船。Getty Images


【 7 】

10月16日,国家安全顾问麦克乔治·邦迪向肯尼迪汇报侦查结果,肯尼迪召集他的执行委员会来讨论各种反应方式。其中包括容忍苏联布署导弹、试图采取外交解决以及军事手段如封港、空袭和入侵。图为美国侦察机拍摄照片显示,苏联货船装载着大量导弹。Getty Images


【 8 】


美国派出6架U-2侦察机拍摄此前发现的导弹发射场,证明当地布署了至少16颗、最多32颗导弹(SS-4和SS-5)。这些导弹的最大射程为4500公里,可以攻击所有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杀伤数百万美国人,预警时间只有五分钟。此外苏联还布署了伊尔-28轰炸机。图为美国侦察机拍摄到的苏联货船。AP Photo/Bob Schutz


【 9 】


10月18日,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赴白宫与肯尼迪举行早先就计划好的会晤。出于策略性考虑,肯尼迪在会晤中没有提到古巴问题,但华盛顿开始不断有苏联大量向古巴出口武器的消息流传。一些美国将军认为必须立刻进行空袭,然后入侵古巴。肯尼迪最后作出抉择:进行封锁。AP Photo/Harvey Georges


【 10 】


10月22日晚上7时,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从10月24日开始对古巴进行封锁。肯尼迪指出,古巴建设的导弹基地可以击中西半球的大多数城市,构成了“对所有美洲国家的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肯尼迪强烈呼吁赫鲁晓夫“停止和取消对世界和平和我们两国稳定关系的这种秘密鲁莽并富有挑衅气味的威胁”,要求苏联放弃世界霸权的计划,结束危险的军备竞赛,从古巴撤走导弹并保持克制。Ralph Crane/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 11 】


10月22日,美国军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大批舰队被移驻到和古巴隔海相望的佛罗里达州沿岸基地,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同时美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争取盟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10月23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会议,投票同意封锁古巴。图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多艘参加集结军舰和潜艇停泊在码头。Lynn Pelham/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 12 】


10月24日,执行任务的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驶入封锁带,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正式开始。美国舰只和苏联舰只首次发生冲突,为了防止冲突升级,美国舰只没有总统的直接命令不许开火。图为美军登陆部队正在集结。Michael Rougier/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 13 】

苏联方面则把美国的封锁照会当作不可接受的文件退还美国驻苏使馆,同时加速了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建设。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警告美国政府“如果轻率玩火应对和平的命运负严重责任”。赫鲁晓夫宣布不接受封锁,但是保证布署的导弹完全是出于防御策略的。图为古巴革命军在美国宣布封锁令后开始集合备战。Keystone-France/Gamma-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


【 14 】


苏联政府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强烈抗议美国侵略古巴和别国的行径,坚决谴责这些行动并阻止美国政府发动热核战争”,并指示它驻联合国代表提出召开安理会讨论美国“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威胁和平”的问题。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则请求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图为古巴革命军搭建防空阵地应对战事。AFP PHOTO


【 15 】

一触即发的核战争令众多美国民众紧张不已。图为一户家庭正在后院安装放射性尘埃躲避所。A.Y.Owen/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 16 】


图为美国民众在地下室储备应急食物和水。A.Y.Owen/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 17 】

10月2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美国大使与苏联大使针锋相对,美国首次展示了苏联导弹发射场的照片证明。AFP


【 18 】


10月26日,赫鲁晓夫建议:如果肯尼迪总统愿意公开宣布不入侵古巴,那么他准备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把导弹撤出。仅隔一天,10月27日,赫鲁晓夫第二封信语气强硬,要求美国以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换取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几乎在同时,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被击落,机毁人亡。整个危机达到了高潮,美国战略航空司令部进入了二级战备状态,仅仅低于全面战争状态。AFP PFOTO/Archivo Nacional 


【 19 】


10月27日,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下了深水炸弹,核潜艇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核导弹,由于大副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舰长、政委、大副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这也是导弹危机中距离核战争最近的一次。这一次,美国一方面同意赫鲁晓夫前两封信的条件,同时发出威胁:赫鲁晓夫必须在24小时内撤出导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图为一架美国直升机低空监视一艘苏联潜艇。AFP


【 20 】


10月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最后,苏联拆除了所有的进攻性武器,正在前往古巴途中的船只也接令回航。至此,古巴导弹危机正式宣告结束。此次危机历时13天,又称“13日危机”。图为11月1日,当美国U-2再次对原先发现的中程导弹发射场进行侦察拍照时,发现导弹已经拆除。AP Photo/U.S. Defense Department


【 21 】


图为美国侦察机11月4日拍摄到的画面显示,古巴马里埃尔港口一批导弹正在等待装载返回苏联。AP Photo


【 22 】
  


图为美国侦察机11月9日拍摄到的画面显示,一艘装载有导弹的苏联货轮启程回国。AP Photo/Bob Schutz


【 23 】


11月26日,肯尼迪亲自探望了U-2机组成员,充分肯定了他们拍摄的照片在危机当中的作用。最后,肯尼迪授予了第4080战略联队总统通令嘉奖,同时给这次古巴导弹危机惟一的牺牲品,U-2侦察机飞行员鲁道夫·安德森颁发了空军十字勋章。图为11月6日,美国通过瑞士驻哈瓦那大使将安德森的遗体运回国内。AFP PHOTO/FILES/HO 


【 24 】


1962年12月29日,导弹危机过去一个半月之后,一百万古巴人在卡斯特罗的召集下在哈瓦那举行集会抗议美国。大国之间的妥协让古巴获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也被国民视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而美苏两国则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类似的危机,并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了美苏热线,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再次改变。Gamma-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


【 25 】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