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美食 > 详细内容
厦门小吃总汇[图文20P]
发布时间:2012/6/15  阅读次数:3927  字体大小: 【】 【】【
沙茶面
                制作过程,是将鸭心、鸭肠、鸭腱、丸子、瘦肉、虾仁、猪腰等配料与沙
茶汤氽熟后,扣在熟水面上,再淋上沙茶汤即成。沙茶汤是用沙茶酱(其中要
加入很多花生粉)调配而成的,先把沙茶酱放入大骨汤中搅匀,置旺火上烧沸
后,改用中火保持小沸,加入精盐、味精而得。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肝、猪腰、
鸭腱、米血、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
的汤料即可。



春卷
  烹制过程及原料:春卷又名春饼,厦人叫薄饼。用面皮包着各种菜肴食用,
作料主要是笋、豌豆、豆芽、豆干、蛋丝、鱼、虾仁、肉丁、海蛎及红萝卜等。
其中豆干丝,越细越好,用油炸过能吸收其中鱼、虾、肉类津液,使饼皮不致被
馅的汤弄湿搞破,吃起来脆嫩甘美,醇甜可口,营养丰富



厦门烧肉粽――
  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多以香菇、虾米、栗子、猪肉、糯米
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鲜粽才下锅烧,吃时配上沙酱、蒜蓉、
红辣酱、调味酱油、芫荽,真是味道可口。需提醒一点,肉粽要趁热吃,否则味
道大减,因此烧肉粽,名副其实。



海蛎煎――
  海蛎煎选用海蛎中的上品"珠蚝"为主要原料,把鸡蛋、地瓜粉和切碎的
大蒜调匀,然后用适量的猪油在锅里煎至两面酥黄。吃时,以蒜泥、芫荽、
沙茶酱等为作料,方能达到香脆细、美味可口之功效。





炒面线――

  炒面线为厦门独特名菜,烹制的方法是:选用上等面线放在七成热的油锅
里炸至赤黄色,捞上盘后用开水烫去油腻待用,以瘦肉、冬笋、香菇为配料,
切成丝炒过,和以扁鱼、虾沥,酌加绍兴酒,然后再把炒过的面线拌配料再炒。
吃时以沙茶酱、红辣酱为佐料。



面线糊

  面线糊系以虾、蚝、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
煮时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糊而不乱,糊得清楚。加工时,除了海鲜作配料外,
还可加鸭血或猪血或以一大串猪大肠放入面线糊中煮炖,使油脂融入其中,
大肠也烂熟,再配上油条,炸葱花、胡椒末作为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



炸五香

  这是有特殊风味的厦门名点,佐餐下酒均宜。它以五花猪肉为主,切成长
方形小块,配上切为粒状的扁鱼、青葱、荸荠,匀以薯粉、味精、酱油、五香
粉,然后用豆皮卷成棒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横切成小块,装盘上桌。蘸
以各色调料,入口香、酥、脆



炸枣
                厦门炸枣分甜、咸两种。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涨12小时,捞起盛入箩
内带水用石磨磨成米浆,灌入布袋,扎紧袋口,榨干水分取出,加入木薯粉,置
案板上用力揉,边揉搓边加入白糖,反复揉,至揉透后,搓成长条。将花生仁炒
熟,去膜,压碎。冬瓜糖切成丁状,放盆内,加入白糖,拌匀做馅。
拿一份剂子用手压成圆片,放入馅心,包紧搓成圆形坯,如此反复。将花生油倒
入锅中,置火上烧至五成热时,将圆形坯放入油锅,炸一会儿即浮起,用筷子翻
面,炸至表面呈金黄色时捞起,入漏勺沥去油即成。此炸枣圆形,色泽金黄,外
脆里软,馅香甜,是泉俗过年过节常做的食品。
还有一种炸枣是包成椭圆形的,馅心可以是甜豆沙也可以是咸豆沙等,另有一番
风味。



圆仔汤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
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
“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
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以糯米为原料,用清水
浸透磨成浆,装入布袋沥干水后,再用手工揉匀成米滋;花生仁炒酥去膜研
成末,加白糖拌匀擀成片,而后切成小块为馅;用米滋包上花生糖馅搓成汤
圆,入沸水锅煮至浮起盛于碗,再加糖而食,香甜爽滑,细腻柔绵,馅香汤
清,十分可口。



鱼丸汤

  厦门鱼丸汤以草鱼为主料,油菜、胡萝卜、芹菜为辅料,姜、盐、白糖、
胡椒粉、淀粉、鸡精、香油为调料。将草鱼宰杀洗净,剁成蓉,加入淀粉、
水制成鱼蓉,用勺制成小丸子;胡萝卜洗净切成片;芹菜切成丝;姜切片;
坐锅点火,放入清水,水开后放入油菜、胡萝卜片、芹菜、姜片,开锅后加
入盐、白糖、鸡精、鱼肉丸,待丸子变成白色时加入胡椒粉,淋上香油即可,
色淡鲜香。



厦门馅饼

  馅饼在厦门是一种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食品。它好在料精工细,选
用优质面粉,二层猪油,上等绿豆,做饼馅的绿豆蒸熟去壳,研得精细,饼皮和
饼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处。烘制时,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内熟外赤不走油。
这样做出来的馅饼,饼皮香酥油润,饼馅冰凉清甜。厦门馅饼以"鼓浪屿馅饼"
最为著名。



同安马蹄酥

  马蹄酥以面粉、白糖、麦芽糖和猪油为主原料,皮、馅揉合后要逐个
贴在炉壁上烘烤(现在改放在铁盘上煎烤)。烤制过程必须于马蹄酥以麦芽
糖为馅,又有麻油炸,有营养,性燥热。闽南一带妇女坐月子多用它作热
补品。马蹄酥同时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同安封肉――

  厦门同安传统小吃。作法:将猪肉(前腿肉)切成方块,约二斤左右,
用方形纱布包扎,放在干净的铁锅,倒上熟猪油,加热,把整块猪肉放到
锅内热炒,加上酱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
栗、虾仁、壕干等佐料,放在锅里焖上两个半小时即可。



麻糍

  鼓浪屿龙头路的三岔口有一种不可错过的小吃“叶氏麻糍”,至今已
有百年历史。在大多数人看来,百年的发展仍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似乎不可
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中年男摊主已是第三代传人。
拉出摊车下面的抽屉,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
合成的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味道
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好吃得很。一元钱,就让海岛上往来的游客有了一
个香甜的回忆。



同安煎蟹
        厦门海鲜,不尝会后悔的。



姜母鸭
        是一道在厦门、台湾都很受欢迎的风味菜肴。选用红头正番鸭、当地
的姜母鸭以及十余种中药材煲制而成。由于红头正番鸭皮薄肉红,无皮下
脂肪,味道香醇,口感清爽,据闻还有消脂去滞的食疗效果。 则说,做
这道菜费时很长,正番鸭胸肉很厚,幸而没什么膻味,用高粱酒专调的汤
汁腌制,起码一整天才入味。



蛏子
        相当常见,手指头大的鲜肉,打火锅、清炒都不错。但是当它的贝壳
布满花线、个头大了一倍之后,我们竟然认不出来了。了解之后才知道,
在厦门吃蛏子分两个季节:“一月吃小蛏,七月吃老蛏”,小蛏跟我们常
见的分别不大,而老蛏则要蓄养两年再吃,贝壳上的“花纹”有如它们的
年轮,标示着它们的资历。 因为肉质肥美,以姜丝、葱花清蒸,即可得
其鲜味,当地人为了不浪费,还会用剩下的汤汁蒸水蛋,与龙虾之下铺面
线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老蛏性寒凉,厨师建议胃寒的人不宜多吃。




鸭肉粥
        说起鸭肉粥,其实对闽南、两广一带吃惯煲粥的人来说,没什么稀奇。
曾在东莞著名的老食街——东街上,随便走进一家挂着煲粥招牌的店铺,
老板娘端出的水鸭煲粥,虽然装在黑乎乎的砂锅里,却也一样的粥靓味足,
吃得人欢欣鼓舞,不知身在何处。
厦门的大同鸭肉粥,已如周庄的万三蹄、杭州的叫花鸡、南京的鸭血粉丝
汤一般,成了到此一游必尝的特色美味,因此各种打着同类招牌的店铺也
遍地开花,分不出谁真谁假。黄橙兄特意载我来到的浮屿大同鸭肉粥,自
然是最正宗的,依然是不起眼的掩藏在一排老式骑楼建筑当中的破旧店面,
依然是昏暗的灯光和看不清文字的招牌,却依然是熟客盈门、坐无虚席。
老板娘麻利地从热气腾腾的大锅中,盛上一碗呈淡褐色的靓粥,浓稠却见
得米粒颗颗分明,再根据你的选择加上猪大肠、鸭肠、鸭腿、鸭肉、鸭胗、
鱿鱼须、猪血、牡蛎等配料,迫不及待的来上一口,怎一个“鲜”字了得!
边品粥,边品尝里面卤得鲜甜入味的鸭腿,真是人间至味啊。本地人地道
的吃法,还要剪上一支油条,浸足鸭粥入口,更是别有风味。
鸭肉粥的制作方法是将杀后洗净的鸭子、鸭心、鸭肝、鸭腱加入香料用大
锅文火慢卤,卤得的汤加入煮好的稀饭中,而卤过的鸭肉等又可捞出切小
块,供食客自选。据说,附近的居民都是这里的老食客,不少人养成了天
天来此吃上一碗的习惯,由于全天营业,许多开夜车的司机和迟睡的人都
会到这里吃夜宵,生意火爆时,一天竟能卖出400碗以上。




花生汤
        是厦门风味独特的甜汤佳点,清甜爽口,滋补润肺。厦门方言有一句:
“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甲要死。”它谜一般地揭出花生为人人
所喜爱。闽南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 自然、风趣的笔触抒写了花生
的多种烹调和吃法。        
花生汤润肺生津,比之药膳也有食疗之效,价格便宜,家家吃得起,老少
都能吃。厦门的花生汤最著名的是位于中山路头的黄则和花生汤店,距今
已有五十多年历史。黄则和的花生汤,不仅本地有声誉,在外来旅客、港、
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中,也早已闻名。        
要烹调好吃的花生汤,先将花生仁放在桶里,用热开水冲泡5分钟左右,
掌握能脱膜为准,立刻沥干水分,趁热用小木板揉搓脱膜,接着将膜除净,
拣去臭仁、黑仁,再将纯净的花生仁倒入锅里烧炖,掺入微量纯碱粉,加
入清水,开始火候要旺,至花生仁呈乳白色时,转入低微温火,密封锅盖,
直至烂。    焖好的花生仁,一般每斤花生仁掺白糖8两,开水6斤,盛14
碗,焖好的花生仁和白糖、开水调和后,要再煮沸使白糖溶化。    品尝
花生汤时,如配上酥脆的油条或槟榔芋块,更会感到甜中有香,舒心可口,
别有一番家乡味。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