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礼仪 > 详细内容
南国的两面:江南vs岭南
发布时间:2020/5/28  阅读次数:1709  字体大小: 【】 【】【
在中国人的日常语境当中“江南”与“岭南”不仅是对一片土地的称呼。南国的这两副面孔,究竟有着怎样的相似与不同。

江南,长江以南
岭南,五岭以南
两地的方位都清楚地体现在字面上,前者南,后者南上加南。
江南
长江天堑,隔限南北,这条世界第三长河,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今天长江的江面上有百桥飞架,但在千百年前,其两岸的交流只能依赖古老的渡口,南方诸省也孤悬在北方主流文明之外,发展出独特的江南生态。
  
岭南
“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岭南之“岭”即五岭,是湘桂赣粤交界地带五座大山的合称。它们虽然并非一个连脉延绵的整体,1000米左右的平均海拔也算不上高峻,但五岭与周围群山共同组成的南岭山脉,却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划分出了岭南这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江南、岭南分别代表了南方的两种气候类型,两地的温度、湿度、季节体感不尽相同,以至连雨水都有各自的名字。
江南
长江到南岭之间,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区,江南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雨丰沛,伏旱酷热,冬季阴寒。
  
南京鸡鸣寺路,阴沉多雨的江南春
在初夏,正值梅子黄熟,江南还会迎来梅雨季节。
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上,南方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了锋面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墙面挂水,地面湿滑,器物生霉,梅雨是江南人不那么愉快的记忆。
  
浙江绍兴,一位老奶奶正在制作梅干菜
岭南
南岭赋予了岭南独特的气候。北回归线附近本就有着充沛的阳光,冬季南下的西北季风又被南岭部分阻挡,岭南地区因此保持着较稳定的气温,全年温暖,冬短夏长,不见雪霜。
  
广西柳州
而南岭又不像秦岭那样高大,在每年4-6月的华南前汛期,冷空气就会翻过南岭与来自东南海面的暖湿气流交汇,产生大量持续性的锋面降水,雨量在端午前后达到鼎盛,此时江河水涨,正是龙舟竞渡的赛场,故民间把这时期的降水唤作“龙舟水”。


历史上的江南与岭南其版图始终在沿革与流变,经历着一场西向东、广到狭的进化,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与岭南首次出现于一级行政区划地名中都发生在唐代。
江南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泛指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南与湖北南部,而确切的江南概念直到唐代才形成。
唐太宗以山川形便原则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落在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迤东直至海滨。
两宋时期,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被划归为两浙路
近代江南的轮廓这才有了端倪
  
唐时江南
岭南
在历史地理的意义上,我们一般说秦设南海、桂林、象郡将岭南纳入帝国的版图,尽管彼时这片区域尚未被叫作岭南,但建构“岭南”的进程是从这时开始的,到了唐代,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的设立让岭南二字终于清晰起来,在地图上有了确凿的边界。唐懿宗时代,岭南道又被分为东西二道,岭南东西分治的传统也自此而始。
  
唐代岭南道

近世以来,江南、岭南都是中国经济的翘楚,它们总与“物阜民丰”联系在一起,承载着中国人关于“宜居”的期待。
江南
早在唐代,长江以南的富庶已然崭露,“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靖康之乱,宋室南渡,官僚、商贾、文人、宗族皆避居江南,为江南的崛起提供了前提条件。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松常嘉湖诸府地区(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
已经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共同体,被冠以“五府”之名,是声名显赫的“东南财赋重地”。
  
在江南,遍地开花的染坊
今天,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圈,担当着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江南不仅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更是当代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极。
  
杭州
岭南
岭南曾长期背负化外、瘴疠等负面标签,被五岭围限,遭中原冷落,直到唐代开元盛世名相张九龄在大庾岭督造了通衢南北的梅关古道,岭南给世人的印象才发生了变化。
盛唐时,中国与海外通商日益频繁,广州成为重要的海上交通门户,梅关古道因此流转着无数奇珍异宝,“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岭南成为了中国对外联系的窗口,日益繁荣起来。
  
梅关古道拉开了岭南富甲一方的帷幕
到了明清,岭南迎来了商贸的勃发,广盐北销,商税矩万,在清 政府的海禁政策下,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特区。
岭南不再象征着偏远和瘴疠,而成为一个与江南并列的强势地域概念,这份关于财富的荣耀,至今仍在珠三角城市群延续着。
  
入夜后,珠三角和长三角灯火辉煌

方言的腔调赋予土地以鲜明的记号。其实在江南、岭南并不只有一种方言,但吴语与粤语无疑是其间的最强音。
江南
春秋时期,吴地兴起吴国和越国,两国治下的土著居民多为百越人,操持侗台系统的古语。后来吴语和越语随吴越统一而合流,在与古楚语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现代吴语的前身。晋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著称的吴歌,歌中女性以“侬”自称
“吴侬软语”于是成为吴语的别称,流转在江南的烟雨中。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
岭南
粤语,既传统,又潮流,它承继了古汉语的衣钵,留存着古百越语的遗风,不仅吸纳了不少来自别国的词汇,还极大补充了现行普通话的语料库。九声六调宛若音律,奇趣俗语层出不穷,伴随着上世纪香港音乐、影视的流行,粤语也拥有了更卓越的文化影响力。
  
广东省内的粤语片区
  
粤剧,以粤语演唱

历代文人笔下的江南与岭南,代表了那个时代对这两个词的普遍理解。诗歌是封存语义的标本,诗人是词语使用的模范,循着古老的诗篇,我们得以感受南国的况味。
江南
江南的美是文学性的,古往今来有太多文人墨客停驻于此。描摹风景,歌咏热爱,把江南变成了一个极富画面感的词汇。一提到江南,我们就想到诗,想到小桥流水,想到依依杨柳,想到无数专属于江南的意象。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
岭南
在梅关古道上行走的除了往来的商客使节,还有无数遭遇贬谪的唐宋文人。左迁岭南也许是诗家的不幸,却是岭南在开放路途上的福音。
来自中原文化圈的饱学之士赶赴岭南,用精彩的诗文重塑了岭南的形象,为中原人士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岭南图景。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夜酒朱明馆,参星倚户开。梅花须放早,欲梦美人来。
——汤显祖

江南与岭南的建筑堪称图腾式的存在,它们的风格是如此强烈,成为一张张最亮丽的地方名片。
江南
水乡是江南天然的后缀,“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古典民居,将亲水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檐廊、马头墙、粉墙黛瓦
无数江南元素和谐地营造出水乡的面貌
色调雅素,风景如画
  
嘉兴乌镇
  
无锡南长街
岭南
无论是明清的书院祠堂,还是近代的商住骑楼,无论是高大恢弘的镬耳屋,还是精巧秀丽的岭南园林,千姿百态的岭南建筑,
既有绵承千年的传统艺术,又有推陈出新的革变意识。
  
东莞可园
  
开平碉楼

脚未至,风味先至
江南、岭南之所以如此可爱,当然还因为有无数美食的加持,好味难写,君且看图解馋。
江南
  
东坡肉
  
苏式面
  
大闸蟹
  
小笼包
岭南
  
艇仔粥
  
牛肉丸
  
叉烧肉
  
各种早茶点心
江南与岭南,肇端于中原人自内而视的他指,却最终成为南方人光荣的自称。
这两个古老而长青的区域概念,承载起关于环境、经济、文化等诸多联想,它们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时空观里,同行,较量,成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