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美文 > 详细内容
明末清初文化名人--李渔。
发布时间:2021/9/28  阅读次数:1115  字体大小: 【】 【】【
明万历年间,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金瓶梅》问世,轰动一时。

这并不奇怪,以往那些唐诗宋词散文之类的东西,过于高雅,基本上是文人的专利,只有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才真正属于我们劳动人民。

《金瓶梅》与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并称“明代四大奇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特别是《金瓶梅》,出版商一版再版,供不应求。

为啥《金瓶梅》这么火爆?

这个我也说不好,反正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平民,雅俗共赏,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当然,主要是男性读者,比如平时根本就不看书的王建国,说他至少看了八遍。

书写得好不好,读者最有发言权,既然人民有这方面的需求,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把握机遇,紧跟市场,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清朝初年,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充斥大量色情描写的章回体小说《肉蒲团》诞生了,一上市,瞬间被抢购一空,读者反映:嗯,这个,比《金瓶梅》还好看。

很快,《肉蒲团》就被有关部门列为禁书,全面下架、收缴、查封、销毁。

其实,不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肉蒲团》都远不及《金瓶梅》,之所以火爆,主要是因为,它在历代都被视为“淫邪之作”,一直在禁封之列。

好多东西就是这样,不禁还好,一禁就红。

那么,这本宅男必备的《肉蒲团》到底是谁写的呢?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作者并非专门写小黄书的三流作家,而是一位大咖,我们上学时候,还学过他的一篇散文叫《芙蕖》,还记得吗?

对,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出版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家,文化产业的开拓者,休闲文化的倡导者,公认史上跨界最成功的文化名人——李渔。

1
李渔,原名李仙侣,号笠翁,浙江金华人,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

父亲做药材生意,家里每天人来人往,母亲怕影响李渔学习,效仿孟母三迁,让李渔从家里搬出来,在外面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让他免受干扰,专心学习,备战高考。

明崇祯八年,李渔参加童子试,也就是专门针对16岁以下少年举办的科举考试,首战告捷,高中“五经童子”。

街坊邻居都说,你看人家老李,孩子多争气,将来肯定有出息。

老李嘴上跟人家客气:哪里哪里,孩子运气好,蒙上的。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觉得以小李这个开局,唯一要发愁的是,将来到底是上北大还是上清华?

崇祯十二年,李渔29岁,参加乡试科举,出人意料,落榜了。

考前一练二练三练每次都700分上下,成绩稳居年级前三名,结果最后连三本线都没过,你说搁谁身上能受得了?

深受打击的李渔十分消沉,在极度苦闷中,他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

想自己堂堂五经童子,少年学霸,也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如今已三十高龄,仍一事无成,不由感慨万千,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一首咏怀:

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

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待花封心急,忘却生辰。听我持杯叹息,屈纤指,不觉眉颦。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好多人劝李渔,一次高考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应该振作起来,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崇祯十五年,李渔再次赴杭州应试,万万没想到,这竟是大明朝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国内外形势风云突变,满清入关,势如破竹,铁骑很快逼近江南,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生死存亡之际,谁还有心思搞科举?试卷虽然交上去了,但高招办已经没人上班了,考生最后连自己考了多少分都不知道。

李渔万念俱灰,在父母坟前,作诗感叹:

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

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生逢乱世,李渔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理想彻底破灭。

2
清顺治三年,清军占领浙江金华。

李渔顺应时代发展,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他在家乡弄了块地,亲自设计,亲自监理,修建了一处园林,亭台楼阁,湖水假山,一应俱全,自诩可与杭州西湖比美,取名“伊山别业”,准备效仿王维,隐居园林,了此一生。

园子里种点儿菜,养两条狗,养几只鸡,几只鸭,几只鹅,每天摆弄摆弄花花草草,喝喝茶,看看书,钓钓鱼,晒晒太阳……这种悠闲自在的日子,大概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吧。

看上去很美,其实,你试试,时间长了,也觉得乏味。

住在偏僻的农村,信息滞后,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世界那么大,难道不应该趁着年轻,投入更广阔的生活,体验更丰富的世界吗?

顺治八年,40岁的李渔变卖了园林和所有家产,举家迁往杭州。

具体到杭州干啥?李渔也没太想明白,先过来再说,大城市的机会毕竟多一些。

许多事情不是等你想明白了再去做,而是先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想明白的。

李渔到杭州,首先面临的是生计问题。

虽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现金流看起来很充足,但杭州的房价你也知道,二环内买了套房子,然后装修,添置家具、家电,再买辆车,等把一切收拾停当,手里基本上就没剩几个钱了。

怎么办?进体制内找份工作?这个绝不考虑,虽然被迫留了辫子,但我心依然是大明心,岂能委身满人,这点儿底线和节操还是要坚守的。

那段时间,李渔走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对各行各业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终于找到了一条既适合自己的特长,又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写作。


3
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那些高雅的诗词散文,写得再好又能怎样?阳春白雪有多少人喜欢看?看看网上那些10万+的爆款文章,有哪个能称得上文学作品?当今社会,流量才是硬道理。

在杭州,大家最感兴趣的,不是唐诗宋词,也不是散文,而是戏剧和小说。

不论身份地位,也不论学历高低,大家人手一本《故事会》,越通俗,越畅销;越接地气,越受欢迎。

这些通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历来为正统文人所不齿,要搁以前,李渔也看不上。

但是,时代不同了,由于此类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所以,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欢迎。

主抓意识形态的部门也是干生气没办法,你管得了作品获奖不获奖,你还管得了群众爱看啥吗?

李渔正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经过认真思考,他毅然决定,放下文人的清高,改弦更张,变雅为俗,全身心投入通俗文学创作。

几年来,他以旺盛的创作力,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意中缘》《玉搔头》等轰动一时的传奇和剧本,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并将这些作品收录在了《无声戏》和《十二楼》两部小说集中,出版发行。

李渔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不管是北大中文系博士,还是识字扫盲班学员,都能看得懂。故事新颖,情节离奇,布局巧妙,语言生动,雅俗共赏。

李渔说:“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爱情是文艺永恒的主题。在戏曲创作方面,李渔迎合观众喜好,专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一改以往“重曲轻剧”的传统,在剧本中大量穿插人物对白,就连不爱听戏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他将创作的十个剧本编辑成册出版发行,合称《笠翁十种曲》,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戏剧界称李渔“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

此外,李渔还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他创作的剧本,几分钟一个包袱,整场演出,观众笑声不断,差不多就是清朝初年的德云社。为此,李渔曾作诗阐述自己的创作主张: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

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大家花钱看戏,就为图个高兴,你总唱《窦娥冤》怎么行呢。


4

作为一个成功的畅销书作家,李渔笑傲文坛,稿约不断,稿酬也水涨船高,连续多年位居作家富豪榜榜首,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依靠“卖赋糊口”的专业作家。

那部毁誉参半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肉蒲团》,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李渔火爆文坛,难免遭人嫉恨,大家都是作家,凭啥你的文章阅读量那么高,粉丝那么多,还挣那么多钱?看看你写的那些东西,都是啥?庸俗、低俗、媚俗,“有文无行”,三俗代表,简直就是我们作家的耻辱。

李渔从不与这些所谓正统作家争辩, 依旧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生前荣辱谁争得,死后方明过与功”,爱咋咋地,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所谓名誉,都是身外之物,李渔根本不在乎,只有一件事,让他无法忍受。

对,就是盗版问题。

李渔的作品流传甚广,获利颇丰,谁看了不眼红?一些不法书商大量私刻翻印,署名“李鱼”、“李渔名”、“笠翁著”等各种假冒作品也大行其道,别的不说,光是《肉蒲团》,市面上就有18个版本,里面还各种添油加醋,细节描写之直白,之露骨,之大胆,连原作者本人看了都脸红心跳。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李渔的著作权,更极大影响到他的收入。

为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李渔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出严正声明: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渔与各类盗版行为做着艰苦的斗争,可以说,李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版权意识,并为之抗争的作家。

由于整个社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淡薄,盗版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南京方面,几乎就是盗版的大本营,为了便于交涉,康熙元年,李渔索性离开杭州,举家迁往南京。

5
此时的李渔早已今非昔比,可谓财大气粗,在南京黄金地段全款买下一处带院子的豪华别墅,取名“芥子园”。

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作品,李渔干脆成立了芥子园书铺,进军出版界,自己写的书,自己印刷,自己出版,自己发行。

除了出版自己的作品,芥子园书铺还高举弘扬通俗文学的大旗,编辑出版了大量通俗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由于书铺紧跟市场需求,善于把握商机,始终把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快成为国内出版界的一面旗帜,芥子园书铺历经两百多年历史,长盛不衰。李渔本人,也被视作国内出版业早期的巨头之一。

在南京,李渔一手抓文学创作,一手抓文化产业,个人声望和财富收入与日俱增。

作为文化界的名流,李渔交际甚广,相识满天下,这其中,既有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也有三教九流的江湖人士。

比如内务府江宁织造曹玺,就是李渔的多年好友。说曹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有个曾孙后来比较有名,叫曹雪芹,也是畅销书作家,喜欢写言情小说,我爱你你不爱我你爱他他不爱你爱我那种,总之就是乱爱一气,作品很受欢迎;

还有一个叫蒲松龄的年轻人,也是个落榜考生,也是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写些个神呀鬼呀之类非主流的东西,虽然跟李渔年龄相差足有30岁,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爱好,让两人结为忘年之交。

类似的还有很多。

这么说吧,只要是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特别是混文化圈艺术圈的,几乎都是李渔的座上客。

丰富的人脉关系,既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他的文化产业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

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不愁吃不愁喝,早点退休,安享晚年不好吗?为啥还要每天在外面奔波忙碌?

有这种想法的,基本上都是你我这种没出息的人。

真正的成功人士,人家干事儿不光是为了挣钱,到底为啥,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反正人家就是闲不住。

李渔就是这样一个人。

康熙五年,已经56岁的李渔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自己创作的戏曲剧本,为什么要让别人拿去表演?为什么不组建一个戏班,自编自导呢?

主意已定,李渔把书铺的工作交给助手打理,自己二次创业,转身投入戏班的组建工作。

为此,他详细考察了各地戏剧团的演出经营状况,一面在各地考察,一面挖掘戏剧人才。

在山西临汾,他花重金挖来了年仅13岁的花旦小乔;在甘肃兰州,又把擅长扮演小生,同样13岁的小王姑娘签约到了戏班。

当年,万众瞩目下,李家班组建完毕,正式宣布成立。

李渔自任班主兼总导演,事无巨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对乔王二姬更是倾尽全力,悉心栽培,有时忙了一白天,晚上还不顾劳累,把小演员叫到自己房里,言传身教,通宵达旦。

在李导的谆谆教诲下,两个小姑娘进步很快,事业上,二人珠联璧合,成为戏班的金童玉女,票房保证;生活上,二人也与李导萌生了深厚的感情。

没错,乔王二姬后来都成了李渔的小妾。

怎么了,这种事儿,在演艺圈很新鲜吗?年龄咋了,在伟大的爱情面前,年龄是问题吗?

戏班主要演出李渔的作品,以金陵芥子园戏院为中心,在各地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全国九州,历其六七”。

一流的剧本,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就是最有力的票房保证,剧团所到之处,几乎场场爆满,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几年来,李家戏班不但让李渔红遍全国,也为他赚取了更多的财富,客观上,也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事无常,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

就在李家班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康熙十二年,年仅19岁的台柱子乔姬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第二年,戏班的另一台柱,王姬也因病去世了。

男女主角双双离世,这戏就唱不下去了,李家班从此一蹶不振。

而对李渔来说,这种打击更是双重的,两个事业上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好伴侣,先后撒手人寰,让年过花甲的李渔痛不欲生。

在无尽的哀思中,他先后写下《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重过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后断肠诗十首》《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等悼念诗文,称“自乔姬亡后,不忍听歌者半载。舟中无事,侍儿清理旧曲,颇有肖其声者,抚今追昔,不觉泫然。”

回想当年,初次相见,小乔长长的乌黑发 ,一双眼明亮,风华模样,落落大方,让李渔心神荡漾,一见倾心。

如今,佳人已逝,物是人非,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

各事纷纷一笔销,安心蓬户伴渔樵。

赠予宛转情千缕,偿汝零星泪一瓢。

偕老愿终来世约,独栖甘度可怜宵。

休言再觅同心侣,岂复人间有二乔。

7

戏班解散后,李渔再也无心打理生意,闲居在家,着手总结整理自己的戏剧理论和生活感悟,并将其编辑成书,取名《闲情偶寄》。

这是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全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分,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中的词曲、演习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分,是李渔的品质生活之道,从园林布局,到花草虫鱼;从古玩收藏,到美容装扮;从珍馐美味,到养生休闲。无所不含,包罗万象。我们中学课本收录的那篇《芙蕖》,便出自《闲情偶寄》。

除此之外,李渔还有一项重大贡献,就是《笠翁对韵》。

以往谁要是写个诗对个对联啥的,大家都感觉高深莫测,李渔通过《笠翁对韵》告诉大家,对仗押韵没啥了不起,这里面有规律可循,比如: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

全书分上下两卷,按韵分编,保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出版后,深受社会欢迎,成为广大学子的文学启蒙读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康熙十六年,为了方便儿子在原籍参加高考,66岁的李渔又搬回杭州居住。在搬家过程中,老李一个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了下来,伤了筋骨,从此卧床不起。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680年正月十三,李渔病逝于杭州,享年69岁。

作为一个文化名人,李渔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艺术杂家,也是一个风流潇洒的生活玩家,外表看,李渔豁达开朗,超然洒脱,跨界发展,游刃有余,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其实,内心深处,李渔也有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矛盾和挣扎。

晚年时,李渔经过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曾写下一首词,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深刻的总结:

过严陵,钓台咫尺难登。为舟师,计程遥发,不容先辈留行。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同执纶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轻。不自量,将身高比,才识敬先生。相去远:君辞厚禄,我钓虚名。

再批评,一生友道,高卑已隔千层。君全交,未攀衮冕;我累友,不恕簪缨。终日抽风,只愁载月,司天谁奏客为星?羡尔足加帝腹,太史受虚惊。知他日,再过此地,有目羞瞠。

8

作为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李渔的长篇小说《肉蒲团》被禁后,一直在地下以手抄本的形式秘密流传,目前最完整的手抄本,保存于日本东京大学。

进入二十世纪,《肉蒲团》曾被多次搬上大银幕,是的,你们最喜欢的舒淇、李丽珍、叶子楣等明星都出演过女一号。

公元2011年4月14日,根据李渔小说改编的3D版《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在香港上映。上映仅一周,票房就超过了《头文字D》,最终以4100万港币,成为2011年港产片年度票房冠军。

在台湾,《肉蒲团》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以1700万新台币票房,成为台湾地区港产电影冠军。

随后,影片在韩国、日本、澳洲等地上映,不断掀起收视狂潮,在澳大利亚又刷新了华语片在澳洲的票房纪录。

遗憾的是,由于影片尺度过大,内地并没有引进此片。
上一篇:盘点电影中那些著名的风尘女子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