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奥地利民族众多,为何只与匈牙利建立二元帝国
发布时间:2022/3/21  阅读次数:2072  字体大小: 【】 【】【

19世纪的欧洲,英国、法国、奥地利、俄国是当时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建立单一民族国家成为了一时欧洲的政治风向。

曾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德意志都掀起了“民族统一”浪潮。然而,伫立于中欧的庞大帝国——奥地利帝国却“逆国际风向”。

▲1829年的欧洲局势

奥地利帝国囊括了德意志人、匈牙利人、西斯拉夫人(捷克、波兰)、南斯拉夫人(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民族。

其中,德意志人是奥地利帝国的主导民族,但人口占比也仅只有全国的23%左右。

▲民族众多的奥地利

19世纪后半夜,德意志人为主导的奥地利帝国,选择与第二大的民族——匈牙利马扎尔人(人口占比20%)签订契约,把匈牙利人提升到与德意志人相等的地位,构建一个“二元制”的多民族帝国,即“奥匈帝国”。

奥地利帝国的德意志人为什么愿意“放权”,提升匈牙利人的地位?而民族众多的奥地利,为什么只找了匈牙利人,其他民族的地位如何?


一、从公爵到皇帝


在欧洲中世纪,中欧地区由皈依天主教后的德意志人(日耳曼人一支)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

神圣罗马帝国保留了德意志部落选举的文化,皇帝由几个大诸侯选举产生。大诸侯们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往往会选择自身实力很弱的领主来当皇帝。导致中央权力孱弱,诸侯林立。

▲神圣罗马帝国

同时,帝国也面临外族的侵袭。当时还未皈依天主教的斯拉夫人从东欧大草原向西,严重威胁了帝国的安全。

西斯拉夫人有两大分支。一支深入德意志地区后皈依了天主教,因为实力强大,在9世纪受神圣罗马皇帝的分封,成为一个边境国王。封地为今天的捷克(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

▲捷克人是神圣罗马帝国里唯一的斯拉夫民族

西斯拉夫人的波希米亚王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唯一王国,地位远高于一众德意志公爵。

波西米亚的捷克贵族广泛接纳德意志文化,学习德语,和其它斯拉夫人明显的区分了开来。

▲昔日的德语城市——布拉格

西斯拉夫人的另一支则定居在了今天的波兰。他们10世纪左右皈依天主教后,建立了波兰王国。此后波兰作为东欧的贸易中转站,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波兰文化。

另一个来自东欧的草原游牧民族——马扎尔人,也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边境。

它们于9世纪扫荡了今天匈牙利境内分裂的部落,并在1000年皈依了天主教,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教皇交好,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东欧地区一个实力强悍的国家。

▲中世纪匈牙利王国位置

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着充满动荡和混乱。奥地利这样的边境诸侯往往实力孱弱,成为了诸侯们理想的皇帝候选人。

1273年,为了遏制彼时不可一世的帝国皇位觊觎者——波西米亚的奥托卡,德意志诸侯拥立名不见经传的哈布斯堡家族为皇帝,并将边境诸侯奥地利公爵的位置封给了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神罗皇帝皇帝鲁道夫一世

哈布斯堡家族却借此机会,不仅击败了波西米亚的奥托卡,还成为了名声显赫的神圣罗马帝国大诸侯。

不同于以往的皇帝,哈布斯堡家族作为一个边境侯积极拉拢其它帝国内的诸侯,却也不立志削弱其他诸侯的实力,这样的举措深受帝国内诸侯们的青睐。

哈布斯堡家族也借此机会广泛联姻,这让哈布斯堡家族的后代根据天主教继承规则拥有竞争多个国家王位的条件。

14世纪末-15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尔干,向天主教世界的发起猛烈的冲击。1444年,波兰人和匈牙利人联合组织了十字军远征土耳其,遭到惨痛失败,波兰匈牙利共同的国王在此役战死。

▲奥斯曼与十字军的瓦尔纳之战

1526年,奥斯曼再次西进,占领了匈牙利,再杀死了一位国王。

同为天主教阵营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借此机会入主匈牙利,获得了当时匈牙利国王拥有的“匈牙利国王”和“波西米亚国王”两个头衔,成为波西米亚和奥地利共同的统治者。

▲匈牙利(黑圈内)被一分为三

虽然哈布斯堡家族理论上是匈牙利国王,但匈牙利的领土大部分在土耳其的控制下。

1684年,奥斯曼西征兵败维也纳,奥地利在波兰的帮助下乘胜追击,以匈牙利国王的名义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基本收复了匈牙利王国的领土,实力大增。

▲维也纳之战

哈布斯堡家族充分尊重匈牙利本土贵族自治的原则,对匈牙利的内部事务不闻不问,让匈牙利的贵族对哈布斯堡家族充满好感。

此后哈布斯堡每当陷入危机之时,匈牙利贵族都会给奥地利提供充足的兵员和战争经费。双方利益密不可分。

北面的波兰在建立波兰立陶宛联邦后有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波兰也面临和神圣罗马帝国一样的王权不足的问题,在17-18世纪陷入了频繁的内乱,实力大不如前。

波兰原和奥地利交好,但当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和普鲁士已经很明显的摆出要两路夹击,瓜分波兰的态势时,奥地利为了制衡两者,也参与到了瓜分波兰的行列中,获得了今天波兰的南部地区。

奥地利认为获得的波兰地区仅有制衡普奥的战略意义,而没有太多的经济利益,因而也采取了比匈牙利地区更甚的自治政策。

▲俄普奥瓜分波兰

此时,未来奥匈帝国的领土轮廓已经基本显现。除去的捷克人和匈牙利人外,在巴尔干地区还有一些南斯拉夫人存在。

南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文尼亚人,很早就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边境。它们很早就自行决定要求加入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保护他们免受意大利人的占领。在这段期间,斯洛文尼亚人的文化也有大幅变化,变得和奥地利德意志人别无二致。

南斯拉夫民族的另一支——克罗地亚人则是属于匈牙利境内的自治少数民族。它们和意大利人多有来往,有明显的意大利特色。

▲克罗地亚在奥地利帝国的分布

地位最低的南斯拉夫人是塞尔维亚人。他们在匈牙利南部多有分布,几乎没有自治权力和国内的政治权利,作为匈牙利贵族庄园中的农民艰难的生存,实力羸弱。

如此一来,哈布斯堡主导的多民族“金字塔”已经形成。顶端为德意志人,其次是波西米亚人(捷克人)和匈牙利人、再次是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波兰人,底层为塞尔维亚人。


二、帝国危机


在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中,原本破碎的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同样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邦联。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将原本各处的头衔重整一处,家族控制的奥地利、以及其东南部的诸多民族成为了后来“奥地利帝国”的“基本盘”。

▲1815年的欧洲,红线内为德意志邦联

祸不单行,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后,哈布斯堡对德意志的影响逐渐下降,普鲁士崛起成为主导德意志局势的新兴力量。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未来德意志的前途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拿破仑将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散播到欧洲各个角落,传递了一条对奥地利帝国无比致命的信息——民族主义。

▲拿破仑的入侵

奥地利帝国原本就民族众多。拿破仑战争后,奥地利又获得了意大利北部大量领土,意大利人的涌入,让奥地利的民族问题更加复杂。

▲帝国境内少数民族名族分布一览

复杂的民族构成让奥地利很快收到恶果。1848年,全欧爆发民族主义革命,奥地利帝国成了“重灾区”。

▲美泉宫,昔日奥地利的政治中心

南面的意大利骚乱不断,捷克和维也纳示威不停,匈牙利更是公开寻求自建政府。

内乱不断,帝国危如累卵,连马克思笔下的反动头目,奥地利名相梅特涅都被迫出逃流亡,最终依靠欧洲“反动”核心俄罗斯的军队直接介入镇压,才最终解决问题。

▲匈牙利起义

奥地利皇帝在危机中被迫退位,禅让给家族中表现优异又年轻的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弗朗茨为了缓和矛盾,通过奥地利首部宪法,承诺民族平等,赋权捷克人和匈牙利人。

作为德意志的大诸侯和欧洲列强,此时奥地利的外交思路依然是占据北意大利和南德意志,分别向南压制法国在意大利的影响力,向北压制普鲁士,并维持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导地位。

拉拢捷克人和匈牙利人不过是服务奥地利主导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宜之计。

1866年-1867年,普鲁士和意大利撒丁王国以统一德国和意大利的名义,从两路向奥地利发起进攻。

战争中,奥地利惨败于普鲁士和撒丁,奥地利统一德意志的计划破产,导致普鲁士和撒丁王国分别主导建立了单一民族国家的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奥地利自此失去了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影响力。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奥地利被“踢出群聊”

战争的失利也让奥地利的虚弱暴露无遗。很快,奥地利帝国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也宣布独立,奥地利无力东顾,只能放任其自行决定去路。

不过,匈牙利在经历喜悦之后,却也认识到独立后的自己外交处境极为艰难。

东边是无时无刻不希望扩张的俄罗斯,南面是依然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西北面的德国很快也会南下接管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仍然是落后农业国的匈牙利断然无法承受住这些国家的压力。

▲1867的奥匈帝国

退而求其次,如果和匈牙利和奥地利哈布斯堡保持某种意义上的联合,不仅能和奥地利共同保持欧洲列强的地位,力保国土不失,还能借助奥地利先进的科技带动自身的发展。

匈牙利唯一需要的就是和奥地利签订一份让匈牙利享有高度独立自主地位的共治条约。

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经历了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连续失败,也在积极探索以任何形式保留哈布斯堡家族产业形式的新模式,维持奥地利在欧洲的列强地位。

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够挽留匈牙利,对奥地利与哈布斯堡家族的未来都会是极大利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联合,已然成为了双方互利共赢的选择。现在,奥地利的皇帝要和匈牙利的贵族研究用何种方式拼凑未来的奥地利-匈牙利。


三、铸造皇冠


对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宫廷来说,一份加强民族间平等互利共存的宪法已经是势在必行。

不过,既然考虑到了匈牙利的马扎尔人,是否要将斯拉夫人纳入考量?国内的斯拉夫人又派系林立,是否也应该分而治之?

▲奥地利帝国内各种民族和语言使用者占比

出于种种考虑,一共提出了共计六种多元帝国的组成方案。

▲六种方案

在这六套方案中,除方案一外,方案二和三分别受到匈牙利贵族和奥地利皇储斐迪南的青睐

匈牙利认为将捷克从奥地利中分离出去能够显著削弱奥地利的地位,间接提升匈牙利的地位。

同时,彼时的奥地利皇帝的三大头衔分别是波西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大公,如此分化也符合封建法理。

▲象征匈牙利王位的圣史蒂芬王冠

奥地利皇储斐迪南认为斯拉夫人在奥地利境内人口众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

提升斯拉夫人地位并建立斯拉夫人自己的王国能够有效遏制马扎尔贵族的扩张,并未将来在南斯拉夫地区扩张打下基础。

▲皇储斐迪南

讽刺的是一心为斯拉夫人谋利益的斐迪南皇储最后死在了他心心念念的斯拉夫人的枪下,揭开了一战的帷幕。

由此可见,方案二和三都或多或少的损失双方的利益,引发双方不满。同时,双方又有一个默契共识,即马扎尔人和德意志人应该是这个帝国的一等公民。

在这种情况下,方案一最终胜出,伴随而生的就是《1867奥地利-匈牙利妥协方案》。根据妥协方案,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同时担任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

▲约瑟夫·弗朗茨年轻时

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在奥匈帝国境内享有完全的独立平等地位,同有各自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权。

匈牙利人和奥地利人拥有平等的地位,但不能同时持有两国的护照,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帝国境内要么是匈牙利王国公民,要么是奥地利帝国公民,而不能同时是匈牙利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公民。

两国还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不过数量很少,属于类似武警的警卫部队。

作为各自的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独立签订贸易协定。奥匈帝国设立中央政府管理财政与外交。其中的财政,由奥地利和匈牙利按照比例分摊,仅限于国家外交上的开支。对外以奥匈帝国为主体,进行外交活动。

▲奥匈帝国国徽

奥匈帝国又直辖一支奥匈帝国军队,最高指挥官为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虽然其中的编制匈牙利和奥地利完全不同,但是由中央统一调度。

此外,奥匈帝国拥有一个奥匈帝国中央议会,议员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进行指派,但是这个议会并不决定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作为类似两国促进和谐的机构存在。

每隔十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再在奥匈帝国的主持下召开奥地利、匈牙利妥协机制谈判,就过去的状况对两国之间的契约进行调整。

双方领土范围内的管辖方式自行决定,中央政府无权干涉。因此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建立了针对捷克人、波兰人和克罗地亚人的自治区。三个民族对方案也基本没有太多的异议。

▲奥匈帝国区划,外来塔尼亚是奥地利,内莱塔尼亚为匈牙利

仅有塞尔维亚人颗粒无收,但由于它们在帝国内地位低下,他们的声音很难影响中央决策。

虽然仍然有遗憾,奥匈妥协方案的通过让新生的奥匈帝国走出了此前的阴影,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国家迅速完成了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幅推进。形成了以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境的发展,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并且和巴尔干地区明显拉开差距。

▲从“布达”看“佩斯”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机械制造,水平极高,在一战之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商。

更重要的发展集中在电器、发电机和飞机汽车行业。国内的电力系统高度完善,电力充沛,国境内的电报、电话网络相当完善。匈牙利和奥地利的航空港工业携手德国领先于世界。

于此同时,国内文化环境较为宽松,一众人文社科大师云集奥匈帝国。卡夫卡、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弗洛伊德皆是奥匈国民,希特勒、斯大林、托洛茨基、列宁也都曾到维也纳寻求梦想。

▲维也纳中央咖啡厅,斯大林·、列宁、托洛茨基都曾驻足的地方


四、皇冠破碎


虽然奥匈妥协成功,但此后并非一帆风顺。

奥匈妥协案中,由于原本匈牙利经济落后,故设定了7:3的财政分摊。

但此后,由于起点不同,匈牙利经济发展速度远超奥地利,使得7:3的规则变得对奥地利严重不利,而连续数届的奥匈妥协大会完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领土问题也成为了奥匈的一大难题。妥协案中很多分配的根本依据是对双方的领土经济实力的仔细衡量。

▲奥地利和匈牙利领土一览

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和意大利以后,向巴尔干施加影响与俄罗斯竞争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但巴尔干地区离匈牙利近却离奥地利远。

1878年柏林会议,趁奥斯曼帝国被俄罗斯几乎肢解时,奥匈帝国为了遏制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出兵波黑,将其纳入保护范围,并在1911年完全将其吞并。

当奥匈帝国兼并波黑时,没有人知道这块地该给奥地利还是匈牙利,双方为此争吵不休。领土分配问题从根本上阻拦了奥地利在列强纷纷扩张的帝国主义时期进一步扩张的道路。

▲不知道该给谁的波斯尼亚

斯拉夫人的问题也同样悬而未决。执着且偏激的斐迪南皇储在斯拉夫人的问题上和皇帝的矛盾越来越深重,斐迪南不愿将时间花在维也纳,而是长时间在巴尔干地区游历,和斯拉夫人交流感想,寻求在自己上台改组帝国为三元帝国,为巴尔干斯拉夫人独立建国的机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斯拉夫人都买这位皇储的账。彼时俄奥关系紧张,塞尔维亚人在奥地利的地位低下,也让巴尔干的塞尔维亚对奥地利充满仇视。

▲帝国主义时期的世界

当皇储非常巧合的在1914年的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即6月28日参加萨拉热窝当地的纪念活动时,所有人都认为它是对塞尔维亚少数民族的示威和蔑视。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手枪中两发子弹径直穿透了皇储斐迪南与储后的胸膛,杀死了皇储和皇储后。

▲斐迪南遇刺现场

当奥匈帝国以复仇的名义向俄罗斯的保护国:塞尔维亚宣战时,整个欧洲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坠入了战争火海。所有列强纷纷站队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

1918年,由于战争胜利无望,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宣布退位,流亡葡萄牙。奥地利和匈牙利在最后一次妥协大会上握手言别。奥匈帝国正式解体。

▲分属于各个国家的“奥匈帝国”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