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9日,我们随仙城户外赴天台、安昌古镇三日游。主要景点有:天台山大瀑布、千年古刹--国清寺、神奇的高山沙漠、多彩的南黄古道和充满民俗风情的安昌古镇。
天台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誉,她以神秀山水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特色,构成了独特的风景,而天台山大瀑布的恢复建设,重现了沉睡60年的壮观美景,成为琼台景区又一网红打卡地。
我们是在27号下午3点半到达景区,第二天景区就要封闭改造两个月。你看,天台山大瀑布的标志石坐落在门厅边,可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李白《琼台》“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据说早在两千年前,东晋大文豪孙绰来到天台山旅行,并留下千古名篇《游天台山赋》,赋中提到“山中有二奇示兆, 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如此可知,上千年来, 桐柏瀑布(古称)便已成为天台一大胜景,在历史上已小有名气。
诗画浙江 .神秀天台,远远望去,一条看不到尽头的瀑布从高山深处奔腾而下,层层叠叠,气势如虹。
只见瀑布悬挂于青山峭壁,犹如白练落长天。听着奔腾的水声,开始逆水登山,水随山势流转飞泻,一瀑九级,落差达325米。
大瀑布远观为一体式,恢宏壮观,近看为梯式,流态各异,此外还有姿态各异的分体瀑布。
论水势之宏大,天台山大瀑布不及德天和黄果树大瀑布,却足以在高度上藐视二者,与国内著名瀑布存在季节性断流现象所不同的是,天台山大瀑布有稳定的水量储存,流量可控可调,属全天候瀑布。
行走至水帘洞,这是在瀑布后面观瀑的景点,随风而至的水雾,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抬头遥望那丝丝缕缕的水帘,粗的如雪练拖空,银云委地,细则如蚕丝飘拂,扑向那一潭碧绿之中,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拾级而上,一路山水风光秀丽,奇峰怪石嶙峋,洁白的水流从悬崖绝壁上飞泻而下,飞珠溅玉,非常壮观。
从高处俯瞰大瀑布和在山脚仰望是完全不同的风景,从高处看,感觉瀑布水流更湍急,彷佛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不复回。
天台山不算雄伟,但不乏灵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也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就是李白描写天台山大瀑布的水流之大、山景之壮丽的诗句。
观水登山,走走停停,山道已到顶,再往前是很长的一段沿山体蜿蜒横铺的凌空栈道,最高处依然无法寻到瀑布的源头。早在1958年,为满足灌溉和发电需求, 天台决定修建桐柏水库并建造水电站,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大瀑布因此断流。直到最近几年,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大瀑布才在今年4月打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大瀑布因发展需要而沉寂,如今又因转型文旅获得新生。
行走凌空栈道,可以欣赏典型的南方秀气山景,倚栏远眺,近处是琼台仙谷景区和桐柏水库,远处是天台县城,视眼开阔,整个人心旷神怡。
穿过横跨两峰的吊桥到达琼台仙谷景区的上入口。这里还在建玻璃栈道和190米的观光电梯。到时,天台山的自然风光更为精彩。
友友风采
天台国清寺
第二天上午我们先游览了国清寺。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北,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 ,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敕重修。
进寺庙前有一段500多米石道,路边的七佛塔为现代建的,古时已废,古时为空心的,现在是实心的。
国清寺掩映在绿树山林里,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门口褐黄色的墙体古朴沧桑,见证了这座千年古刹的风风雨雨。
丰干桥是宋代纪念唐高僧丰干而建,清乾隆卅年(1765)重修,桥为单拱石桥,拱作椭圆形,石子桥面,南首两侧有石狮护卫。
寺前一对汉白玉狮子和大殿前的铜三足鼎均为故宫赠送,为国清寺三宝中的两宝。
国清寺古建筑群占地2万多平方米,气势恢宏,构思巧妙,主要建筑有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贤殿,罗汉堂、钟楼、鼓楼、藏经楼等。
这是纪念中日韩三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碑,“知恩报恩”四字清晰可辨。国清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和韩国日本以及世界各地天台宗的祖庭, 所以日韩和中国的交流在国清寺很频繁,寺中有专门一室展示交流物品,也很值得一赏。
碑廊和“鱼乐国”。
参观途中,导游讲述了国清寺的一段往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总理提出朝拜国清寺的请求。田中不知天台宗的祖庭在中国已沦为工厂和鸡鸭养殖场。未能满足田中愿望的周总理决定启动国清寺修复工程,散落民间的文物被逐一找回,故宫的文物被专列运来,损坏的佛像被精心修复,千年古刹终得重生。
隋梅,国清寺三宝中的最后一宝,对面是梅亭。相传为国清寺首任主持章安大师在1400年前手栽的。寺院遭破坏的当年,梅花枝叶干枯。此后几年不曾开花,人们以为它已枯死。1973年周总理下令重修寺院,梅花竟枯枝长新叶,今天能够观赏到这梅树,要感谢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想观赏古梅傲雪绽放的美景,可惜不是花期。
国清寺的这些珍稀之物为这座香火缭绕,禅意幽深的古刹平添了一种传奇韵味,而远处的隋塔更显古寺的久远和沧桑。
饱经风雨的国清寺隋塔,经历千年而依旧巍然屹立。1963年,隋塔得到全面修葺,千年古塔重放光彩,它是国清寺的重要标志,也是天台山的美丽风景。
高山沙漠
游览完古寺,我们驱车到天台桐天村西南面的一片"高山沙漠",说是高山沙漠,其实是多年前一帮驴友在登山时无意中发现的一大片沙化的高山砂岩,远看像广袤的沙漠。
高山沙漠并不高,穿过村庄,走过一片松林就到了。
既名为"沙漠",自有沙之特性,细润 ,滑溜,沟壑纷呈,虽没有龙须山沙化山脊的危险,但行走其间还要小心谨慎。
黄色的沙砾岩,湛蓝的桐柏水库,翠绿的高山柏松,可惜没有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不过友友们行走其间的身影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友友风采
南黄古道
28号下午,我们徒步南黄古道,南黄古道是连接临海和天台的古代商道,修建于北宋初年,一直到清代都是浙东重要的民间商贸通道 。如今,这条古道已成为人们登高望远,健体强身好去处。
从村口到古道起点的路上热闹非凡,游乐场,各种店铺应有尽有。
土特产摆满了道路两侧,有当地人做的点心,如油泡汤、臭豆腐、麻糍、角饼筒等。
还可以买到村民自己种的芋头、生姜、白萝卜以及各种干货。总之,浓郁的商业氛围已经使南黄古道失去了“古”的味道。
南屏乡前杨村口的千年神樟。
每年11月份这里都要举办“红枫节”,今年已是第十届。
走左边,过石桥一直向上是往南黄古道的,右边是通往护龙寺和龙潭叠瀑的。如果走小环线的话,两边都一样。
拾阶而上,红枫逐渐映入眼帘,开始一株两株,再上行,峰回路转,出现一个驿站,却已是四柱五株,成林成片了。
斑驳的古道上,飘零的枫叶积地,只可惜今年雨水少,枫叶未红先落地。
一路都是古木参天,抬头看到密密麻麻的枝叉交错,绿叶枝头傲然,黄叶摇曳生辉。
我们从秋香滑道下山,这是行走南黄古道的小环线,最多3~4公里。
所谓的秋香滑道就是花30元,滑到半山腰,省去一段下山路程。
下山的风景一般般,瀑布无瀑,溪谷断流,最后到达护龙寺,结束了南黄古道之旅。
友友风采
安昌古镇
11月29号上午,在从天台返回途中,我们游览了绍兴的安昌古镇。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期重建,是一个典型的 江南古镇,现存1.7公里的依河古街市,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桥。虽经千年岁月,古镇人家依然保持着传统生活习俗,处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乡土风情。
我们到来时适逢古镇非遗嘉年华,广场上正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人声鼎沸,一片热闹景象。
乡土气息浓厚的社戏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
古镇入口第一座桥叫安昌 桥,为三孔石拱风雨廊桥,上悬“清风第一廊”,对联“大明弘治开街市,盛唐乾宁名安昌 ”。疫情期间,进入古镇要戴口罩。
过“观古览今”木坊,又踏上一座双孔石拱廊桥,名为“涂山廊”。
造型奇特,色彩醒目的水阁桥。
安昌古镇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老街与桥紧紧相倚,各种石桥风致优美,栏板上凿有桥名和建桥年份,枕河而居,典型的水乡特色。
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古镇,街道都在河的两边,河之南为民宅古巷,河之北是商市店铺,两岸之间古桥相连。现保存有旧石板路、店铺作坊、特色建筑、古戏台等,风貌古朴依旧,都是江南水乡记忆中的模样。
安昌古镇本身是不需要门票的,收费的是文史馆(城隍殿)、师爷馆、石雕馆,中国银行旧址、民俗风情馆和穗康钱庄。因为我们只有2个多小时的游览时间,这些场馆只能放弃。
古镇入口处“商泽遗国”门墙。
城隍阁前的古戏台,两边的对联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透着古人的哲理智慧。每到节日,戏台上便有越剧表演,吴侬软语咿咿呀呀,演绎起人生大舞台。
绍兴宣卷馆初看名字以为跟书画有关(由宣联想到宣纸),谁知是绍兴当地的一种戏曲形式。宣卷始于宋元时期的讲经文,是源于唐代的一种说唱形式。艺人在演唱时,置宣唱卷本于桌上,照本宣唱,故称宣卷,宣卷称得上是“ 江南戏曲之母”了。
古镇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安康寺,它的正门在安昌镇东市街,安康寺建于北宋,2009年重建,崭新的寺院比国清寺气派多了,但缺乏厚重的历史底蕴。
老安昌老客栈。
天官第酱米工坊由原有米厂老建筑改造而成,是一个以酱醉、稻米主题观光工厂为核心的新文旅综合体。
每个古镇都有它的特色,安昌古镇也不例外,除了众多的石桥,乌蓬船是古镇特色之一:船头有一束红花,搭配乌漆色的船身,头戴乌毡帽的船夫,单手掌舵,双脚划桨,咿咿呀呀晃晃悠悠的掠过两岸的长街。乌篷船40元一船,可以坐3人,从城隍殿到师爷馆。
古镇特色之二:腊味。浓浓的酱香味顺者河水飘出老远, 一串串腊肠、酱鸭挂在门前,这是一个“牵肠挂肚”的地方,消失了好久的年味,终于在安昌找到了。
古镇特色之三:扯白糖。“扯白糖”是一个有历史传承的绝活。我们正好碰上师傅现场表演:白糖与麦芽糖混合物熔化、冷却至适宜温度,开始将糖团不断向外拉扯了,就像兰州拉面似的,一次一次,越拉越长、越拉越白,拉扯到一定程度后,放于案板上,再使劲用力拉成细条,最后剪成小块,封装出售。
古镇特色之四:制酱。到安昌古镇不可不参观仁昌酱园,这可是《舌尖上的 中国 》拍摄基地。仁昌酱园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0余只酱缸露天排列,传统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酿造法。室内还有酱油酿造器具实物陈列和高档酱油出售。
沿河商铺里也叫卖着各种辣酱,他们操着不熟练的绍兴普通话,嗓门超大但也热情洋溢。另外,绍兴腐乳也比较有名的。
古镇特色之五:箍桶。木桶制作完成后,用铜箍、铁箍或竹箍加固桶身,这叫过去箍桶。用什么样的桶箍,可以反映置桶人家的生活水平。另外,箍桶的工具五花八门:长短锯、斧头、墨斗、各种用途不一的刨子等等。
各种竹制品。价格不贵,一把筛子30元。
具有地方风味的黄酒奶茶。
老街可以说是古镇中最有风情风貌的一个地方了,坐在老街沿河的屋檐下,来一碟茴香豆,二两黄酒,三俩知己,细细品味,正是鲁迅作品中所描绘的乡土模样,只是长衫与乌毡帽不再。
踏着被岁月磨蹭得锃亮的青石板路,沉浸在江南的温婉柔波之中。来安昌,总能带走点什么,酱味腊货、白糖老酒,或是满满的回忆。